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水下冲击波的生物效应 |
杨志焕
朱佩芳
蒋建新
尹志勇
周继红
李晓炎
宁心
刘大维
冯刚
张良
张秀岫
杨在亮
|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2
|
冲击伤复合高速破片致伤的损伤特点和冲击伤防护研究 |
杨志焕
黄建钊
王正国
冷华光
李晓炎
尹友国
张均奎
|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21
|
|
3
|
炮口冲击波的生物效应及其对人员内脏损伤的安全限值 |
杨志焕
王正国
唐承功
冷华光
刘大维
李晓炎
尹友国
马孝华
姚德胜
刘正邦
陈田
陈遗爱
乔英娥
李敬魁
赵博生
|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4
|
弱冲击波对人员内脏损伤的危险性估计 |
杨志焕
王正国
唐承功
刘大维
姚德胜
刘正邦
陈田
|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2 |
11
|
|
5
|
水下冲击伤的量效关系研究 |
杨志焕
朱佩芳
蒋建新
王正国
李晓炎
宁心
尹志勇
周继红
冯刚
刘大维
肖凯
|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6
|
炮口冲击波对炮手的影响 |
杨志焕
姚德胜
王正国
刘正邦
唐承功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5
|
|
7
|
环境压力对大鼠冲击伤伤情的影响 |
杨志焕
尹友国
李晓炎
翁格文
刘大维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4
|
|
8
|
炮口冲击波引起的山羊病理形态学改变 |
杨志焕
王正国
李晓炎
周继红
李兵仓
叶经方
刘世平
顾金良
夏言
章萍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3
|
|
9
|
空气冲击波重复作用的生物效应 |
杨志焕
唐承功
王正国
姚德胜
刘正邦
陈田
|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4
|
|
10
|
弱冲击波所致损伤的特点 |
杨志焕
王正国
唐承功
姚德胜
刘正邦
陈田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2 |
3
|
|
11
|
模拟炮口冲击波的生物效应 |
杨志焕
王正国
唐承功
张清华
刘大维
姚德胜
刘正邦
张华
陈田
乔英娥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12
|
冲击波延长正压作用时间和重复作用生物效应的初步观察 |
杨志焕
唐承功
王正国
冷华光
李晓炎
尹友国
马孝华
杨映波
周蓉
姚德胜
陈田
陈遗爱
李敬魁
刘正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3
|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类、伤情的特点 |
杨志焕
|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12
|
|
14
|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后T-AOC、SOD、MDA的特点变化及意义 |
殷作明
胡德耀
李素芝
叶峰
石权贵
宋俊
刘良明
杨志焕
陈永龙
刘安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3
|
|
15
|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火器伤后应激反应的特点 |
殷作明
胡德耀
李素芝
杨志焕
叶峰
刘良明
石权贵
宋俊
林秀来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1
|
|
16
|
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及物理参数的对比研究 |
宁心
李晓炎
杨志焕
朱佩芳
蒋建新
尹志勇
周继红
冯刚
刘大维
张良
肖凯
|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6
|
|
17
|
冲击波传播的三个时段模拟实验中动物肺的损伤 |
陈海斌
王正国
杨志焕
刘宝松
李晓炎
宁心
翁格文
石林
|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16
|
|
18
|
冲击波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陈海斌
杨志焕
宁心
李晓炎
|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3
|
|
19
|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犬严重肺冲击伤的治疗作用 |
单佑安
蒋建新
杨志焕
李晓炎
邱俊
朱佩芳
王正国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20
|
犬水下冲击伤后主要脏器的病理学变化 |
张波
刘大维
蒋建新
杨志焕
朱佩芳
王正国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