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铝叠层板的热轧成型及拉深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周林 池成忠 +1 位作者 梁伟 李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采用热轧法将5052板坯和AZ31板坯按组料方式加热、轧制成型出一种镁铝叠层板,采用单向拉伸实验测定其力学特性,利用MDS金相显微镜观察镁铝叠层板复合界面扩散层厚度和基体晶粒尺寸变化,优选了轧后热处理工艺。并在室温及120℃条件下,采... 采用热轧法将5052板坯和AZ31板坯按组料方式加热、轧制成型出一种镁铝叠层板,采用单向拉伸实验测定其力学特性,利用MDS金相显微镜观察镁铝叠层板复合界面扩散层厚度和基体晶粒尺寸变化,优选了轧后热处理工艺。并在室温及120℃条件下,采用刚模拉深试验对镁铝叠层板和AZ31镁合金板进行极限拉深系数测定。结果表明,轧后200℃退火能明显提高其力学特性,镁铝叠层板拉深成形性能略优于AZ31镁合金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叠层板 热轧 极限拉深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叠层板的热轧成形及热冲压成形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闫辰侃 池成忠 +3 位作者 梁伟 杨周林 黄莉莉 马艳彦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90,共4页
镁铝叠层板密度低、表面耐蚀性好,是一种新型板材。应用热轧法将5052铝合金板坯和AZ31镁合金板坯叠层组料加热、轧制成形出镁铝叠层板;采用单向拉伸试验测定力学性能,优选了轧后热处理工艺;通过热成形极限实验对镁铝叠层板进行热冲压成... 镁铝叠层板密度低、表面耐蚀性好,是一种新型板材。应用热轧法将5052铝合金板坯和AZ31镁合金板坯叠层组料加热、轧制成形出镁铝叠层板;采用单向拉伸试验测定力学性能,优选了轧后热处理工艺;通过热成形极限实验对镁铝叠层板进行热冲压成形性能测定;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了镁铝叠层板的成形极限散点图、曲线型成形极限图和条带型成形极限图。结果表明,轧后经200℃×60min的退火处理能明显提高其塑性,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200℃下镁铝叠层板冲压成形性能与镁合金板材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叠层板 热轧 成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素合成酶关键模块LchAD蛋白的性质和功能研究
3
作者 伟杰 杨周林 +3 位作者 朱浩东 魏煜 刘君 刘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目的】地衣素(lichenysin)作为一种脂肽类物质,对白酒风味形成有促进作用。为研究地衣素合成酶中硫酯酶模块LchAD蛋白的性质和功能,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从酿酒大曲样品中,筛选产地衣素的芽孢杆菌菌株。【方法】采用质谱串联的方式检... 【目的】地衣素(lichenysin)作为一种脂肽类物质,对白酒风味形成有促进作用。为研究地衣素合成酶中硫酯酶模块LchAD蛋白的性质和功能,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从酿酒大曲样品中,筛选产地衣素的芽孢杆菌菌株。【方法】采用质谱串联的方式检测发酵产物,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的种属关系。以筛选出的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LchA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LchAD蛋白并用镍柱纯化。利用在线软件对LchAD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LchAD蛋白的性质和功能。【结果】在大曲中筛选获得的菌株YC7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其发酵产物中含有地衣素A(D或G)的同系物,表明菌株YC7为地衣素产生菌。LchAD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研究发现,在温度为20℃,IPTG终浓度为100μg/mL条件下可诱导LchAD蛋白异源表达,并形成可溶性蛋白,其分子量约为27.62 kD。镍柱纯化结果显示,在咪唑浓度为250 mmol/L时,可获得较高纯度的LchAD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LchAD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理论等电点(pI)为7.23,含有一个GrsT保守结构域。LchAD蛋白的二级结构包含43.5%的α-螺旋,13.82%的β-折叠,5.69%的β-转角,其三级结构与表面活性素合成酶的硫脂酶模块相似。【结论】筛选得到的地衣芽孢杆菌YC7菌株可产地衣素,其LchAD基因编码的蛋白为27.62 kD的亲水性蛋白,异源表达获得可溶性LchAD蛋白,该蛋白可能与合成表面活性素的硫酯酶模块功能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hAD蛋白 地衣素 地衣芽孢杆菌 质谱检测 可溶性表达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反应器对浓香型酒醅微生物群落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4
作者 莫玉婷 袁思棋 +5 位作者 周帅 税梁 明永 刘君 杨周林 范宏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3,共9页
为生产高品质浓香型白酒,以新型生物反应容器和传统窖池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窖池生产工艺(对照组)、新型生物反应器生产工艺(实验组I)及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生产工艺(实验组II)对发酵酒醅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通过冗余分析(RDA... 为生产高品质浓香型白酒,以新型生物反应容器和传统窖池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窖池生产工艺(对照组)、新型生物反应器生产工艺(实验组I)及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生产工艺(实验组II)对发酵酒醅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酒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实验组II升温更快,顶点温度高于对照组(30.0℃),分别为33.2℃、35.5℃,实验组II升温效果最优且保持适宜温度时间更长,实验组水分含量、淀粉及还原糖消耗量更高,实验组II下层酒醅酸度最高(4.24 mmol/10 g)。实验组II酒醅在发酵后优势细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为92.44%、97.59%;优势细菌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最高(92.30%)。RDA结果发现,实验组II酒醅理化指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生物反应器 浓香型白酒 酒醅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