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微米含能硝基配合物K_2Pb[Co(NO_2)_6]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增武 郭效德 +2 位作者 刘宏英 吴小燕 李凤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0,95,共5页
在W/O(水/油)体系中,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亚微米K2Pb[Co(NO2)6]。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ray衍射(XRD)方法,分别对产物的粒径、组成及结构等特性进行表征,并对K2Pb[Co(NO2)6]爆热值、机械感度及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2Pb[Co(... 在W/O(水/油)体系中,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亚微米K2Pb[Co(NO2)6]。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ray衍射(XRD)方法,分别对产物的粒径、组成及结构等特性进行表征,并对K2Pb[Co(NO2)6]爆热值、机械感度及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2Pb[Co(NO2)6]产物为立方体结构;产物粒径随着ω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物的粒径基本不变,但产物粒子的团聚现象加重;2种不同的加样方式均制备出了K2Pb[Co(NO2)6]产物,但2种产物的粒径大小不同;通过爆热测试测得K2Pb[Co(NO2)6]的爆热值为2 328 J/g;通过对K2Pb[Co(NO2)6]感度的测试,测得K2Pb[Co(NO2)6]的撞击感度H50>60 cm,摩擦感度是0%;K2Pb[Co(NO2)6]对HMX的热分解有较好的催化效果,且粒径越小,催化效果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法 K2Pb[Co(NO2)6] 表征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风沟岩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
作者 杨增武 姜杨 +1 位作者 王常霖 杨君义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22期34-35,共2页
东风沟金矿床处于太平岭铜、金成矿带的东南段,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和北西两组,北东向为成矿前断裂,多发育在背斜轴部,控制了金矿化带的分布,为含金热液上升之通道,形成羽毛状小裂隙,成为金矿化富集的场所。
关键词 东风沟 岩金 矿体特征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江地区侏罗纪砾岩型金矿特征浅析
3
作者 杨增武 董传统 +1 位作者 宋岩 于海洋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21期98-98,100,共2页
通过典型矿床穆棱小金山砾岩型金矿床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探讨,确定了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是砾岩型金矿形成的最有利部位。研究矿点的分布、地貌特征、岩相古地理等,确定是否有形成矿体的物质来源。优选有利成矿部位。指出了在牡丹江地区... 通过典型矿床穆棱小金山砾岩型金矿床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探讨,确定了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是砾岩型金矿形成的最有利部位。研究矿点的分布、地貌特征、岩相古地理等,确定是否有形成矿体的物质来源。优选有利成矿部位。指出了在牡丹江地区寻找砾岩型金矿的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型金矿 晚侏罗纪 矿体特征 找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西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宣教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亮 杨增武 +2 位作者 任廷锋 徐丽萍 邵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297-299,共3页
采用问卷调查、PRA调查等方法对安西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只具备浅薄的环保基础知识,对保护区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相对清楚,对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有正确评价,对环保及宣教... 采用问卷调查、PRA调查等方法对安西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只具备浅薄的环保基础知识,对保护区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相对清楚,对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有正确评价,对环保及宣教工作支持,但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还不十分正确和清楚,对于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缺乏长远的因果认识,对周边生态资源的依赖思想还较重。针对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了社区宣教工作要常态化,内容要丰富本土化、形式多样化和以"双赢"的取向开展宣教工作等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社区 宣传教育 宣教对策 安西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触发相机在荒漠区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以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为例
5
作者 王亮 杨增武 +2 位作者 田瑞祥 陶金鼎 包新康 《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5期7-11,共5页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安西板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安西板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片共鉴定出物种25种,其中兽类8种,鸟类17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北山羊、岩羊、中亚兔;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红嘴山鸦、岩鸽、石鸡。分析讨论了红外触发相机在保护区监测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监测 红外触发相机 荒漠地区 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