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曲霉J6解钾条件优化
1
作者 岳丹丹 王雪妍 +4 位作者 杨文玲 张宗源 周留柱 李冠杰 王继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1-4,45,共5页
[目的]探索黑曲霉J6对钾矿粉的最佳解钾条件。[方法]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测定黑曲霉J6对钾矿粉的解钾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J6的解钾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黑曲霉J6解钾最佳培养基为2%可溶性淀粉、0.5%豆粕、0.003%F... [目的]探索黑曲霉J6对钾矿粉的最佳解钾条件。[方法]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测定黑曲霉J6对钾矿粉的解钾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J6的解钾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黑曲霉J6解钾最佳培养基为2%可溶性淀粉、0.5%豆粕、0.003%FeSO_(4)、0.008%ZnSO_(4);其解钾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8.5、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28 d、接种量2.5%。[结论]该研究为有效利用微生物转化低品位矿物钾技术和生物钾肥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含钾矿物 解钾条件 优化 解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磷酸酯钠的HPLC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文玲 王荣霞 +2 位作者 杨会琴 刘红梅 杜亚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18-522,共5页
介绍了VC磷酸酯钠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情况,并采用基团保护法以VC和POCl3为原料合成VC磷酸酯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VC磷酸酯钠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 VC磷酸酯钠 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添加剂 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纤维素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文玲 王妨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198-201,共4页
[目的]优化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氢氧化钠-醋酸-亚氯酸钠法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并用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探讨原料用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等因素对产品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 [目的]优化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氢氧化钠-醋酸-亚氯酸钠法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并用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探讨原料用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等因素对产品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过程中,搅拌速度为500 r/min;半纤维素脱除过程中,称取5 g秸秆粉末,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9%,提取温度T_1为60℃,提取时间t_1为120 min,将产物洗涤烘干;木质素脱除过程中,取上述产物进行试验,亚氯酸钠用量为1.5 g,醋酸用量为10 m L,提取温度T_2为70℃,提取时间t_2为60 min,将产物洗涤烘干得到纤维素。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产品纤维素纯度平均可达81.45%,最高可达82.29%,而且经红外分析可发现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已基本被去除。[结论]该工艺研究可为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批量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纤维素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r(Ⅲ)的吸附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文玲 张鹏瑞 +3 位作者 李虎林 邸博洋 郭清华 崔洪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8-549,共12页
为了对制革废水中Cr(Ⅲ)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制革废水中Cr(Ⅲ)的含量,研究了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气凝胶的吸附作用。首先,以脱脂棉为原料、NaOH/尿素/H_(2)O为溶剂、CS_(2)_(2)为改性剂,对纤维素分子中羟基进行功能化改性,经溶剂置换与冷冻... 为了对制革废水中Cr(Ⅲ)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制革废水中Cr(Ⅲ)的含量,研究了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气凝胶的吸附作用。首先,以脱脂棉为原料、NaOH/尿素/H_(2)O为溶剂、CS_(2)_(2)为改性剂,对纤维素分子中羟基进行功能化改性,经溶剂置换与冷冻干燥制备出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气凝胶材料(CS_(2)-MCC),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材料的官能团结构与表面形貌等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了CS_(2)-MCC对Cr(Ⅲ)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CS_(2)-MCC的最佳制备条件是CS_(2)用量为0.5 mL/g、硫酸镁用量为20 mL/g、改性时间为6 h、改性温度为40℃;CS_(2)-MCC对Cr(Ⅲ)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5.792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ΔG^(θ)<0,表明CS_(2)-MCC对Cr(Ⅲ)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单分子层吸附及化学吸附;经处理后的Cr(Ⅲ)含量降至1.470mg/L,可达标排放。所制备的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气凝胶材料三维网络丰富,吸附性能优异,克服了纤维素基吸附材料多呈现粉末难以循环利用和吸附选择性较差的缺点,可对制革废水中的Cr(Ⅲ)进行有效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与离子交换 制革废水 纤维素 气凝胶 吸附材料 Cr(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文玲 《河南建材》 2018年第2期11-12,共2页
公路施工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沥青路面在公路施工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分析了公路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沥青路面施工的相关技术和质量控制策略,保证沥青路面施工整体质量。
关键词 公路施工 沥青路面 基层施工 技术要点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材料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文玲 王妨茶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了研究制备污水处理材料聚乙烯醇缩甲醛(简称PVFM)的最佳操作条件,采用机械打泡法和化学发泡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原料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VFM制备的影响,并利用SEM对材料进行检测,通过污水处理对比实验... 为了研究制备污水处理材料聚乙烯醇缩甲醛(简称PVFM)的最佳操作条件,采用机械打泡法和化学发泡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原料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VFM制备的影响,并利用SEM对材料进行检测,通过污水处理对比实验,探究材料的污水处理性能。结果表明,在聚乙烯醇(简称PVA)质量分数为9%(50mL)、纤维素用量为0.4g、硫酸用量为6mL、甲醛用量为6mL、十二烷基磺酸钠用量为0.4g、碳酸钙用量为0.8g、反应温度为30℃、硫酸滴加时间为9min、甲醛滴加时间为4min、固化时间为8h的条件下,制得的PVFM材料理化性能良好,而且PVFM材料对模拟废水COD和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采用机械打泡法和化学发泡法可制得性能良好的污水处理材料PVF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合成化学 污水处理材料 悬浮填料 聚乙烯醇缩甲醛 PV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磷酸酯钠的制备方法
7
作者 杨文玲 王荣霞 +1 位作者 杨会琴 刘红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0-73,共4页
介绍了维生素C磷酸酯钠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制备维生素C磷酸酯钠的方法,并对维生素C磷酸酯钠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维生素C 维生素C磷酸酯钠 微生物发酵 制备 食品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废水铁炭微电解研究
8
作者 杨文玲 杨会龙 +2 位作者 徐智策 刘红梅 王加宁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89-92,共4页
阿奇霉素废水成分复杂,具有pH值高、色度深、COD高、BOD低、难降解的特点,采用铁炭微电解技术对阿奇霉素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各因素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铁炭质量比为3∶1、入水pH值为4、铁屑投加量为0.45... 阿奇霉素废水成分复杂,具有pH值高、色度深、COD高、BOD低、难降解的特点,采用铁炭微电解技术对阿奇霉素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各因素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铁炭质量比为3∶1、入水pH值为4、铁屑投加量为0.45g/L、反应时间为2.0h的条件下,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5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废水 铁炭微电解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BC掺杂BSNN-BSZT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杨文玲 张虽栓 赵宗彦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5-938,共4页
采用传统的两步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种低温烧结的CuBBiO_4-(Ba_(0.8)Sr_(0.2))(Ni_(1/3)Nb_(2/3))-(Ba_(0.8)Sr_(0.2))(Zr_(0.5)Ti_(0.5))(BBC-BSNN-BSZT)压电陶瓷,并研究了CuBBiO_4(BBC)掺杂量对陶瓷微观形貌、相结构、介电、压电性能... 采用传统的两步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种低温烧结的CuBBiO_4-(Ba_(0.8)Sr_(0.2))(Ni_(1/3)Nb_(2/3))-(Ba_(0.8)Sr_(0.2))(Zr_(0.5)Ti_(0.5))(BBC-BSNN-BSZT)压电陶瓷,并研究了CuBBiO_4(BBC)掺杂量对陶瓷微观形貌、相结构、介电、压电性能和烧结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陶瓷样品为单一的钙钛矿相,未发现其他杂相;掺杂的BBC低熔点化合物在烧结中提供适量液相,促进烧结,样品可在925℃烧结致密。该压电陶瓷材料的居里温度由158℃提升到230℃;当掺杂w(BBC)=0.75%(质量分数)时,陶瓷达到最佳压电性能:压电常数d_(33)=613pC/N,机电耦合系数k_p=0.7,介电常数ε_r=3 926,介电损耗tanδ=0.005 2,品质因数Q_m=70。居里温度T_C=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0.8Sr0.2)(Ni1/3Nb2/3)-(Ba0.8Sr0.2)(Zr0.5Ti0.5)(BSNN-BSZT)压电陶瓷 CuBBiO4(BBC)掺杂 低温烧结 压电性能 介电性能 无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黑麦草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志敏 郭雪白 +7 位作者 王继雯 岳丹丹 周静 巩涛 杨文玲 甄静 慕琦 陈国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521,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剂量石灰(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编号SH1、SH2和SH3)对黑麦草(Secale cereale)生长及Cu吸收、土壤Cu形态转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等的影响,以此评价石灰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剂量石灰(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编号SH1、SH2和SH3)对黑麦草(Secale cereale)生长及Cu吸收、土壤Cu形态转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等的影响,以此评价石灰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后黑麦草生物量及Cu吸收量均显著增加,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Cu含量均显著降低;SH1、SH2和SH3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pH显著升高,土壤可交换态Cu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8.47%、87.51%和74.54%,而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对照处理的1.36、1.93、1.56倍。Biolog测试结果表明,培养72 h时,石灰处理后土壤微生物AWCD值、基质丰富度S、Shannon、Simpson和Mc Intosh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为SH2>SH3>SH1>CK;石灰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模式发生明显变化,SH2处理可利用的碳源种类最多,碳源利用程度最高。研究表明,施用质量分数0.2%石灰并种植黑麦草对该Cu污染土壤具有较好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黑麦草 修复 CU 污染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石灰对Cd胁迫下黑麦草根形态及Cd吸收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志敏 向凌云 +9 位作者 杜凯敏 杨文玲 王继雯 雷高 郭雪白 郭亮 周静 巩涛 陈国参 甄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为考察磷灰石、石灰和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12、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CK、L1、L2、L3)和石灰(1、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S1、S2、S3)对Cd胁迫下黑麦草生物量、根形态... 为考察磷灰石、石灰和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12、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CK、L1、L2、L3)和石灰(1、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S1、S2、S3)对Cd胁迫下黑麦草生物量、根形态、黑麦草Cd含量、Cd富集量、富集系数、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灰石、石灰处理(L1,S1除外)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Cd富集量和土壤pH,显著降低了黑麦草Cd含量、Cd富集系数、根平均直径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根平均直径为正相关关系外,黑麦草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Cd含量、Cd富集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根平均直径为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根指标与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Cd富集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L3处理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达到CK处理(不添加改良剂)的176.0倍和174.4倍;根平均直径相比CK降低了29.4%,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为CK处理的20.2、21.0、21.3倍和24.5倍;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Cd富集量达到CK处理的89.6倍和100.9倍。研究表明,根形态受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显著,并可通过影响黑麦草生物量及Cd吸收决定其Cd富集量,施用24 g·kg^-1的磷灰石并种植黑麦草能很好地修复Cd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黑麦草 根形态 CD吸收 磷灰石 石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离子水门汀固化化学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文玲 徐恒昌 +1 位作者 王同 史书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 :通过测定酸处理液中离子的溶出量 ,进一步认识有关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固化化学和固化后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结构 ;探讨用酸预处理玻璃微粉以改善玻璃离子水门汀固化性能的机制。方法 :以乙酸水溶液预处理玻璃微粉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 目的 :通过测定酸处理液中离子的溶出量 ,进一步认识有关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固化化学和固化后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结构 ;探讨用酸预处理玻璃微粉以改善玻璃离子水门汀固化性能的机制。方法 :以乙酸水溶液预处理玻璃微粉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CP)和酸度计测定在不同的预处理条件下 ,处理液中各种离子的溶出量 ;经酸预处理的玻璃微粉与聚烯烃酸调和测定其固化时间。结论 :( 1)在上述预处理条件下 ,Ca2 +和Al3+的溶出无先后顺序 ,同时伴随Si4 +、Na+、PO3- 4和F-等离子的溶出 ;( 2 )酸预处理玻璃微粉可延长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固化时间 ,其中以 5%乙酸水溶液预处理玻璃微粉 60min时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离子水门汀 固化化学 牙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仲丽 吕超 +3 位作者 杨文玲 梁沛 史雪岩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6-280,共5页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小麦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幼苗期用不同浓度氧乐果和吡虫啉的营养液处理后144 h内对其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00、800和1 600 mg/L的氧乐果处理小麦幼苗...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小麦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幼苗期用不同浓度氧乐果和吡虫啉的营养液处理后144 h内对其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00、800和1 600 mg/L的氧乐果处理小麦幼苗后24 h,POD活性均显著降低;1 600 mg/L的氧乐果处理后6 h,其CAT活性比对照降低了32.9%;各浓度氧乐果处理后144 h,GR活性均显著降低。而用25、50和100 mg/L的吡虫啉处理小麦幼苗后144 h内,只有50mg/L处理组在12 h时的POD活性比对照升高了65.0%。杀虫剂对小麦幼苗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仅与药剂种类有关,还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乐果 吡虫啉 小麦 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α-半乳糖苷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德海 权淑静 +6 位作者 杨文玲 王佰涛 马焕 王一雯 巩涛 丁芳 陈国参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0-86,共7页
从紫花苜蓿草种植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产α-半乳糖苷酶的菌株A1-19,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对其鉴定,并优化其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菌株A1-19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无机盐及诱导物进... 从紫花苜蓿草种植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产α-半乳糖苷酶的菌株A1-19,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对其鉴定,并优化其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菌株A1-19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无机盐及诱导物进行单因素优化,结果显示,其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牛肉膏,无机盐为MgSO4、Na2HPO4、MnCl2,诱导物为水苏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乳糖15.0 g/L,牛肉膏10.0 g/L,MgSO4·7H2O 1.0 g/L,Na2HPO40.5 g/L,MnCl21.0 g/L,水苏糖0.8 g/L。在此优化的培养基下,菌株A1-19产α-半乳糖苷酶酶活力7.85 U/mL,是优化前发酵酶活力的6.7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半乳糖苷酶 菌株筛选 鉴定 培养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容器3种开孔补强方法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文玲 王俊宝 闫文军 《石油化工设备》 CAS 1999年第6期24-27,共4页
论述了3 种典型的开孔补强方法,即PVRC法、实验屈服法和压力面积法的特点和不同。对一高压模型容器球形封头上受内压的接管,分别采用这3 种方法进行补强,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PVRC法适用于小开孔。
关键词 高压容器 开孔补强 应力集中系数 化工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芽孢杆菌混菌发酵产芽孢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继雯 岳丹丹 +8 位作者 赵俊杰 刘莉 慕琦 李冠杰 甄静 巩涛 杨文玲 杜志敏 陈国参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99,共5页
为了探索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DY-1和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XK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条件,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利用Eppendorf 7.5 L发酵罐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混菌发酵产芽孢试... 为了探索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DY-1和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XK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条件,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利用Eppendorf 7.5 L发酵罐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混菌发酵产芽孢试验。结果表明,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胶冻样芽孢杆菌XK和地衣芽孢杆菌DY-1种子液的接种比例为4∶1(V/V),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60 h,pH 8.0。在此条件下,进行Eppendorf 7.5 L发酵罐混菌发酵试验,其芽孢数可高达1.1×10^(11) CFU/m L,高于摇瓶发酵所产芽孢数(2.0×10^(10) CF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混菌发酵DY-1 胶冻样芽孢杆菌XK 产芽孢条件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生草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志敏 郭雪白 +4 位作者 王继雯 岳丹丹 巩涛 杨文玲 甄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6期70-73,共4页
果园生草栽培是果树生态培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介绍了果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探讨了生草栽培在实际推广应用中的技术要点。针对我国果园生草现状,提出需要因地制宜选择草种及生草方式,加强水肥管理,加深土壤微生物... 果园生草栽培是果树生态培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介绍了果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探讨了生草栽培在实际推广应用中的技术要点。针对我国果园生草现状,提出需要因地制宜选择草种及生草方式,加强水肥管理,加深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研究,倡导精耕细作,推进"果-草-牧"等良性复合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果园生草栽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联合黑麦修复铜污染土壤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志敏 郭雪白 +7 位作者 甄静 罗宏基 周静 王继雯 岳丹丹 巩涛 杨文玲 陈国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0-337,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10、20、30、50 g/kg,编号分别为LH1、LH2、LH3和LH4)与黑麦联合作用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重点考察了磷灰石对黑麦生物量及Cu吸收、土壤pH及Cu形态转化、土壤酶活性、植物生理指标等的影响。试验...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10、20、30、50 g/kg,编号分别为LH1、LH2、LH3和LH4)与黑麦联合作用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重点考察了磷灰石对黑麦生物量及Cu吸收、土壤pH及Cu形态转化、土壤酶活性、植物生理指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灰石显著提高了土壤pH、黑麦生物量及其Cu吸收量,显著降低了黑麦地上部分及根系Cu含量,其中LH3处理黑麦Cu吸收量最高,达到对照处理的33.38倍;与对照相比,LH1、LH2、LH3和LH4处理土壤可交换态Cu含量显著降低了37.0%、58.9%、89.0%和83.3%,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显著增加了46.6%、63.1%、78.0%和93.3%;与对照相比,LH2、LH3和LH4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了黑麦SOD和POD酶活性,显著降低了黑麦MDA含量。综合而言,施用30 g/kg的磷灰石并种植黑麦能够很好地修复Cu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黑麦 修复 土壤酶活性 植物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萜内酯含量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红梅 周庆霞 杨文玲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2-985,共4页
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萜内酯(包括BB和GA,GB,GC,GJ)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离条件作了试验,达到银杏萜内酯成分的良好分离。选择了内标物角鲨烷,理论计算并直接测定了银杏萜内酯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采用内标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BB、GA... 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萜内酯(包括BB和GA,GB,GC,GJ)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离条件作了试验,达到银杏萜内酯成分的良好分离。选择了内标物角鲨烷,理论计算并直接测定了银杏萜内酯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采用内标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BB、GA、GB、GC回收率依次为95.2%,95.5%,94.6%,9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银杏叶 银杏萜内酯 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中萜内酯含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红梅 周庆霞 杨文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建立了对银杏萜内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CGC)分离条件,使萜内酯成分BB,GA,GJ,GB,GC获得良好分离。合理选择了内标物角鲨烷(SQ),理论计算并直接测定了银杏萜内酯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且可靠性好。采用内标法定量测定了组分的含量。BB,GA,GB... 建立了对银杏萜内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CGC)分离条件,使萜内酯成分BB,GA,GJ,GB,GC获得良好分离。合理选择了内标物角鲨烷(SQ),理论计算并直接测定了银杏萜内酯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且可靠性好。采用内标法定量测定了组分的含量。BB,GA,GB,GC回收率分别为92.8%,93.2%,92.4%,94.4%,5种银杏萜内酯相对标准偏差为2.9%,1.6%,2.2%,1.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银杏萜内酯 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