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V/SPN共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建树 王雪峰 +2 位作者 张秀英 穆婧雯 徐文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IV)患者肺部的细菌重复感染是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因素,IV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共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为患者带来严重负担,其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何更好利用IV/SPN共感染小鼠...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IV)患者肺部的细菌重复感染是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因素,IV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共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为患者带来严重负担,其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何更好利用IV/SPN共感染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后期基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IV/SPN共感染模型中动物的选择、病原类型的选择、造模不同时间的选择、共感染模型的鉴定以及应用进行综述,为今后IV/SPN共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肺炎链球菌 共感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Ni_(88)P_(12)合金薄膜的AFM和STM研究
2
作者 杨建树 蔡群 +4 位作者 董树忠 李和兴 邓景发 孙洁林 李民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39-741,共3页
本文报导利用STM(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和AFM(AtomicForceMicroscope)对化学淀积的非晶及高温晶化后的Ni88P12合金薄膜表面的形貌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非晶合... 本文报导利用STM(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和AFM(AtomicForceMicroscope)对化学淀积的非晶及高温晶化后的Ni88P12合金薄膜表面的形貌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非晶合金膜是由纳米大小的微粒聚成微米大小的颗粒构成的,晶化后颗粒长大变为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合金 薄膜 AFM 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谭娇梅 乔红群 +2 位作者 丁亚军 王虎斌 杨建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研究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选取SPF级ICR小鼠,选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金黄色葡萄球菌(n=22)、粪肠球菌(n=18)和化脓性链球菌(n=63)3株临床分离的致病菌... 目的研究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选取SPF级ICR小鼠,选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金黄色葡萄球菌(n=22)、粪肠球菌(n=18)和化脓性链球菌(n=63)3株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以0.5m L最低致死菌量腹腔注射细菌感染小鼠,建立小鼠败血症模型;于造模1h后,分别静脉注射给予不同浓度的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和利奈唑胺注射液药液,记录给药后1~7d小鼠存活数,用BLISS法计算ED50、ED95及P值。结果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3株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ED50值在1.57~3.52mg/kg,ED95值在3.86~8.21mg/kg,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利奈唑胺注射液(P<0.01)。结论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对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致病菌有较好的体内抗菌作用,其作用明显优于同类药利奈唑胺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 败血症 体内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孔硅的SPM研究
4
作者 胡舜涛 杨建树 +3 位作者 袁帅 蔡群 董树忠 侯晓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2-75,共4页
多层多孔硅是采用交替变化脉冲腐蚀电流密度的方法制成的多孔度周期性变化的多孔硅结构,我们用AFM对多层多孔硅结构的侧向解理的截面进行观测,得到了不同多孔度层及其界面处的图像。发现不同周期中相同条件下腐蚀得到的多孔硅层,... 多层多孔硅是采用交替变化脉冲腐蚀电流密度的方法制成的多孔度周期性变化的多孔硅结构,我们用AFM对多层多孔硅结构的侧向解理的截面进行观测,得到了不同多孔度层及其界面处的图像。发现不同周期中相同条件下腐蚀得到的多孔硅层,其层厚随周期的不同而不同,从而限制了多孔硅发光峰半宽的缩小。对多层多孔硅的电化学腐蚀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多层 多孔硅 多层结构 S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