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饮子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黄永熙 闫普普 +12 位作者 郭伟丽 李亚娜 朱君 刘满 侯超群 覃美林 李蓉 武毅 苏应兵 杨小林 郭利伟 王雄 戴刚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4-889,共16页
[目的]探讨当归饮子(Angelica decoction, DGYZ)治疗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皮肤病变效果,为临床宠物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用9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组(Control)、DNCB组、D... [目的]探讨当归饮子(Angelica decoction, DGYZ)治疗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皮肤病变效果,为临床宠物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用9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组(Control)、DNCB组、DGYZ低(9.8 mg/kg DGYZ)、中(19.6 mg/kg DGYZ)、高(39.3 mg/kg DGYZ)剂量组和西替利嗪组(4 mg/kg西替利嗪),每组15只小鼠。空白组小鼠涂抹丙酮溶液作为对照,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背部反复涂抹DNCB建立小鼠AD样皮肤病模型,并按分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小鼠背部皮肤、血液及脾脏用于后续分析。通过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和肥大细胞数;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和Th1/2细胞分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背部皮肤中细胞因子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TOF-MS)分析DGYZ的主要活性成分,联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GYZ治疗AD的主要靶点和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JAK1-STAT3信号通路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DNCB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严重的皮肤病变和表皮增厚现象,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显著上升(P<0.05);与DNCB组相比,DGYZ各剂量组和西替利嗪组小鼠表皮增厚现象均得到有效缓解,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均下降,且DGYZ高剂量组及西替利嗪组差异显著(P<0.05);DGYZ高剂量组和西替利嗪组小鼠血清中IgE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NCB组小鼠CD4^(+)/CD8^(+)和Th1/2细胞的平衡受到干扰,不同剂量DGYZ均可显著改善这一情况(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DNCB组小鼠皮肤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IL-4、IL-13、IL-6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DNCB组相比,饲喂DGYZ治疗后皮肤组织中IFN-γ和IL-12基因mRNA表达水平逐渐上调,IL-4、IL-13、IL-6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UPLC-TOF-MS鉴定出89种DGYZ成分,其中活性成分64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以上64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蛋白激酶B(AKT1)等基因及JAK/STAT、NF-κB和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对AD样皮肤病变发挥治疗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DNCB可诱导小鼠JAK1-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DGYZ可抑制该途径的激活。[结论]DGYZ可减少小鼠皮肤中肥大细胞数目和血清中IgE的表达,调节免疫平衡,降低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并抑制JAK1-STAT3信号通路激活,缓解AD样皮肤病变。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药治疗动物AD样皮肤病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饮子(DGYZ) AD样皮肤病变 2 4-二硝基氯苯(DNCB) 流式细胞术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爆破预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海霞 崔有权 +4 位作者 陈建福 杨小林 褚怀保 祝杰 陈士海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158,共9页
海域盾构施工中常遇到大粒径孤石和基岩凸起段,通常采用爆破法进行预处理,爆破预处理的效果是盾构机顺利通过的关键。依托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综合考虑海域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覆盖层条件、爆破块度控制指标及海洋生物安全控制标准,... 海域盾构施工中常遇到大粒径孤石和基岩凸起段,通常采用爆破法进行预处理,爆破预处理的效果是盾构机顺利通过的关键。依托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综合考虑海域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覆盖层条件、爆破块度控制指标及海洋生物安全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爆破预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包括:爆破孔网参数设计;炸药单耗、单孔装药量、平均块度尺寸的计算;装药结构及爆破网路设计;爆破块度分布效果预测;考虑生态环境影响进一步优化爆破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爆破预处理后的块度在30 cm以内,满足盾构机推进的块度尺寸要求;盾构机在爆破预处理段能够顺利掘进,与正常段推进参数基本相近。实现了海域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生态化、高效化和安全化爆破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盾构 孤石 基岩凸起段 爆破预处理 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初始损伤饱水花岗岩的冲击破坏规律
3
作者 褚怀保 陈璐阳 +3 位作者 杨小林 王东辉 魏海霞 孙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4,共14页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岩的微观致裂机制。结果表明:饱水后花岗岩中角闪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的占比减少,高岭石占比显著提高;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大,花岗岩的动态峰值应力逐渐减小,而破碎程度和块度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且初始损伤对块度分形维数的影响大于饱水的影响;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加,断口出现更多的微裂纹和碎屑,断口图像的分形维数也逐渐增加;放大倍数在400~3200范围内时,断口图像分形维数随着图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加,超过3200后,分形维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动力学 矿物成分 破碎块度 断口微观形貌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pH对微胶充填体强度及尾矿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焦华喆 王琪 +6 位作者 杨小林 许军强 王辉 陈勋 徐平 李公成 申宏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8,共8页
为探明矿井水酸碱度及水泥掺量对重金属离子浸出行为与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通过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及重金属长期静态浸出试验方法,结合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估水泥耗量变化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并针对不同浸泡时间下低耗水泥充填体的单... 为探明矿井水酸碱度及水泥掺量对重金属离子浸出行为与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通过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及重金属长期静态浸出试验方法,结合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估水泥耗量变化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并针对不同浸泡时间下低耗水泥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某金矿中Zn、Cu、Pb、Ni重金属总量为2478.96 mg/kg,其中Pb和Ni生物可利用态占比超过50%。在矿井水pH=7条件下浸泡120 d,灰砂比为1∶30的充填体重金属浸出量显著增加,Zn、Cu、Pb、Ni的浸出量分别是灰砂比为1∶10时的6.40倍、5.05倍、5.15倍和7.64倍;重金属污染潜力指数普遍超过污染临界值。低耗水泥充填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化能力从传统“强固化”转为“弱固化”。在120 d浸泡条件下,不同灰砂比(1∶10、1∶15、1∶20)的充填体抗压强度分别降至1.12、0.87、0.41 MPa,随着水泥耗量减少,水化产物减少,充填体强度下降,抵抗侵蚀能力减弱,强度下降趋势随时间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充填 水泥耗量 重金属浸出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径比对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影响研究
5
作者 程建华 暴雯雯 +3 位作者 杨小林 丁帅东 翁应康 张紫君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110,共10页
为探究点火位置变化对不同当量下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搭建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不同长径比和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试验,分析了长径比和当量比变化对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及正压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利用量纲分... 为探究点火位置变化对不同当量下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搭建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不同长径比和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试验,分析了长径比和当量比变化对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及正压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利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和正压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长径比的增大使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衰减速度有所差异;随长径比的增加,正压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但最长正压持续时间在长径比变化时所对应的当量比不同;基于量纲分析方法得出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和正压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验证公式可行性。研究发现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受点火位置与当量比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甲烷爆炸的威力评估与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峰值上升速率 正压持续时间 长径比 甲烷/空气预混 量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诱抗素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吕亮 常向前 +4 位作者 郭蕾 王佐乾 杨小林 龚林忠 张舒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4,219,共6页
为明确和评价10%S-诱抗素可溶液剂果穗喷雾对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设立10%S-诱抗素可溶液剂系列浓度(0、200.0、250.0、333.3和500.0 mg/kg),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果实成熟时调查果实... 为明确和评价10%S-诱抗素可溶液剂果穗喷雾对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设立10%S-诱抗素可溶液剂系列浓度(0、200.0、250.0、333.3和500.0 mg/kg),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果实成熟时调查果实外观指标(果粒纵径、果粒横径、裂果率)、着色指数以及产量指标(单穗质量、单粒质量、实测小区产量等);分析测定不同浓度处理的葡萄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结果表明,于“夏黑”葡萄果实转色初期喷雾10%S-诱抗素可溶液剂,所有处理的葡萄果实纵径、横径以及纵横径比、裂果率等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10%S-诱抗素可溶液剂处理的葡萄着色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明显高于清水对照,可滴定酸(TA)含量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经10%S-诱抗素处理后,各处理间的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与清水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平均增产率在0.84%~1.93%之间,增产作用不甚明显。在“夏黑”葡萄促进着色使用时,建议使用最优浓度范围为200.0~333.3 mg/kg,用水量为833.3 L/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S-诱抗素可溶液剂 葡萄 着色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客运站客流分析及异常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作者 杨小林 张晋 +2 位作者 庄金翠 韩晓丹 庞娜娜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及时发现铁路客运场所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异常事件,并主动进行干预,设计基于图像分析的客运站客流分析及异常报警系统。利用客运站既有的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获取客运场所图像;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和算法,根据客运站具体需求... 为及时发现铁路客运场所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异常事件,并主动进行干预,设计基于图像分析的客运站客流分析及异常报警系统。利用客运站既有的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获取客运场所图像;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和算法,根据客运站具体需求,不断优化目标检测和深度学习模型;应用复杂特征提取方法,优化异常分类报警阈值,实现了客运站客流、旅客越线或跌倒、公共场所消防等安全隐患场景的实时监控、分析、预测和异常报警。基于某车站的试点运行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车站客流密度、人员行为异常及消防预警等重要事件,有效提升了车站的安全预警能力,以及车站安全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技术 铁路客运 安全管理 预警检测 客流密度 旅客越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空气爆破作用下煤体裂纹扩展及振动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9
作者 严少洋 高富强 +3 位作者 杨小林 褚怀保 王昌 叶红宇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为了探讨高压气体爆破对煤体裂纹扩展和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模拟煤体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压空气爆破装置开展气体爆破试验,试验过程中利用爆破速度采集仪和爆破振动采集仪分别对表面裂纹扩展速度及质点振动进行测试,分析高压空气爆破作用... 为了探讨高压气体爆破对煤体裂纹扩展和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模拟煤体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压空气爆破装置开展气体爆破试验,试验过程中利用爆破速度采集仪和爆破振动采集仪分别对表面裂纹扩展速度及质点振动进行测试,分析高压空气爆破作用诱发的裂纹扩展发育过程及质点振动能量变化特性。运用扫描电镜(SEM)分析气爆前后试件孔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空气爆破设计压力为15 MPa的条件下,诱导试件表面裂纹沿围压加载方向发育扩展,裂纹发育扩展速度有v_(双向不等压)>v_(无围压)>v_(双向等压);不同围压条件下裂纹随距致裂孔距离的增加呈快速发育和稳态发育两个阶段发育扩展;诱发质点振动信号分布在0~250 Hz的范围内,振动信号中主频带的能量较其他子频带的能量有明显的区别,振动主频带信号在0~31.25 Hz低频带较为集中。研究成果以期为优化高压气体爆破致裂孔分布和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空气爆破 煤体 裂纹扩展 振动信号 振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柏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宇静 高智远 +1 位作者 张露 杨小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5期490-495,共6页
为探索巨柏苗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文以1 a生巨柏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梯度(5水分梯度)对巨柏苗木生长指标和存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巨柏苗高、地径和根系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连续干旱导致... 为探索巨柏苗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文以1 a生巨柏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梯度(5水分梯度)对巨柏苗木生长指标和存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巨柏苗高、地径和根系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连续干旱导致巨柏苗高、地径、总根长、须根数及地上部分干物质增长量逐渐减少,但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高径比下降,根冠比上升,生物量的分配趋势向地下部分转移,均表现出了巨柏苗木抗旱性;胁迫强度与存活状况和存活时间负相关,≥50%的田间持水量可满足1 a生巨柏苗木成活且日均需水量不低于20.24 g,极重干旱胁迫的苗木平均仅能存活3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柏苗木 水分梯度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海马代谢水平及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萌 杨小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海马代谢水平及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4例,根据认知功能情况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52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海马代谢水平及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4例,根据认知功能情况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52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112例。比较2组肌醇(myo-inositol,MI)/肌酸(creatine,Cr)、MI/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胆碱/Cr、NAA/Cr水平;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左侧、右侧海马MI/Cr、MI/NAA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右侧海马NAA/Cr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65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侧海马MI/Cr、右侧海马MI/Cr、左侧海马MI/NAA、右侧海马MI/NAA、右侧海马NAA/Cr、年龄≥65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OR=2.795,95%CI:1.532~5.102,P=0.000;OR=2.782,95%CI:1.616~4.787,P=0.000;OR=2.177,95%CI:1.355~3.498,P=0.000;OR=3.364,95%CI:1.846~6.127,P=0.000;OR=0.450,95%CI:0.259~0.784,P=0.000;OR=2.740,95%CI:1.024~7.330,P=0.012;OR=3.074,95%CI:1.554~6.080,P=0.000;OR=2.942,95%CI:1.338~6.468,P=0.000;OR=2.418,95%CI:1.496~3.909,P=0.000)。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可能与海马代谢水平、患者年龄、合并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重点筛查此类指标,并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以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功能障碍 海马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地区乔灌层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黄泽华 刘雅浥 +1 位作者 焦婉婷 杨小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3期264-275,共12页
探究林芝地区典型森林群落乔灌层的物种组成、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分布在林芝市内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朗县以及波密县5县区19种典型森林群系为研究对象,对林芝地区主要森林群落乔灌层结构特征及其多... 探究林芝地区典型森林群落乔灌层的物种组成、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分布在林芝市内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朗县以及波密县5县区19种典型森林群系为研究对象,对林芝地区主要森林群落乔灌层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地区森林群落乔灌层组成中灌木植物较为丰富,乔木组成相对简单。在调查的19个森林群系中出现了123种乔木和灌木物种,隶属于29科105属。经统计,其中蔷薇科、松科、忍冬科等耐旱优势科较多。整体来看,所调查的植物群系乔灌层D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21~0.88之间,H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27~3.89之间。不同的生境条件导致群系多样性层间结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地区 森林群落 结构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的植被数量生态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小林 赵垦田 +2 位作者 马和平 禄树晖 罗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2,共8页
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所有植物种的生态重要值为指标,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样方和物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样方调查基本包括了该研究区域内现有的植被类型,共获得35块样地。结... 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所有植物种的生态重要值为指标,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样方和物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样方调查基本包括了该研究区域内现有的植被类型,共获得35块样地。结果表明:1)在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垂直高度1350m的范围内,共划分成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4个群系、16个群丛,研究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各自范围和分界线;3)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随海拔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带,样地DCA第1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DCA第2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处生境的水分状况,从下至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4)DCA对角线上各群落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环境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重要值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拉萨半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林线的稳定性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小林 崔国发 +2 位作者 任青山 王景升 黄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而阴坡则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③物种替代率为阴坡高于阳坡;在林线过渡带边缘物种替代率高且物种种类变化明显,而在林线过渡带区域内物种替代率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林线边缘环境对物种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④林线以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主要受草本植物种类的影响。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坡的物种组成差异缩小,植被群落类型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林线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群落数量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小林 王景升 +1 位作者 陈宝雄 普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0,共6页
为揭示藏东南高山林线的植被空间分布及林线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草本、灌木和乔木层的重要值总和为指标,对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以样地和物种为单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调... 为揭示藏东南高山林线的植被空间分布及林线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草本、灌木和乔木层的重要值总和为指标,对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以样地和物种为单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样地为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林线及附近垂直高度1000m)的森林及灌木植被类型,共26个。TWINSPAN分析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共分布着7个群落(群丛)类型,林线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自己的范围和分界线。3)样地D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研究区海拔梯度的影响,即植被随海拔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带;DCA第二排序轴反映了研究区土壤水分状况,即土壤水分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对角线上各群落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环境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植被 西藏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机理 被引量:65
16
作者 杨小林 王树仁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基于现有岩石爆破机理和岩石细观损伤力学 ,认为岩石爆破损伤断裂过程包含有爆炸应力波的初期动态损伤演化阶段和后期爆生气体作用下的准静态损伤演化阶段 ,并分别建立了这两个阶段的损伤模型和断裂准则 。
关键词 岩石爆破 应力波 爆生气体 损伤机理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柏苗木天然更新的生境因子分析
17
作者 焦婉婷 李永霞 +1 位作者 王昱熙 杨小林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为探讨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天然更新苗木生长的环境胁迫因子,以及造成巨柏天然更新困难、幼苗保存率低下的原因,研究选择朗县境内巨柏天然集中分布区3种地类的巨柏更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了巨柏幼苗、幼... 为探讨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天然更新苗木生长的环境胁迫因子,以及造成巨柏天然更新困难、幼苗保存率低下的原因,研究选择朗县境内巨柏天然集中分布区3种地类的巨柏更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了巨柏幼苗、幼树、成树株数等种群天然更新指标特征,选取了地类、坡向、土壤质地、土壤紧实度、土壤温度、干扰强度等19个影响更新苗木生长的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巨柏幼苗到成树建成的过程中保存率仅为1‰,符合数学模型:y=153.52x^(-3.528)(R^(2)=0.9661);巨柏苗木生长过程受到环境因子的强烈筛选,与水线、阴坡、树冠遮荫≥50%、枯落物、石砾、沙壤、疏松、湿润、均温、轻微放牧干扰和较强放牧干扰因子呈正相关;与坡地、阶地、阳坡、树冠遮荫<50%、砂砾、结皮、干燥、极端温度呈负相关;其中,苗木生长与阴坡和砂砾土呈显著相关,与疏松土壤呈极显著相关;越冬时生境因子温度的极端变化,是巨柏更新幼苗(1~5 a)生长过程中数量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5 a后苗木抗逆性明显增强,50%的幼树都可以顺利进入成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柏 幼苗 幼树 成树 生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裂纹的振动红外热成像检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小林 谢小荣 +2 位作者 江涛 丁友福 张小川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2-444,共3页
本文以飞机疲劳裂纹自然损伤件为对象,利用简易装置基于振动红外热成像检测法对微裂纹的检测进行了初步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用于金属构件裂纹检测的可行性。最后结合航空维修应用需求,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热记录 疲劳裂纹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V测速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41
19
作者 杨小林 严敬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19-20,36,共3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近10年来PIV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作者详细阐述了PIV系统的测速原理及实验数据采集、分析计算过程,并采用先进的PIV系统在改型叶轮内进行实验研究,首次成功获得叶轮轴向旋涡瞬态流场。
关键词 PIV 测试原理 数据采集 轴向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检测中的主动加热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小林 杜来林 冯立春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8-1191,共4页
主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中,正确的外部加热方法是被检测对象的内部损伤或缺陷能被准确检测并记录的关键,加热方法及过程的正确与否最终影响着损伤检测灵敏度的高低。结合现役飞机外场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的建构,对几种主动加热方法进行... 主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中,正确的外部加热方法是被检测对象的内部损伤或缺陷能被准确检测并记录的关键,加热方法及过程的正确与否最终影响着损伤检测灵敏度的高低。结合现役飞机外场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的建构,对几种主动加热方法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给出实验结果,进而分析了影响红外热图像质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主动加热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