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_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宗献 于小虎 马东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29-2335,共7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3Ni(111)[记为Pt-skin-Pt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特性.重点研究了氧原子在Pt-skin-Pt3Ni(111)表面的扩散问题,这对理解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有重要...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3Ni(111)[记为Pt-skin-Pt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特性.重点研究了氧原子在Pt-skin-Pt3Ni(111)表面的扩散问题,这对理解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氧原子容易吸附在fcc位;催化剂Pt3Ni中的Ni原子对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有很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其对氧原子的吸附.用推拉弹性带(NEB)方法搜索氧原子的扩散势垒,并解释了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氧原子 扩散 Pt皮肤 Pt3Ni(111)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x(x=1-4)团簇在CeO_2(111)表面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宗献 谢罗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1-857,共7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团簇(Cux,x=1-4)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当团簇比较小时(x=2,3),倾向于平铺表面;当x=4时,Cu团簇在CeO2(111)表面以三维的四面体结构吸附较为稳定,从Cu 3d到Ce 4f的电荷转移使Cu团簇...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团簇(Cux,x=1-4)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当团簇比较小时(x=2,3),倾向于平铺表面;当x=4时,Cu团簇在CeO2(111)表面以三维的四面体结构吸附较为稳定,从Cu 3d到Ce 4f的电荷转移使Cu团簇带正电荷.由二维的菱形结构到三维的四面体结构的转变势垒为1.05 eV,并且其中一个Cu原子直接迁移到另外三个Cu原子的空位顶部的转变路径比较有利.在Cu团簇与CeO2的相互作用过程中,Cu-O和Cu-Cu相互作用的竞争最终决定了Cu团簇在CeO2上的形貌.这种CeO2(111)负载的带正电的三维Cu团簇将对水分解,进而对水煤气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u团簇 吸附 Cux/CeO2(1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级物理实验竞赛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宗献 《物理实验》 2017年第10期32-32,共1页
1主要内容2015年我们举办了首届校级物理实验竞赛,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我校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与共享作用,展示我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大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主要内容2015年我们举办了首届校级物理实验竞赛,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我校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与共享作用,展示我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大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态度 高素质人才培养 报名办法 奖励办法 研究方法 评审程序 比赛过程 目标选择 参赛资格 自主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子和二氧化铈(111)表面相互作用的DFT+U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清高 杨宗献 危书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13-2518,共6页
采用引入Hubbard参数U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U)方法,对水分子在二氧化铈(111)表面的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氧化的二氧化铈(111)表面,水分子以单氢键构型吸附在二氧化铈表面,但是不能自发解离;在还原的二氧化铈(111)表面... 采用引入Hubbard参数U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U)方法,对水分子在二氧化铈(111)表面的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氧化的二氧化铈(111)表面,水分子以单氢键构型吸附在二氧化铈表面,但是不能自发解离;在还原的二氧化铈(111)表面,水分子或化学吸附在衬底上,或自发解离成表面羟基结构.与氢气在氧化的二氧化铈(111)表面上物理吸附体系的总能相比,羟基化表面构型是能量更低的构型,所以羟基解离形成氢气,从而使表面被氧化的过程需要有外部条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因此,水分子在还原的二氧化铈(111)表面有两个可能的状态,即无氢键结构的化学吸附和表面羟基结构的解离吸附.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表面羟基结构进一步解离形成氢气,并使还原的二氧化铈(111)表面得以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密度泛函理论 水分子 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分子在Co-BN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路战胜 梁艳丽 +4 位作者 吕鹏 程莹洁 杨新伟 徐国亮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2-526,共5页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气体分子(O_2,H_2,NO,CO,CO_2,SO_2,H_2S,H_2O)在Co掺杂单层BN(Co-BN)表面的吸附,分析了吸附小分子的几何结构,吸附能,电荷转移等情况.结果表明:1)CO等气体分子主要吸附在Co及...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气体分子(O_2,H_2,NO,CO,CO_2,SO_2,H_2S,H_2O)在Co掺杂单层BN(Co-BN)表面的吸附,分析了吸附小分子的几何结构,吸附能,电荷转移等情况.结果表明:1)CO等气体分子主要吸附在Co及其近邻六元环的顶位,吸附结构的电荷转移表明掺杂原子Co对BN衬底的气敏特性有较好的调制作用;2)在Co-BN表面吸附的O_2和CO较易被活化,表明Co-BN可能是一种对CO氧化有较好催化活性的新型催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 吸附 DFT-D 气体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_4掺杂对富勒烯催化特性调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薛洁 王欢欢 +3 位作者 王裔喆 李硕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1-1035,共5页
因其较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非金属N与金属共掺杂的富勒烯(C60)作为新型氧化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 N4掺杂对C60催化特性的调制规律,揭示了O_2在Fe N4掺杂的C6... 因其较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非金属N与金属共掺杂的富勒烯(C60)作为新型氧化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 N4掺杂对C60催化特性的调制规律,揭示了O_2在Fe N4掺杂的C60上的吸附和氢化特性.结果表明:(1)O_2倾向于以side-on模式吸附在Fe的顶位上,O-O键平行于C60的球切面,与Fe形成O-Fe-O三元环结构,对应的吸附能为1.48 e V.(2)O_2的氢化反应路径可以分为两条:(i)O_2先解离为O+O,然后氢化为O+OH.O_2的解离为反应的速控步,势垒为2.82 e V.(ii)O_2先氢化形成OOH结构,然后解离.氢化为反应的速控步,势垒为2.83 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4掺杂的C60 O2氢化 第一性原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在Cu(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楚兴丽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7-562,共6页
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由S吸附所形成的S/Cu(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吸附能和局域电子结构,考虑了不同覆盖度(1,0.25 ... 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由S吸附所形成的S/Cu(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吸附能和局域电子结构,考虑了不同覆盖度(1,0.25 ML)下S在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高对称的fcc位与hcp位;由于S的负电性而使S/Cu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减小而增加,与之相应,S-Cu键长随覆盖度的减小而缩短.DOS图、Bader电荷分析表明杂化主要发生在S的3p态和表面Cu原子的3d态之间,表层近邻的Cu原子向S转移的电子数随覆盖度增加而减小,这表明S与Cu(111)面有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吸附 CU(111)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在FeN_4掺杂碳纳米管上氢化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薛洁 王裔喆 +3 位作者 王欢欢 吕鹏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因其速率快、稳定性高,非金属N与金属共掺杂的碳材料作为新型高效ORR催化剂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氧分子在FeN_4掺杂的碳纳米管上的吸附、氢化特性.结果表明:(1)O_2倾向于以end-on... 因其速率快、稳定性高,非金属N与金属共掺杂的碳材料作为新型高效ORR催化剂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氧分子在FeN_4掺杂的碳纳米管上的吸附、氢化特性.结果表明:(1)O_2倾向于以end-on模式吸附在Fe顶位,O-O键与衬底表面成一定角度,并指向五元环,对应的吸附能为1.62 e V.(2)O_2在FeN_4-CNTs上更倾向于直接氢化为OOH,然后解离为O+OH,整个路径的限速步为OOH的解离,对应的势垒为1.19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4掺杂的碳纳米管 O2氢化 DF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在CeO_2(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路战胜 楚兴丽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1-587,共7页
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Rh在CeO_2(111)表面吸附所形成的Rh/CeO_2(111)界面体系的吸附能,价键结构和局域电子结构... 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Rh在CeO_2(111)表面吸附所形成的Rh/CeO_2(111)界面体系的吸附能,价键结构和局域电子结构.考虑了Rh在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1)Rh在CeO_2(111)面有较大的吸附能,表明Rh与CeO_2(111)面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且Rh在位于表面O的三度位,且位于次层氧的顶位的吸附最强;2)Rh的4d态同衬底O的2p态有明显的杂化作用,这是Rh同CeO_2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3)Rh被CeO_2(主要是Rh的次近邻的Ce)氧化为Rh^(3+),并伴随着Ce^(4+)→Ce^(3+)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催化剂 RH CEO2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在Pt皮肤Pt_3Ni(111)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喜林 殷岩 +3 位作者 李沙沙 张岩星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5-638,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在Pt皮肤Pt3Ni的fcc位吸附最强,吸附能为5.49eV;与S原子在纯净的Pt(111)表面吸附相比较,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相...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在Pt皮肤Pt3Ni的fcc位吸附最强,吸附能为5.49eV;与S原子在纯净的Pt(111)表面吸附相比较,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相应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变小,与近邻Pt原子形成的S-Pt键变长,表明掺杂的Ni会减小相应位点S原子的吸附能,降低体系对S原子的吸附能力,进而减弱S吸附对体系催化能力的影响;态密度分析发现,S原子的吸附使得Pt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降低,主要是S的2p电子引起的;这些结果将为后续研究Pt基合金电极抗S中毒效果以及探究S原子吸附后Pt3Ni的活性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皮肤Pt3Ni S 吸附特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和TiN-(001)表面吸附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雅兵 王雁 +2 位作者 郭笑天 杨新伟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6,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碳化钛(TiC)和氮化钛(TiN)非极性(001)表面吸附气体分子和原子的性能.鉴于这些材料拥有不同的电子结构特征,发现受电子的CO分子或未饱和的O和H原子在TiC(001)和TiN(001)表面吸附于不同的活性位点,而供电子的N...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碳化钛(TiC)和氮化钛(TiN)非极性(001)表面吸附气体分子和原子的性能.鉴于这些材料拥有不同的电子结构特征,发现受电子的CO分子或未饱和的O和H原子在TiC(001)和TiN(001)表面吸附于不同的活性位点,而供电子的NH_(3)和H_(2)O气体分子或完全饱和的O_(2)和H_(2)分子仅倾向与两个表面的金属原子位点结合.这些吸附特性可能与此类材料表面的电子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碳化钛/氮化钛 吸附特性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O_2在CrN_4掺杂石墨烯上的氢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庆冉 李硕 +4 位作者 李燕 薛洁 张喜林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9-784,共6页
掺杂是调制graphene催化特性的有效方法 .掺杂的石墨烯,因其具有对氧还原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作为一种新型高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材料.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DFT-D)系统的研究了O_2在CrN_4掺杂的... 掺杂是调制graphene催化特性的有效方法 .掺杂的石墨烯,因其具有对氧还原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作为一种新型高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材料.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DFT-D)系统的研究了O_2在CrN_4掺杂的石墨烯上的吸附和氢化特性.结果表明:(1)O_2倾向于以side-on模式吸附在Cr顶位,形成O-Cr-O三元环结构,吸附能为1.75 e V;(2)O_2在Cr N4-Gra上更倾向于直接分解成O+O,并进一步氢化为O+OH,反应的限速步为O_2的分解,相应的反应势垒为0.48 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4掺杂的石墨烯 O2氢化 DF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在Si掺杂石墨烯上吸附与活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莹洁 张喜林 +3 位作者 薛鹏雁 徐国亮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5-869,共5页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D)研究了O2在Si掺杂石墨烯(Si-Gra)上吸附与活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纯净石墨烯相比,Si掺杂极大的增强了石墨烯对O2的吸附能力.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是以Side-on模式吸附在掺杂的Si的顶位,形成O-...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D)研究了O2在Si掺杂石墨烯(Si-Gra)上吸附与活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纯净石墨烯相比,Si掺杂极大的增强了石墨烯对O2的吸附能力.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是以Side-on模式吸附在掺杂的Si的顶位,形成O-Si-O三元环.次稳定吸附构型是与Si及近邻的一个C形成O-Si-C-O四元环结构.两个吸附构型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2.40和-1.93eV;2)O2有两种分解路径:直接分解路径(势垒为0.53eV)和整体扩散后的分解路径(势垒为0.81eV);3)分解之后的两个O原子分别吸附在Si的顶位和相邻碳环的两个碳原子的桥位;4)电子结构分析表明吸附的O2从Si-Gra获得较多电荷,从而被活化.总之,Si-Gra具有较强的催化氧气还原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良好的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掺杂石墨烯 O2 DF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基电极材料硫中毒机理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凯 张岩星 +2 位作者 王金龙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6-160,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超原胞模型,计算并分析了Pt及Cu掺杂的Pt基合金的表面态密度,以及S在Pt及Pt基合金表面的吸附能和态密度情况.考虑了多种掺杂体系及吸附构型,结果表明:Cu掺杂会降低Pt基体系表面费米能级附近态密...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超原胞模型,计算并分析了Pt及Cu掺杂的Pt基合金的表面态密度,以及S在Pt及Pt基合金表面的吸附能和态密度情况.考虑了多种掺杂体系及吸附构型,结果表明:Cu掺杂会降低Pt基体系表面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Pt皮肤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小Cu掺杂对体系表面态密度的影响;与S在纯Pt表面吸附相比较,S在掺杂体系表面的吸附能较小,且S的吸附对掺杂体系费米能级附近表面态密度影响较小.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改善Pt基电极材料的催化性能,尤其是其抗S中毒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Cu S中毒 掺杂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在Zr掺杂CeO_2(111)表面吸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殷岩 陈留定 +5 位作者 朱川川 靳义华 秦天明 张岩星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9-823,共5页
采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r掺杂的CeO2(111)表面吸附的吸附能及所形成的Cu/Ce0.75Zr0.25O2(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Cu在Ce0.75Zr0.25O2(111)表面上邻近Zr原子的次层O的顶位吸附最强;2)Zr的掺杂增强... 采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r掺杂的CeO2(111)表面吸附的吸附能及所形成的Cu/Ce0.75Zr0.25O2(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Cu在Ce0.75Zr0.25O2(111)表面上邻近Zr原子的次层O的顶位吸附最强;2)Zr的掺杂增强了Cu与CeO2衬底的作用;3)Cu的吸附在Ce0.75Zr0.25O2(111)表面的O2p-Ce4f态之间引入了新的间隙态,这些间隙态主要来自于Cu3d与衬底O2p的杂化作用,这是Cu与Ce0.75Zr0.25O2有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4)吸附的Cu被Ce0.75Zr0.25O2氧化为Cuδ+,并伴随着表面Ce4+→Ce3+的转化,该反应可以总结为:Cu/Ce4+→Cuδ+/Ce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掺杂CeO2 CU 吸附特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由金属镍和钇稳定的氧化锆所形成的三相边界微观结构(英文)
16
作者 付召明 王明阳 +2 位作者 张岩星 张娜 杨宗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5-1060,共6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经典的蒙特卡罗方法对镍团簇在钇稳定的氧化锆(YSZ)表面的各种稳定吸附构型进行了结构搜索,并得到了不同于以往文献中报道的更稳定的三相边界构型.在此基础上,对氧迁移时所伴随的电荷转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经典的蒙特卡罗方法对镍团簇在钇稳定的氧化锆(YSZ)表面的各种稳定吸附构型进行了结构搜索,并得到了不同于以往文献中报道的更稳定的三相边界构型.在此基础上,对氧迁移时所伴随的电荷转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从YSZ到Ni上的电子转移是描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电化学反应的关键,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电荷转移量的可能因素.所得研究结果暗示着在SOFC阳极可能存在着新的电化学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第一性原理 吸附 三相边界 结构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e_4O_8团簇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张金鹏 鲁建国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程序包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采用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PAW)方法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原胞模型,对Pt在Ce_4O_8团簇上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程序包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采用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PAW)方法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原胞模型,对Pt在Ce_4O_8团簇上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在Ce_4O_8团簇上的吸附作用很强,其吸附能大于Pt在CeO_2晶体表面的吸附能.所得吸附构型可分为三类:单键类,双键类和多键类.对其中最稳定吸附构型的电子结构分析表明:Pt的吸附诱导出了间隙态.该态距离费米能级很近,使Pt/Ce_4O_8团簇活性很强.Pt与Ce_4O_8团簇发生了部分电荷转移,从而使其中的一个Ce^(4+)还原为Ce^(3+).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在纳米尺度范围内Pt与CeO_2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CeO2团簇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Pt增强α-Mo_2C(0001)抗硫中毒特性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维孟 杨宗献 +3 位作者 张喜林 张岩星 毛建军 王始彦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3-388,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α-Mo_2C(0001)表面和Pt/α-Mo_2C(0001)表面抗硫中毒特性及其机理.发现干净的Mo_2C(0001)表面对含硫物种(S、HS和H2S)吸附很强(吸附能分别为-6.46、-4.15和-1.54 e V),极易S中毒.Pt的引...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α-Mo_2C(0001)表面和Pt/α-Mo_2C(0001)表面抗硫中毒特性及其机理.发现干净的Mo_2C(0001)表面对含硫物种(S、HS和H2S)吸附很强(吸附能分别为-6.46、-4.15和-1.54 e V),极易S中毒.Pt的引入可以减弱含硫物种在Mo_2C(0001)表面的吸附,当含硫物种在Pt/Mo_2C(0001)表面Pt原子周围吸附时吸附能较小,在Pt原子顶位吸附时吸附能最小,远离Pt原子吸附时吸附能增大.因此,Pt的引入对Pt周围催化活性位点避免硫原子中毒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达到抗硫中毒效果.预期提高Pt原子覆盖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含硫物种与Mo_2C(0001)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好地抗硫中毒,为设计高活性、高抗硫中毒性的Mo_2C基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硫中毒 铂修饰 Mo2C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nsted-Evans-Polanyi关系筛选最优催化剂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成 杨宗献 +2 位作者 张喜林 王明阳 孔维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5-732,共8页
基于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热间存在的线性Brnsted-Evans-Polanyi (BEP)关系,对双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等无机小分子的活化和有机分子键的断裂等进行概要的描述. BEP关系能够帮助人们定量地理解催化活性的"火山图形"... 基于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热间存在的线性Brnsted-Evans-Polanyi (BEP)关系,对双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等无机小分子的活化和有机分子键的断裂等进行概要的描述. BEP关系能够帮助人们定量地理解催化活性的"火山图形",结合各个反应的特性寻找最优吸附能的范围,同时也为研究反应进行的优先顺序,反应速率快慢提供了一个方法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寻找和筛选高效廉价的催化剂会越来越方便、快速、精确. BEP关系简单、快速、有选择性的特点使人们能够结合各种情况选择非稀有、环境友好、便宜、催化效率高的多相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P关系 密度泛函理论 催化剂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tant Effects of Au on Polar ZnO Surfaces 被引量:1
20
作者 危书义 王治国 杨宗献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800-802,共3页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one monolayer of Au atoms on polar ZnO surfaces are examined by first-principles slab calcu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an Au ad-layer on top of the surface is energetically more favourable t...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one monolayer of Au atoms on polar ZnO surfaces are examined by first-principles slab calcu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an Au ad-layer on top of the surface is energetically more favourable than other gold diffused cases, and Au capping layer on the ZnO polar surfaces may modify the growing properties of ZnO nanostructures by enhancing the binding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