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地区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1
作者 沈瑞 王立 +2 位作者 蒋宇航 杨宜男 王原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2-212,共11页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进行了空间碳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生态角度进行碳平衡区域划分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年增加趋势,碳吸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变化幅度较小。(2)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补偿率显著下降,碳补偿率基尼系数较高,长三角地区面临的碳平衡压力较大,碳排放强度在稳步下降,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由“相对协调”转为“比较不协调”。(3)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在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贡献系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生态承载系数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4)基于碳平衡分析所反映的碳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承载力,将各城市划分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并对各区域提出了差异化低碳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时空分异 碳平衡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国家森林公园空间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剑锋 杨宜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190,共9页
论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角度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核算各县域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和所能获得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通过... 论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角度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核算各县域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和所能获得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均衡性和空间匹配特征了解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此提出优化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各省域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高而供给低,皖南和浙西地区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低而供给高,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空间错配问题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市辖区森林公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将高需求、低供给区域融入长三角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一体化体系,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流获取其他区域国家森林公园提供的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均衡 空间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福建省碳汇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剑锋 杨宜男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乡村振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要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汇补偿出现了耦合。福建省作为生态资源优势省份,拥有丰富的碳汇资源,在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特”等生进程中,应科学开展碳汇资源核算,充分挖掘碳汇的生态产品价值内涵,明晰碳汇的生态价... 乡村振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要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汇补偿出现了耦合。福建省作为生态资源优势省份,拥有丰富的碳汇资源,在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特”等生进程中,应科学开展碳汇资源核算,充分挖掘碳汇的生态产品价值内涵,明晰碳汇的生态价值特征和功能,通过碳汇确权确量,构建市场化碳汇补偿机制,推进乡村碳汇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等途径,探索碳汇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碳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画在饮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宜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47-148,共2页
插画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在现代设计领域中,被广泛地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从饮品包装设计的插画角度出发,以市场现有饮品包装为例,分析插画在包装中的应用,探讨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如何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及浓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插画 包装设计 饮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中国碳排放权跨地区交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胡剑锋 杨宜男 +1 位作者 赵成 邓东明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4,共5页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全面启动,碳排放权的跨地区交易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碳排放权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可能存在排碳量多的地区植被少,排碳量少的地区植被多的不对称情况,单纯推进跨...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全面启动,碳排放权的跨地区交易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碳排放权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可能存在排碳量多的地区植被少,排碳量少的地区植被多的不对称情况,单纯推进跨地区碳排放权交易不能达到促进环境改善的目的,容易造成碳排放权跨地区交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协调碳排放权跨地区交易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寻求碳排放权跨地区交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构建碳排放权跨地区交易的"A"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的碳赤字解决模式与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剑锋 杨宜男 路世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3-387,共5页
为解决辽宁省的碳赤字问题,比较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模式1)和通过营造碳汇林(模式2)两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结果发现:(1)2004、2005年辽宁省存在一定的碳盈余,但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碳赤字,而且碳赤字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直到2012年才稳... 为解决辽宁省的碳赤字问题,比较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模式1)和通过营造碳汇林(模式2)两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结果发现:(1)2004、2005年辽宁省存在一定的碳盈余,但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碳赤字,而且碳赤字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直到2012年才稳定下来;(2)虽然模式2的生态环境成本大于模式1,但营造的碳汇林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能够使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效益扭亏为盈。因此,如果仅从生态环境成本的角度考虑,模式1比模式2更为经济,但模式1下的CO_(2)过度排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压力却难以估量,而模式2下碳汇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巨大的。综合而言,模式2是一种更为可持续的解决碳赤字问题的方案,建议辽宁省选择模式2解决碳赤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碳赤字 生态环境成本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凌云 杨宜男 +5 位作者 许迦龙 王立 王子豪 孙艺妍 姚晨心 王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289-5304,共16页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基于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涨幅达到148.1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赤字区域扩增明显,食物生产与PM2.5去除服务盈余区域有所增加,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错配性较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既有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扩张区域和农村区域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空间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内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错配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差异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鸟类栖息地季节性变化的自然保护区动态分区管理——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萍 杨永峰 +3 位作者 杨宜男 程亚文 王立 王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06-9217,共12页
鸟类栖息地会随着季节迁徙而改变,基于此对以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分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通过MaxEnt模型分析预测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栖息地会随着季节迁徙而改变,基于此对以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分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通过MaxEnt模型分析预测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繁殖季和越冬季的栖息地范围,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得到动态分区方案。结果发现:繁殖季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受到人口密度、丰水期土地利用类型、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越冬季鸟类受到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距枯水期水体距离、枯水期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ArcGIS水文工具分析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汇水单元作为其动态区划单元,根据鸟类栖息地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结合分析结果叠加分析,将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栖息地保护区、繁殖季栖息地保护区、越冬季栖息地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栖息地保护区要进行全年严格保护,繁殖季栖息地保护区和越冬季栖息地保护区在相应鸟类栖息时段严格管控、非栖息时段可合理利用,一般控制区则全年可允许合理的行为活动。季节性动态分区方案注重解决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便于未来保护区生态保护规划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丰富了以季节性栖息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的动态功能分区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制定提高自然保护区空间利用效率的生态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综上,建议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中,依据保护区季节性动态分区特征,实行分区管制,制定对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分区 栖息地季节变化 栖息地适宜性 MAX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