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费用来源的培训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杨修娜 李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81,共7页
本文利用2007年的CHIP(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数据,探究了不同费用来源的培训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企业通过支付"低于农民工实际劳动生产率(收益)的工资"从而变相地将培训成本转嫁给农民工,并且培... 本文利用2007年的CHIP(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数据,探究了不同费用来源的培训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企业通过支付"低于农民工实际劳动生产率(收益)的工资"从而变相地将培训成本转嫁给农民工,并且培训本身带来的收益也更多地被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拿走了。农民工从"企业内部培训"中"实际"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他们"应该"获得的收益。另外,政府应做的是"出钱买培训"而不是"出钱搞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效果 培训费用来源 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民工培训效果分析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实 杨修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47,共13页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普遍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投资形式越来越...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普遍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投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文献更多偏重于描述分析和理论分析,由于受到数据可得性方面的限制,仅有少数研究文献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所得结果并不一致,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对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仍需利用更加可靠而又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加以深入研究。通过对2007年CHIP数据和2010年计生委数据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培训能使农民工月均工资提高6%左右。女性的培训收益率高于男性。企业内部提供的培训比社会提供的培训对农民工月均工资影响更大;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比与工作无关的技能培训、一般性培训对农民工月均工资影响更大;户籍地政府提供的培训比户籍地以外政府提供的培训对农民工月均工资影响更大。上述结论蕴含的主要政策含义是,各级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建立高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激励企业担当农民工培训的主要角色,以更大限度地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效果 P-Score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及其特征 被引量:46
3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2,共13页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定义述评 界定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会均等与共同富裕——基于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趋势的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修娜 史新杰 李实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2,共18页
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 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区、出生时的户籍类型的影响有所下降;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影响逐渐加剧;父母特征(教育和职业)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势头,教育代际传递对不平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分户籍看,出生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相对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出生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渐上升。本文认为,出生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突破不利环境的约束实现更高努力进而改变命运,因此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支持,为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提供畅通渠道,促进机会均等推动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机会不平等 环境因素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标准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及成长路径 被引量:9
5
作者 杨修娜 别雍·古斯塔夫森 史泰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73,共14页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8年的24.7%,人数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总和、美国当年总人口。与几个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近20年唯有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偏低,还处于“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双低的爬坡阶段。不同户籍类型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者的路径明显不同,户籍类型、父母的就业和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出生背景,对一个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概率有较大影响。未来应尤为关注那些出生背景不利者,为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供畅通渠道和适当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发达国家标准 国际比较 成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