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产对比视角下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及系统机理
1
作者 杨宇亮 于学润 +1 位作者 角媛梅 孙松林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目的】通过阐释稻作梯田系统的概念,厘清其系统机理与生成原理,对稻作梯田系统多重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分析分属于不同遗产体系的官方文本,探讨稻作梯田系统在不同遗产体系中的价值内涵,基于生成整体... 【目的】通过阐释稻作梯田系统的概念,厘清其系统机理与生成原理,对稻作梯田系统多重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分析分属于不同遗产体系的官方文本,探讨稻作梯田系统在不同遗产体系中的价值内涵,基于生成整体原则,选择红河哈尼梯田、紫鹊界梯田、龙脊梯田、伊富高水稻梯田、巴厘岛的梯田作为遗产案例进行研究。【结果】1)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涉及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稻作梯田系统由5个子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系统:以自然为基础、梯田为核心、村落为目的、灌溉为支撑、观念为存续,5个子系统的主导价值共同构成了整体价值。【结论】1)不同遗产体系之间存在广泛交叉与复杂关联,稻作梯田系统是具有交叉与关联特征的典型对象。2)就文本内涵而言,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源自同一空间要素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遗产体系的普遍标准,其中文化景观遗产属于综合性遗产,其他遗产属于专项遗产。3)就系统机理而言,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源自其构成及相互关系:5个具备不同主导价值的子系统遵循生成整体原则,以“3个层级,2种联系”形成高度自洽的复杂系统,并呈现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整体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文化景观 多重价值 稻作梯田系统 系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学视野下滇池流域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2
作者 王迎澳 胡维建 +1 位作者 彭文 杨宇亮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9,共10页
【目的】通过构建地名语义与空间属性框架,分析滇池流域聚落的空间格局,揭示“人水关系”驱动下的聚落形成机制。【方法】以1 332个历史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名学语言分析法构建“自然-人文”二分语义分析框架,结合核密度等空间格... 【目的】通过构建地名语义与空间属性框架,分析滇池流域聚落的空间格局,揭示“人水关系”驱动下的聚落形成机制。【方法】以1 332个历史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名学语言分析法构建“自然-人文”二分语义分析框架,结合核密度等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等空间机制分析方法,定量解析聚落空间异质性。【结果】1)滇池流域整体及各类地名的聚落皆为集聚型分布;聚落分布呈现双中心结构。2)海拔与河网密度的交互效应是主导滇池流域聚落格局演化的关键因素。【结论】滇池流域聚落分布的双中心结构,揭示了“水退人进”趋势下人居活动重心的转移过程。人水关系贯穿了聚落格局的演化过程:短时尺度下,海拔与河网密度的互嵌作用显著影响13世纪(元代)以后的聚落空间格局;长时尺度下,从“水文约束”到“人水互动”的双重线索,印证了人水关系的阶段性转变。地名学的时空解码功能有效衔接宏观格局与微观机制,其多源异构数据的解析能力为流域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地名学 聚落格局 演化机制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的世界:认知地图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宇亮 李菁 党安荣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村落文化景观涉及视觉所及的"风景",常常被认知主体赋予了独特意义,只有将研究视角回归至"他者"的世界中,景观的内涵才能实至名归。认知地图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这一用以看待"他者"与审视自身的跨文化... 村落文化景观涉及视觉所及的"风景",常常被认知主体赋予了独特意义,只有将研究视角回归至"他者"的世界中,景观的内涵才能实至名归。认知地图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这一用以看待"他者"与审视自身的跨文化透镜,可担当沟通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之间的桥梁。通过认知地图与其他手段的配合,解读内涵丰富的图面信息,认知隐匿于当地人眼中的世界,获得不易觉察的研究视角,可以丰富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涵。村落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概念,在具体的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成为建立其研究范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文化景观 认知地图 他者 主位研究 客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柔性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宇亮 张肖宁 +1 位作者 王树森 张宏伟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32-35,41,共5页
研究了半柔性路面的基体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其路用性能。通过室内试验得出半柔性混合料的高、低温等特性,并绘出半柔性混合料的劲度主曲线,为设计半柔性路面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半柔性混合料 基体沥青混合料 劲度主曲线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多学科视野下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宇亮 党安荣 +1 位作者 张丹明 谢浩云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53-257,共5页
村落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看得见的手")与地域文化("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对应着地理科学、人文科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综合运用G I S技术、历史人类学视野与... 村落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看得见的手")与地域文化("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对应着地理科学、人文科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综合运用G I S技术、历史人类学视野与建筑学的描述性方法,以诺邓村为例探讨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的研究结论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一过程表明,两只"手"自始相伴、相互交织,是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逻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文化景观 地理环境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镇中的布景化规划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宇亮 党安荣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在休闲时代的大潮中,历史城镇凭借空间中内蕴的独特历史信息成为被游客持续消费的特殊商品,其历史信息的真卖注与完整性问题也因此长期受到规划界的关注。在旅游发展中,历史城镇的真实陛是一个不易企及的“高限”(因历史城镇的真实... 在休闲时代的大潮中,历史城镇凭借空间中内蕴的独特历史信息成为被游客持续消费的特殊商品,其历史信息的真卖注与完整性问题也因此长期受到规划界的关注。在旅游发展中,历史城镇的真实陛是一个不易企及的“高限”(因历史城镇的真实性始终游走于指导思想的模糊地带,可将这一视之美好却难以企及的目标谓之“高限”),而对其进行适度的布景化才是实现规划应对的一种理陛、务实的态度。本文以乌镇西栅、束河茶马古镇和大理武庙为例,探讨历史城镇中的布景化规划策略,以期为历史城镇的更新与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城镇 规划 布景 历史信息 旅游发展 消费 游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自然禀赋遇见历史机缘--茨中村的建筑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宇亮 吴艳 党安荣 《住区》 2016年第5期29-35,共7页
茨中村的形成以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基础,更得益于文化交流中的丰富过程。在宏大的区域视野中,茨中是滇西北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微观代表。以建筑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就能发掘出隐含其中"存在而持续"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建筑人类学 茨中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筑形象到国家形象——兼议世博场馆中的“民族形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宇亮 郑红彬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2期5-7,共3页
国家形象从来都是历届世博会的重要"展品"。该文从世博会历史中追溯国家形象与建筑形象的相互关系,重点针对上海世博会国家场馆中,表现出的"民族形式"与"非民族形式"的现象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国家形象从来都是历届世博会的重要"展品"。该文从世博会历史中追溯国家形象与建筑形象的相互关系,重点针对上海世博会国家场馆中,表现出的"民族形式"与"非民族形式"的现象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笔者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国家场馆,在表明自身身份,宣扬自身理念,表现自身气质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都很好的完成了表达国家形象的使命。这一现象也将在以后的世博会中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博会 建筑形象 国家形象 民族形式 非民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都”的安居之梦——民国上海蔷薇园新村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红彬 杨宇亮 《住区》 2013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由中国新村建设社经营的蔷薇园新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郊区住宅建设运动的缩影,同时也是新村运动、田园城市理论及合作运动在中国的产物。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运用当时的书籍、新闻报道、广告等相关资料来重绘蔷薇园新村建设的... 由中国新村建设社经营的蔷薇园新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郊区住宅建设运动的缩影,同时也是新村运动、田园城市理论及合作运动在中国的产物。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运用当时的书籍、新闻报道、广告等相关资料来重绘蔷薇园新村建设的历史图景,对其社会背景、理论基础、运作模式、规划建设方式等进行分析,并作历史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安居 新村 田园城市 合作 蔷薇园新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项目多维度关键要素抽取
10
作者 杨宇亮 林正平 胡玉峰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6期75-77,共3页
文章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手段进行科技项目关键要素抽取,以期从项目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关键技术、创新点、必要性、合理性、风险及产出效果等多个维度建立科技项目立项价值评估体系,对项目立项价值进行智能化审查,辅助... 文章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手段进行科技项目关键要素抽取,以期从项目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关键技术、创新点、必要性、合理性、风险及产出效果等多个维度建立科技项目立项价值评估体系,对项目立项价值进行智能化审查,辅助专业领域专家组评审项目的立项工作,提升项目立项审查的准确率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科技项目 价值评估 大模型 关键要素抽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彩云南之二十七 中甸尼西形朵村系于山间的“桃花源”
11
作者 翟辉 杨宇亮 王灿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3年第4期72-75,共4页
关键词 中甸县 桃花源 云南 香格里拉县 年平均温度 河谷地带 金沙江 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的学术论文推荐算法研究
12
作者 杨宇亮 石嘉豪 +1 位作者 陶秀杰 林杰 《长江信息通信》 202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文章针对当前学术论文推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将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一种学术论文推荐算法。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建立相关知识图谱。对用户的行为喜好及检索要求进行了分析。方法:通过构造查询矢量,度量相似度,... 目的:文章针对当前学术论文推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将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一种学术论文推荐算法。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建立相关知识图谱。对用户的行为喜好及检索要求进行了分析。方法:通过构造查询矢量,度量相似度,生成资源推荐表,完成学术论文推荐。结论:通过与传统算法的比较,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使用户的搜索准确率提高4.53%,并且能够显著地提高用户的搜索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深度学习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视野下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空间特征——以元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阳 杨宇亮 角媛梅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2期34-40,共7页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流域视野 梯田聚落 人居环境 元江流域 空间特征 大瓦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维斌 杨宇亮 《华中建筑》 2016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采用的是以人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共生的法则,注重其实用性与生态性的一种规划理念。在多元且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园区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分别以学院区、修持区、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公园...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采用的是以人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共生的法则,注重其实用性与生态性的一种规划理念。在多元且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园区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分别以学院区、修持区、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公园区的划分来达到教育、休闲娱乐以及修行的目的。在园区的活动安排上,注重人文关怀及社会教育的功能,并且积极推动"人间佛教"的社会理念。在建筑设计上,做到对现有地形与地貌的最大化保护,并且使其融入自然环境中。研究透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较为科学地认识到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的创新与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鼓山 佛教文化园区 行为特征 多元化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宇亮 角媛梅 《住区》 2019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在垂直分异性显著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三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 在垂直分异性显著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三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样本相结合,综合运用GIS、数据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元阳县的稻作聚落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征,傣族、彝族、哈尼族从低至高聚居于河谷、中山、中高山环境,聚落空间特征与结构存在显著差别。傣族、彝族、哈尼族以差异化稻作策略响应不同的稻作环境是基本因索,并与非基本因素叠加的合力,成为造就聚落垂直分异现象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异 稻作聚落 多民族 梯田 元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聚落“人神共生”空间的成因与模式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晓蝶 杨宇亮 《住区》 2018年第6期136-142,共7页
本文针对藏族聚落中普遍存在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相伴的空间现象,阐明了"人神共生"的概念,分析其成因,归纳出"人神共生"现象的不同空间模式特征。本文结论有三点:源自人性底层的精神需求是产生"人神共生"... 本文针对藏族聚落中普遍存在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相伴的空间现象,阐明了"人神共生"的概念,分析其成因,归纳出"人神共生"现象的不同空间模式特征。本文结论有三点:源自人性底层的精神需求是产生"人神共生"现象的内部因素;青藏高原严苛的人居环境是其形成的外部因素。"人神共生"分为寺在村外与寺在村内两种基本空间模式,体现为寺院、白塔、转经筒、拉康等神圣空间与村落、农田等世俗空间的共生关系,神圣空间通过为藏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世俗空间的中心。信仰是少数民族聚落研究中的重要思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聚落 人神共生 空间特征 藏传佛教 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影响下的红河哈尼梯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在地性”传统营建系统转译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丹 程海帆 杨宇亮 《住区》 2019年第5期24-33,共10页
红河哈尼梯田区由于气候的垂直性衍生了聚落分布的立体性,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整体性为原则,根据聚落空间特征的各个方面,分割出与水关系不同的三种类型聚落:亲水型聚落、少水型聚落及缺水型聚落。从聚落的空间特征、平面形态、建筑特... 红河哈尼梯田区由于气候的垂直性衍生了聚落分布的立体性,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整体性为原则,根据聚落空间特征的各个方面,分割出与水关系不同的三种类型聚落:亲水型聚落、少水型聚落及缺水型聚落。从聚落的空间特征、平面形态、建筑特征、立面形态及循环系统等方面整体地解读红河哈尼梯田聚落"在地性"传统营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 水系 红河哈尼梯田聚落 空间特征 传统营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聚落对垂直地带性的空间适应策略——以傈僳族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晓蝶 杨宇亮 《住区》 2019年第5期34-40,共7页
本文以"主位"空间视角,从垂直地带性对生计方式的限定为切入点,以傈僳族聚落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选取典型聚落同乐村,探讨立体人居模式对傈僳族聚落、民居空间特征的影响及其成因。基本结论如下:垂直地带性通过生计方式为中... 本文以"主位"空间视角,从垂直地带性对生计方式的限定为切入点,以傈僳族聚落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选取典型聚落同乐村,探讨立体人居模式对傈僳族聚落、民居空间特征的影响及其成因。基本结论如下:垂直地带性通过生计方式为中介深刻影响了聚落空间;傈僳族的垂直生计方式形成典型的立体人居模式,垂直地带性为该模式提供了可能性、限制性与选择性;聚落空间的垂直地带性是复杂地理环境中的普遍人居模式。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学思维对于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 传统聚落 垂直地带性 生计方式 立体人居 傈僳族 同乐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碾压法处理场道地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宇亮 孙立军 《路基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67,共3页
根据冲击碾压技术在上海浦东机场场道地基处理试验区的应用实践,对地基沉降、反应模量、标准贯入及静力触探试验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冲击碾压技术对提高浅层地基的强度和密实度,减小工后差异沉降,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 场道地基 冲击碾压 浅层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南岸稻作聚落的多尺度人居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宇亮 罗丹 角媛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30,共11页
针对稻作聚落研究的学科分野,本文从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要素切入,以元江流域、大瓦遮河子流域、少数民族聚落3个不同尺度的“嵌套”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贯穿多尺度的多学科方法,旨在阐明多尺度空间的典型特征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研... 针对稻作聚落研究的学科分野,本文从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要素切入,以元江流域、大瓦遮河子流域、少数民族聚落3个不同尺度的“嵌套”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贯穿多尺度的多学科方法,旨在阐明多尺度空间的典型特征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流域层面具有“山水-水水平行”的空间特征与“均衡分布”效应,子流域层面以垂直分异的空间特征形成“分层异构”效应,聚落层面表现为各民居聚落差异化的“异质格局”效应。研究结论如下:不同尺度的“嵌套”空间之间通过人-地互动得以紧密联系;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的“分辨率”存在显著差异,必须采用贯穿多尺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效应 多尺度空间 元江南岸 稻作聚落 人居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