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气肌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初燕 冯珍 +2 位作者 王亮 刘玲玲 陈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8-940,共3页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损伤相应支配呼吸的神经元,易产生相应呼吸靶器官的肌力、耐力下降及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肺功能障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而肺功能问题的康复方面研究比较少...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损伤相应支配呼吸的神经元,易产生相应呼吸靶器官的肌力、耐力下降及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肺功能障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而肺功能问题的康复方面研究比较少,从而影响了该类患者的整体康复。本研究着重探讨吸气肌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旨在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吸气肌训练 整体康复 生活自理能力 肺功能障碍 靶器官 呼吸功能 临床应用 功能恢复情况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初燕 张锡泉 +1 位作者 陈正威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88-1093,共6页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USN)的临床疗效并调查r TMS疗效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后US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额外的r TMS治疗,治...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USN)的临床疗效并调查r TMS疗效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后US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额外的r TMS治疗,治疗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5%,频率10Hz,刺激点位于患侧右顶叶皮质区域(EEG 10-20标准的P4点),每次治疗10min,2次/d,连续治疗10天。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行为学表现和静息态f MRI改变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r TMS治疗后试验组USN症状明显改善(线段划销实验,P=0.038);图形删除测试,P=0.034;凯瑟琳-波哥量表,P<0.05);高频r TMS治疗可增强患侧脑区颞上回、额中回、顶上小叶、楔前叶及小脑前叶兴奋性,增强患侧半球的竞争抑制作用。结论:高频r TMS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USN症状,并且可以使功能脑网络发生可塑性改变,平衡左右大脑半球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空间忽略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FMRI ReHo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初燕 王亮 +1 位作者 冯珍 邵秀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5-1199,1207,共6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治疗4W后试验组平均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病灶侧δ/θ活动减少,α波波幅降低;SPECT视觉分析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半定量分析显示病灶区(右ROI—左ROI)/右ROI%也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2.34%±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S对TBI后昏迷患者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截瘫行走支具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冯珍 杨初燕 +2 位作者 吴磊 邵秀芹 张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4-857,共4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截瘫行走支具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支具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支具组在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康复治... 目的:观察个体化截瘫行走支具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支具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支具组在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后装配不同的截瘫行走支具并进行功能训练。结果: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均得到有效提高,且支具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支具组22例患者装配截瘫行走支具训练后平均行走距离达470m(四分位数间距为:162.50m—900m),其中达到治疗性步行6例,家庭性步行10例,社区性步行6例。而对照组无一例有步行能力。结论:早期规范康复介入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装配个体化截瘫支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截瘫支具 脊髓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余安康 张文倩 杨初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33-1738,共6页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只有5%—20%的人可以恢复上肢的全部功能[1],上肢功能障碍降低了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脑卒中后两侧大脑半球间兴奋的平衡被打破,这是脑卒中后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3...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只有5%—20%的人可以恢复上肢的全部功能[1],上肢功能障碍降低了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脑卒中后两侧大脑半球间兴奋的平衡被打破,这是脑卒中后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两侧大脑半球 上肢功能障碍 日常活动能力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后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倩 杨初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79,共4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其并发症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中,骨质疏松症是S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34.9%的SCI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其并发症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中,骨质疏松症是S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34.9%的SCI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症[1],不仅加大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难度,还影响其后期的生存质量。SCI后骨质疏松症与普通骨质疏松发生机制有所不同,而且治疗手段有所差别。本文将对SCI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脊髓损伤 SCI 生存质量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