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自编码解码网络的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
1
作者 杨建伟 王小慧 +3 位作者 刘佩珊 杨飞 王金海 孙培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目前无砟轨道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波长,难以满足大范围动态复杂线路的变化需求。如果仅依靠单一波长轨检数据评价轨道状态,会导致其他波长局部波动或潜在病害不能被有效识别的现象。通过挖掘不同波长下的轨道不平顺信息,将深... 目前无砟轨道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波长,难以满足大范围动态复杂线路的变化需求。如果仅依靠单一波长轨检数据评价轨道状态,会导致其他波长局部波动或潜在病害不能被有效识别的现象。通过挖掘不同波长下的轨道不平顺信息,将深度学习方法与现有评价方法相融合,提出改进的自编码解码高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DAGGAN)及自适应轨道质量指数方法(DAE_TQI),实现对轨道状态的实时监控。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DAGGAN模型在识别单几何不平顺时的有效性,同时DAE_TQI方法可综合评价无砟轨道状态,结果可作为高速铁路轨道养护维修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不平顺 轨道质量指数 自编码解码网络 高斯对抗网络 自适应轨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曲线不同位置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
2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3 位作者 张帆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轮轨磨耗性能、轮对冲角、表面疲劳指数和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使用熵权TOPSIS法对4个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结果表明:缓中点Ⅰ、缓圆点和曲中点的综合性能同时受轨顶和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圆缓点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Ⅱ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顶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Ⅰ、缓圆点、曲中点、圆缓点和缓中点Ⅱ的最佳摩擦因数组合(轨顶摩擦因数/轨侧摩擦因数)分别为0.20/0.35、0.20/0.10、0.25/0.10、0.20/0.20和0.20/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综合摩擦因数 模型试验 轮轨界面 优化 轨顶 轨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及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3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4 位作者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白杨 李安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轨动态响应、车轮-闸瓦接触应力及制动温升的影响.在考虑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及硬度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Archard磨耗模型分别计算车轮-钢轨磨耗、车轮-闸瓦磨耗与踏面总磨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踏面磨耗程度的增加,车轮-钢轨、车轮-闸瓦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发生变化;相较于轮轨垂向力,横向蠕滑力和纵向蠕滑力对型面变化更敏感;车轮-钢轨磨耗主要受车轮-钢轨接触应力影响,而车轮-闸瓦磨耗主要受踏面初始硬度影响;紧急制动时踏面总磨耗以车轮-闸瓦磨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轮磨耗 不同磨耗型面 轮轨动态响应 紧急制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Gre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系统摩擦振动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方浩 王金海 +3 位作者 杨建伟 李继山 赵鹏 王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求解,获得闸片在不同情况下的振动响应,分析角速度、制动压力和摩擦因数差值对制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及结论]随着制动角速度的增加,制动系统逐渐从黏滑振动转变为稳定振动,高于临界角速度时制动系统振幅增加,制动系统进入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增加;制动压力增大,闸片从稳定运动向黏滑运动过渡,振动变得复杂且不规律。随着制动压力的增加,闸片的振幅逐渐增加,振动强度越来越大;摩擦因数差值的增加会增大振幅。经综合考虑,摩擦因数差值为0.2时,制动系统处于最佳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盘形制动系统 稳定性 黏滑振动 LUGR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AI计算的轨道扣件状态定量化检测方法
5
作者 白堂博 段嘉明 +1 位作者 杨建伟 许贵阳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络结构,嵌入移动神经网络V3(MobileNetV3)轻量化网络,引入压缩激励(SE)注意力机制,并重构颈部网络,加入可变形卷积;其次,结合推理引擎加速方法优化重构的网络模型,并将其部署在Jetson AGX Xavier边缘AI计算设备上;最后,对分割结果进行像素级提取,引入最小外接矩阵,定量分析扣件的断裂程度和偏转角度,并优化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轻量化网络参数数量减少了22%;在边缘AI计算设备上的帧率相对原YOLOv8模型提升了80%,达到58帧·s^(-1);通过定量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平均精度达到了97.0%,满足检测车辆所需的最低45帧·s^(-1)检测要求,实现了轨道扣件的定量化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AI计算 扣件 轻量化 定量化检测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牵引特性城轨列车车轮磨耗与疲劳研究
6
作者 朱爱华 龙东平 +3 位作者 李熙 杨建伟 杨上 李欣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3,共9页
针对列车频繁牵引起动对车轮磨耗与疲劳损伤产生的影响问题,在恒定牵引力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牵引特性曲线恒功率区转折点速度对车轮磨耗与疲劳的影响规律。采用SIMPACK和MATLAB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建立了不同牵引特性下城轨列车动力学模... 针对列车频繁牵引起动对车轮磨耗与疲劳损伤产生的影响问题,在恒定牵引力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牵引特性曲线恒功率区转折点速度对车轮磨耗与疲劳的影响规律。采用SIMPACK和MATLAB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建立了不同牵引特性下城轨列车动力学模型和基于Archard的车轮磨耗模型,分析在牵引电机不同起动转矩下牵引特性曲线恒功率区转折点速度对城轨列车轮轨蠕滑率、车轮磨耗深度、磨耗面积以及疲劳指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列车牵引起动过程中,电机起动转矩越大,轮轨蠕滑率、车轮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也越大,而疲劳指数则越小;电机起动转矩一定时,随着列车牵引特性曲线恒功率区转折点速度的增大,轮轨蠕滑率、车轮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也增大,疲劳指数则有所减小;当电机起动转矩从800 N·m增大到1400 N·m,车轮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增长率最大为6.9%和12.6%,而疲劳指数下降率最大为7.2%;当恒功率区转折点速度从50 km/h增加到80 km/h,车轮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增长率最大为4.4%和4.3%,疲劳指数下降率最大为1.9%。本文研究了车辆起动转矩与恒功率转折点速度变化对车轮磨耗与疲劳的影响规律,可为车辆牵引特性设计和电机控制以及车轮运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城轨列车 牵引特性 车轮磨耗 疲劳指数 轮轨蠕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下地铁轮轨接触特性
7
作者 朱爱华 李嘉祺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计算模型;以轮轨接触点和接触位置、滚动圆半径差、接触角、等效锥度、蠕滑率、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压力作为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性能指标,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M标准型面和5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分布均匀;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车轮磨耗型面变化,轮轨接触恶化,轮对横移量4 mm下,8万和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各指标出现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轮轨接触特性 模型试验 轨底坡 车轮型面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射频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
8
作者 杨建伟 《电视技术》 2025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随着高清、超高清节目的普及和5G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的调制解调方案难以满足大容量、高质量传输需求。研究设计一种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通过改进星座映射和数字预失真技术优化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 随着高清、超高清节目的普及和5G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的调制解调方案难以满足大容量、高质量传输需求。研究设计一种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通过改进星座映射和数字预失真技术优化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调制性能,采用双门限帧同步方案和改进导频结构提升同步可靠性,并实现调制参数的动态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在吞吐量、误码率和覆盖范围等指标较传统固定调制方案均有显著提升,并且在高速移动场景下具备良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信号调制 数字电视 正交频分复用(OFDM) 自适应调制 误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LSTM网络的轴承寿命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帆 姚德臣 +4 位作者 姚圣卓 杨建伟 王琰亮 魏明辉 胡忠硕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0-328,共9页
轴承是旋转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部件,由于工况、材质、加工方式等原因,轴承寿命时长相差许多。传统的并行或串行神经网络预测方式,对数据集有一定要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数据长短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网络。为此提出了一种能... 轴承是旋转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部件,由于工况、材质、加工方式等原因,轴承寿命时长相差许多。传统的并行或串行神经网络预测方式,对数据集有一定要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数据长短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网络。为此提出了一种能够预测不同寿命时长的Transformer-LSTM串并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将Transformer解码层进行重构,并与长短期记忆时序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结构融合,实现轴承寿命数据的串并行预测处理。试验结果表明Transformer-LSTM神经网络能够精准预测长、中、短不同寿命时长的轴承失效时间,具有较强的模型泛化能力,提升轴承寿命预测精度与模型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轴承寿命预测 Transformer神经网络 LSTM神经网络 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盘散热筋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邬娜 宋浩 +2 位作者 杨建伟 吴春光 王承旭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目的]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动盘散热性能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散热筋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新型散热筋的制动盘三维模型。提出不同散热筋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 [目的]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动盘散热性能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散热筋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新型散热筋的制动盘三维模型。提出不同散热筋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不同散热筋设计方案进行热分析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散热筋设计在轴装制动盘和轮装制动盘上的热传导效率和散热路径,评估不同散热筋制动盘的散热能力。[结果及结论]轮装直板式散热筋和轴装圆柱式散热筋设计方案均显著优化了散热路径,提升了热量从热源向外部冷却介质的转移效率。散热筋的循环对称设计有效降低了制动盘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车轴等相关部件的损伤,能够为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 制动盘 散热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品种波斯菊表型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孙桂芳 杨建伟 刘冬云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以10个品种波斯菊的物候期、生长动态及22个表型性状为指标,进行物种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波斯菊不同品种的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2)各品种生长过程遵循‘S’曲线;(3)通过对其20个... 以10个品种波斯菊的物候期、生长动态及22个表型性状为指标,进行物种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波斯菊不同品种的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2)各品种生长过程遵循‘S’曲线;(3)通过对其20个数量性状进行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可知,波斯菊各品种表型差异主要表现在花色、花梗长、每果实结籽数、冠幅、着花量等性状;(4)聚类分析将波斯菊分为2个大类:‘白雪公主’、‘白丝袜’和‘花季’为1类,此类株高相对低矮,花梗长、叶面积较小,每果实结籽数较大、花色明度较高且色调简单;其余7个品种‘阿波罗’(粉渐变)、‘栗黄’、‘海贝’、‘闺蜜’、‘梦之蓝’、‘玫红’和‘海蓝之星’为1类。总之,研究表明波斯菊各品种具有广泛的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菊 表型性状 变异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加权原型对比学习的无监督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
12
作者 赵涵硕 马伊雯 +2 位作者 张艳霞 王珮 杨建伟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8-634,共7页
无监督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Unsupervised Visible-Infrare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USVIReID)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USVI-ReID的关键挑战是在不依赖任何跨模态标注的情况下有效地生成伪标签并建立跨模态对应。近年来... 无监督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Unsupervised Visible-Infrare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USVIReID)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USVI-ReID的关键挑战是在不依赖任何跨模态标注的情况下有效地生成伪标签并建立跨模态对应。近年来,通过聚类算法生成伪标签的方法在USVIReID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以前的方法只是选择代表个体的单一类中心原型或按照一定的策略随机选择原型来建立跨模态对应。这不仅忽略了个体特征的多样性,也没有考虑聚类过程中错误样本对模型训练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柔性加权原型对比学习(Soft-Weight Prototype Contrastive Learning,SWPCL)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一个柔性原型(Soft Prototype,SP)选择策略,根据个体特征之间的相似度选择质心原型的最近邻样本作为柔性原型,为模型提供丰富的正监督信息。为了进一步消除错误原型对模型训练的干扰,提出了一种柔性加权(Soft-Weight,SW)策略,定量地度量所选的柔性原型相对于当前质心原型的相关性,将选择到的原型通过柔性加权的方式结合到对比学习中。最后,引入了一种渐进式对比学习(Progressive Contrastive Learning,PCL)策略,将模型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柔性原型上,避免聚类退化。在SYSUMM01和RegDB两个公共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柔性加权原型对比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红外 无监督学习 行人重识别 柔性加权 对比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悬式驱动系统对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郭宇轩 杨建伟 王金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动力来源以及传力部件,驱动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方法]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了国内某型采用体悬式驱动系统的高速列车单节车辆动力学模... [目的]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动力来源以及传力部件,驱动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方法]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了国内某型采用体悬式驱动系统的高速列车单节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仿真分析,研究体悬式驱动系统对车辆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以及对转向架构架和车体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结果及结论]体悬式驱动系统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横向平稳性指标外,其余指标均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体悬式驱动系统增加了构架横向、构架垂向及车体垂向的振动加速度,降低了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且该系统对于车辆构件垂向的影响较横向更加显著;体悬式牵引电机的自振频率在车体上会有所体现,需避免牵引电机和车体发生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体悬式驱动系统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分数阶循环平稳盲反卷积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14
作者 吴怡 王金海 +1 位作者 杨建伟 徐丹萍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0,共9页
在工业领域中,由于机械设备恶劣的运行环境和复杂的工作条件,轴承故障信号常受到强烈背景噪声的干扰,难以有效提取故障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分数阶循环平稳盲反卷积(Adaptiveγ-order Cyclostationary Blind Deconvolutio... 在工业领域中,由于机械设备恶劣的运行环境和复杂的工作条件,轴承故障信号常受到强烈背景噪声的干扰,难以有效提取故障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分数阶循环平稳盲反卷积(Adaptiveγ-order Cyclostationary Blind Deconvolution,ACYCBDγ)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引入一种新的局部峭度比指标(Local peak ratio,Lpr),确定最优滤波器长度.然后,计算基于高斯平稳模型的估计分数阶,构建分数阶循环平稳盲反卷积.最后,通过公开数据集和实测数据集验证所提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ACYCBDγ与最小熵反卷积、最大相关峰度反卷积和最大二阶循环平稳盲反卷积(Maximum Second-order Cyclostationarity Blind Deconvolution,CYCBD)相比,在公开数据集上的抑制比分别提高了20.61%、17.85%和44.95%,在实测数据集上的抑制比分别提高了53.63%、60.27%和55.16%;在−10~−20 dB的强信噪比影响下,ACYCBDγ相较于CYCBD,Lpr提升了87.51%.ACYCBDγ能够减弱噪声和干扰信号的影响,实现强噪声背景下轴承故障特征的准确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故障诊断 循环平稳 盲反卷积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阶梯式变间隙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
15
作者 郭佳璇 张艳娟 +2 位作者 罗添洲 杨建伟 李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1-299,共9页
针对用于下肢假肢的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调节范围受限且体积大、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阶梯式变间隙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可根据人体不同步态需求,通过控制线圈电流与改变阻尼间隙来调节输出阻尼力。阐述了阶梯式变间隙磁流变阻尼器... 针对用于下肢假肢的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调节范围受限且体积大、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阶梯式变间隙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可根据人体不同步态需求,通过控制线圈电流与改变阻尼间隙来调节输出阻尼力。阐述了阶梯式变间隙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阻尼力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磁路分析。在满足下肢假肢阻尼力要求的前提下,以阻尼器功率最低、活塞体积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阶梯式变间隙阻尼器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结构尺寸,对优化后的阻尼器进行磁场与力学性能仿真,验证优化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阻尼器在满足输出阻尼力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总功率降低了23.3%,活塞体积减小了28.4%,为假肢用磁流变阻尼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结构设计 多目标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变换和BP网络的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建伟 蔡国强 +2 位作者 姚德臣 黄强 李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3,共6页
针对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提出1种改进的小波包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开发出基于该方法的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轴承试验台的模拟故障轴承振动信号,对采集到的信号先进行小波降噪,... 针对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提出1种改进的小波包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开发出基于该方法的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轴承试验台的模拟故障轴承振动信号,对采集到的信号先进行小波降噪,再通过小波包分解,构造特征向量,以此作为故障样本对改进的BP网络进行训练,实现智能化故障诊断。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故障诊断系统能够很好地诊断出铁道车辆滚动轴承内圈、外圈及滚动体表面出现的疲劳、剥落、磨损和裂纹等故障,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小波包 改进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刺槐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杨建伟 梁宗锁 韩蕊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98,共6页
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 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刺槐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 ,刺槐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WUE)均显著下降 ;在整个生长季中刺槐枝条... 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 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刺槐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 ,刺槐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WUE)均显著下降 ;在整个生长季中刺槐枝条快速生长和干物质增加主要集中在 4— 6月份 ;适宜水分下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均为最高 ,但总水分利用效率在中度干旱时为最高 ;刺槐最高耗水月、最高耗水日和一天中最高耗水时间段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有差异 ,在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的最高耗水日出现的时间比适宜水分下的最高耗水日滞后一个月以上。刺槐的最大耗水月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在 7月份 ;刺槐日耗水进程在生长季多数月份呈单峰曲线 ,7月份多呈双峰曲线。刺槐属于耐旱性强的高耗水树种。根据刺槐的生长及耗水特点 ,刺槐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 ,仅适合栽植在阴坡、沟渠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刺槐 生长 水分利用特征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阻尼控制的半主动悬挂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建伟 黄强 +1 位作者 李伟 张瑞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7,共7页
半主动悬挂是改善铁道车辆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有效对策。但由于铁道车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车辆动力学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很难获得,这限制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实用化半主动悬挂中的应用;而天棚阻尼控制所需车体的绝对速度很难测量,... 半主动悬挂是改善铁道车辆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有效对策。但由于铁道车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车辆动力学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很难获得,这限制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实用化半主动悬挂中的应用;而天棚阻尼控制所需车体的绝对速度很难测量,若采用测得车体加速度积分得到车体绝对速度的方法,其传感器的误差和系统噪声会导致车体绝对速度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减振效果。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加速度阻尼控制方法,即采用与车体加速度成正比的振动衰减力来抑制车体振动,并对加速度阻尼控制方法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与被动悬挂相比,车体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和最大值在各速度级分别减少了55%~63%和53%~66%,Sperling乘坐指数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加速度阻尼控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可见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铁道车辆的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横向半主动悬挂 加速度阻尼控制 乘坐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半主动磁流变悬架的自适应双模糊控制方法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建伟 李敏 孙守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6-51,共6页
为了减小汽车俯仰角、提高汽车平顺性,以磁流变减振器为控制对象,提出了自适应双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实验室实际测试基础上,建立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非线性Bingham模型和基于该磁流变减振器的半车四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数... 为了减小汽车俯仰角、提高汽车平顺性,以磁流变减振器为控制对象,提出了自适应双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实验室实际测试基础上,建立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非线性Bingham模型和基于该磁流变减振器的半车四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数学模型。分别以车身质心速度、俯仰角速度及其偏差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设计了自适应双模糊控制器,实现了车辆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仿真,获得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及车轮动载荷的时域响应特性,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控制下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隔振效果要远好于最优被动系统,而且对路面破坏小,并对运行工况有一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悬架 磁流变减振器 自适应模糊控制 试验研究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b含量对杨树幼苗生理生长影响的综合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建伟 杜瑞卿 +3 位作者 沙文沛 余明玉 高宛莉 张征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杨树幼苗生理生长变化与土壤Pb含量的关系及对Pb吸收分布的特征,为利用杨树修复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加拿大杨树幼苗为试材,按土壤中添加Pb的含量不同分成5个组进行盆栽,测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OD、SOD、CAT... 【目的】研究杨树幼苗生理生长变化与土壤Pb含量的关系及对Pb吸收分布的特征,为利用杨树修复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加拿大杨树幼苗为试材,按土壤中添加Pb的含量不同分成5个组进行盆栽,测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OD、SOD、CAT、丙二醛(MDA)、生物量、株高、Pb含量9个生理生长指标,依据杨树幼苗生理生长指标变化特点,将5个组分成无污染、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3个大类别,采用方差分析法、综合相关分析法、矢量综合相关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土壤Pb含量的升高,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值(生物量和株高)和正生理指标值(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随之降低,负生理指标值(SOD、POD、CAT和MDA)则随之升高。2)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值与正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值在土壤Pb浓度<1 045 mg·kg-1时,各组间基本无显著差异,≥1 045 mg·kg-1时,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负生理指标(SOD、POD、CAT和MDA)正好相反。3)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组(生物量、株高)、正生理指标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负生理指标组(SOD、POD、CAT和MDA)分别在无污染、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3大类别的正确判别率都很高,说明土壤Pb污染含量划分的正确性,能很好地反映杨树幼苗生长生理变化特征。4)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组(生物量和株高)和正生理指标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综合相关,都存在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组(生物量、株高)和负生理指标组(SOD、POD、CAT和MDA)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综合相关,都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正生理指标和负生理指标间呈显著负相关。5)杨树幼苗根、茎、叶中富集的Pb浓度随土壤Pb含量升高而升高,但根是最主要的吸收部位。除无污染情况外,在土壤Pb含量为1 045 mg·kg-1时,杨树幼苗根、茎、叶以及幼苗整株的Pb转移系数最高。【结论】土壤Pb含量为1 045 mg·kg-1具有重要的临界值意义。当土壤Pb含量<1 045 mg·kg-1时,杨树幼苗可通过自身的抗胁迫响应能力基本保持正常生长,并保持较高的转移系数;当土壤Pb含量≥1 045 mg·kg-1,杨树幼苗会受到严重胁迫,不能很好生长,同时也不能保持较高的转移系数、最有效地改良土壤。方差分析、综合相关分析,判别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的有机结合,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很好地揭示杨树幼苗生长与生理之间内在的复杂关系,以及生长、生理与土壤Pb含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杨树幼苗 生理指标 综合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