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耕地间作作物群体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被引量:18
1
作者 安曈昕 周锋 +4 位作者 吴珍珍 和成山 李康 杨友琼 吴伯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辣椒和混播草带搭配成不同间作方式: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2∶2,2∶4,2∶6)、玉米间作草带、辣椒间作草带,研究不同间作群体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间作群体总水土流失量均低于作物单作,玉米间作草带总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7.52%,总侵蚀量最多比辣椒单作减少99.49%;玉米间作辣椒群体中,行比为2∶2,2∶4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于2∶6处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间作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显著小于辣椒单作及玉米单作(p<0.05),在高强度降雨下,玉米间作草带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8.25%,侵蚀量最多减少99.96%。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均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下,该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山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草带 辣椒 间作 水土流失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字淑慧 吴开贤 +4 位作者 安曈昕 欧阳铖人 杨友琼 周锋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间作优势 种间关系 玉米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字淑慧 吴开贤 +4 位作者 欧阳铖人 范志伟 杨友琼 周锋 吴伯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4,共7页
通过溶液培养法获取供体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用来浇灌盆栽受体马铃薯"会-2号",设单株马铃薯浇玉米根系分泌物(P+M-RE)、单株马铃薯浇马铃薯根系分泌物(P+P-RE)和单株马铃薯浇自来水(CK)3个处理,研究玉米、马铃薯根系分泌... 通过溶液培养法获取供体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用来浇灌盆栽受体马铃薯"会-2号",设单株马铃薯浇玉米根系分泌物(P+M-RE)、单株马铃薯浇马铃薯根系分泌物(P+P-RE)和单株马铃薯浇自来水(CK)3个处理,研究玉米、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盆栽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盛花期和成熟期,P+M-RE处理的块茎生物量比P+P-RE增加了42.4%和28.5%,比CK增加了28.8%和8.2%,P+P-R比CK减少了23.7%和28.4%,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2)分枝期、盛花期和成熟期与CK相比,P+M-RE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3%~12.7%和7.5%~45.6%,P+P-RE处理分别降低了1.7%~12.9%和5.5%~20.9%;两处理的茎叶比均比CK低,根冠比在盛花期和成熟期比CK提高了64.1%、42.5%和56.8%、40.0%;(3)观测期内,P+M-RE处理叶片、茎秆、根系和块茎的化感敏感指数RI>0,表现为促进作用,敏感程度为根系>叶>块茎>茎秆;P+P-RE处理根系RI<0,叶片、块茎在分枝期和盛花期RI>0,成熟期为RI<0,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4)盛花期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DMME)及贡献率(DMCR)P+M-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45.6%和48.0%,P+P-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30.7%和43.9%。由此说明,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及块茎生长具有净促进作用,有利于块茎的膨大,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自身地上和地下生长则具有抑制作用,影响了块茎膨大,这为揭示玉米||马铃薯体系增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玉米 马铃薯 化感效应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群体中玉米对马铃薯生长及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周锋 安曈昕 +4 位作者 吴开贤 杨友琼 蒋春和 范志伟 吴伯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12,共8页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在初花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叶面积、比叶重、植株干物重及块茎干物重均大于4∶4间作模式边二行和单作,株高和叶重比规律不明显。在收获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株高、叶面积和块茎干物重大于4∶4间作处理边二行和单作,比叶重反而小于单作处理。间作模式马铃薯茎叶干物质向块茎的转移率和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单作模式。初花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大于玉米,且边一行竞争力大于边二行,收获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弱小于玉米。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边一行马铃薯表现出产量优势,4∶4间作模式边二行马铃薯在2012年表现出产量优势,而在2013年表现出产量劣势。综合以上结果,生育前期间作模式边行马铃薯在叶面积、茎叶干物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了较大的间作优势,随着生育期推移间作优势逐渐降低,收获时仍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 竞争力评价 产量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接种AMF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桂茹 程易 +4 位作者 杨友琼 周锋 姚高乾 吕凯 安曈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3-529,共7页
【目的】开展玉米‖马铃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田间试验,为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收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处理T_(1)(玉米‖马铃薯+接种AMF)、T_(2)(... 【目的】开展玉米‖马铃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田间试验,为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收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处理T_(1)(玉米‖马铃薯+接种AMF)、T_(2)(玉米‖马铃薯+施用苯菌灵)、T_(3)(玉米‖马铃薯)、T_(4)(玉米单作)和T_(5)(马铃薯单作)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雨强下,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单作处理,其中,T_(1)处理的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最小,径流总量较T_(2)、T_(3)、T_(4)和T_(5)处理分别减少47.67%、22.52%、72.97%和77.23%,侵蚀总量分别减少65.20%、50.01%、77.10%和96.95%。T_(1)和T_(3)处理的氮素流失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T_(1)处理较T_(2)、T_(3)、T_(4)和T_(5)处理分别减少56.48%、21.45%、69.70%和70.66%。说明T_(1)处理对水土流失和氮素流失控制效果最好。【结论】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接种AMF可以有效控制水土及氮素流失,为保持坡耕地水土及氮素资源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马铃薯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水土流失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对石灰岩红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永贤 张晓云 +4 位作者 吴开贤 安曈昕 周锋 杨友琼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著降低了耕层(0~20 cm)土壤容重(P<0.05)和土壤紧实度(P<0.05),且在2016年分别降低了7.24%和12.22%,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水分,有助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P<0.05),增加经济产量,但其效果随深松耕年限的延长先增后减;随着深松耕年限增加,与同年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处理增产优势呈下降趋势,甚至减产,表现为深松耕处理分别增加经济和生物产量13.76%和28.21%(2016年)、2.32%和21.38%(2017年),2018年减产4.36%和1.53%。【结论】综合来看,深松耕在该地区具有一定适宜性,其效果能持续2年且在第1年最为明显,所以隔年深松耕配合旋耕是合适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深松 土壤物理性质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异质性施肥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养分吸收与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旺 周锋 +3 位作者 吴开贤 杨友琼 吴伯志 安曈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规律。【结果】不论单作还是间作,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均能增加玉米和马铃薯的养分积累量;在间作群体中,土壤异质性施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玉米养分利用率(P<0.01),而对马铃薯仅磷利用率达到显著降低(P<0.05),但在单作群体中养分异质性施肥仅对马铃薯磷(P=0.027)和钾(P=0.013)的利用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在间作群体种间行内提高施肥量能极显著地提高土地当量比(LER)(P=0.003)。【结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施肥(种间高肥)有利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能提高复合产量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质性施肥 养分积累量 养分干物质利用率 间作 玉米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