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器官运动及肛提肌裂孔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慧燕 温红 +1 位作者 程锐 刘晓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 目的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最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最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盆底 肛提肌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超声评估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在体外膜肺氧合撤机前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慧燕 黄生奇 +2 位作者 王静 方圆 顾继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研究重症超声评估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撤机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VA-ECMO治疗的患者40例,均行撤机试验,A组为撤机试验成功者(n=28),B组... 目的研究重症超声评估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撤机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VA-ECMO治疗的患者40例,均行撤机试验,A组为撤机试验成功者(n=28),B组为撤机试验失败者(n=12)。在撤机试验前,应用重症超声监测患者的Sm、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撤机成功与否作为结局变量,将两组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的超声参数作为观察变量,进行VA-ECMO撤机试验成功与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A组撤机试验前Sm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撤机试验前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LVEF的AUC分别为0.896、0.479,其中Sm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EF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821、0.321。结论重症超声评估Sm对VA-ECMO患者成功撤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体外膜肺氧合 左心功能 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银雪 应瑜 +2 位作者 章君华 王旭颖 杨慧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阴式、腹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评价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阴式组)、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1例(腹式组)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 目的:通过比较阴式、腹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评价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阴式组)、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1例(腹式组)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对3组围手术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阴式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腹式组(P<0.05),与腹腔镜组相当(P>0.05);手术时间长于腹式组(P<0.05)而短于腹腔镜组;住院费用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1),与腹式组相当(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腹部无切口等优点,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 阴式 腹式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潘素昆 杨慧燕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近年来,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对... 近年来,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对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分析不足;验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滞后效应;对吸收能力影响溢出效应的分析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也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获取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井脉冲注水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祥平 杨慧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97,共3页
进入水驱后期开采的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平面上分流线和主流线的剩余油饱和度差别明显。常规的脉冲注水(周期注水)最佳参数难以把握,周期停注比过大引起地层能量过分下降,反而导致降水降液不增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提出... 进入水驱后期开采的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平面上分流线和主流线的剩余油饱和度差别明显。常规的脉冲注水(周期注水)最佳参数难以把握,周期停注比过大引起地层能量过分下降,反而导致降水降液不增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提出线状注水开展隔井脉冲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即在隔井停注期间,邻井提水,确保稳定地层能量的基础上,调整流线分布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并主要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对该方法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该方法在孤岛油田南区渤19块试验2年来已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阶段含水比试验前下降1.3%,累计增油1.9×104t,水驱采收率提高5.8%,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注水井网 隔井脉冲注水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卷风风灾的调查与评估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家宜 杨慧燕 +4 位作者 朱玉秋 刘吉成 宣德旺 姜爱军 贾沛荣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以江苏省为例搜集并核实了最近37年间龙卷风的事实和灾情资料,尝试性地采用专家评分方式从风灾实况对各次龙卷风的强度进行了富土达级别评定。论证了这种从具有模糊性的灾情事实中提取半定量信息方法的客观性。结果发现,各强度级别... 以江苏省为例搜集并核实了最近37年间龙卷风的事实和灾情资料,尝试性地采用专家评分方式从风灾实况对各次龙卷风的强度进行了富土达级别评定。论证了这种从具有模糊性的灾情事实中提取半定量信息方法的客观性。结果发现,各强度级别龙卷风的累积分布可近似用两段指数函数拟合。在此基础上,定量地给出了江苏省龙卷风频率和强度的地域分布、各级龙卷风的平均再现间隔年数等统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强对流 灾害性天气 风灾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一次锋前暖区暴雨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兰 陈炳洪 +3 位作者 张东 魏蕾 杨慧燕 余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710,共14页
2020年3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一次典型的锋前暖区暴雨过程,过程持续超过15 h,出现中尺度对流系统MCS-A、MCS-B与MCS-C并产生多次分裂与重组。利用地面自动站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ECMWF-ERA5地面和高空再分析场资料,结合中尺度CMA-G... 2020年3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一次典型的锋前暖区暴雨过程,过程持续超过15 h,出现中尺度对流系统MCS-A、MCS-B与MCS-C并产生多次分裂与重组。利用地面自动站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ECMWF-ERA5地面和高空再分析场资料,结合中尺度CMA-GD模式对此次暖区暴雨过程环流形势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特征和触发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低空环流包括500 hPa高空槽、200 hPa西风急流与锋前低槽等系统的有利配置且稳定少动是暖区暴雨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持续维持的低空急流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性不稳定和对流有效位能。(2)伴随自由对流高度降低与CIN抑制能量减小,贺州至怀集一带的关键区域1处对流在地面得以触发,而距离1处南向约80 km的关键区域2中1500 m高度处风速辐合与冷池作用使得对流发生。(3)MCS-A与MCS-B在关键区域1处触发,呈现前向与后向传播,MCS-C在关键区域2处触发后以后向传播为主。此外,MCS-B与MCS-C表现为多条平行排列的南北向短雨带并产生向东移动的“列车带效应”,而MCS-A与MCS-B则表现为多次分裂与重组后形成向东南移动的“列车带效应”。(4)中β尺度次级环流的上升支抬升西南暖湿气流,使其倾斜上升凝结潜热释放,造成后向传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同时由于强降水拖曳作用,850 hPa以下转下沉气流造成一定厚度的冷池后与暖湿入流叠加,触发新对流单体,也影响后向传播。(5)上游MCSs发生后在地面形成冷池出流,与暖湿气流辐合抬升,造成前端对流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前向传播 列车效应 冷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