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热耦合作用下神府富油煤原位热解提油产物分布特性
1
作者 郭伟 俞尊义 +8 位作者 盼曦 王晶 李红强 高琨 马丽 敬庆文 杨伯伦 吴志强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针对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面临高地应力、地质情况复杂以及热解产物分析困难等挑战,设计搭建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工况。试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供气模块、原位热解模块、伺服控制模块以及产物分离冷却模块。以陕北... 针对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面临高地应力、地质情况复杂以及热解产物分析困难等挑战,设计搭建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工况。试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供气模块、原位热解模块、伺服控制模块以及产物分离冷却模块。以陕北神府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埋深深度下的高温高压热解试验。高温三轴仪能够提供0~15MPa的轴压(埋深深度0~600m),应力加载响应迅速并且在热解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试验时高温三轴仪可以加热煤样中心温度至600℃左右,能够实现富油煤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热解试验。模拟埋深深度从100m增加到300m,轴压从2.45MPa增加到7.35MPa,热解半焦产率从67.70%升至68.04%,焦油产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最高为6.50%。埋深增加时焦油中轻油、酚油含量逐渐增加,分别从19%和9.5%增加至25%和12%;沥青在焦油中的比例从25%降低到20%;芳香烃含量从32%升高至38%,脂肪烃含量从28.5%降低到19.3%。煤层渗透率随地应力增加而降低,阻碍热解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导致富油煤热解产物停留时间增加,焦油二次反应,长链脂肪烃化合物发生断裂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甲基、亚甲基同样不断脱出;另一方面应力促进了焦油分子缩合反应的发生,多环芳烃的含量迅速提高。地应力增加提高了轻质芳烃及焦炭的产率,焦油品质向轻质化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地下原位热解 高温三轴仪 焦油轻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捕集CO_(2)典型工艺与关键装置开发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斌鹏 谈磊 +6 位作者 王鼎 王利民 向小凤 王志超 晋中华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03-4221,共19页
常规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多针对固定源排放CO_(2),直接空气捕集CO_(2)(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负碳排放技术可对分布源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进一步降低全球大气CO_(2)体积分数。介绍了DAC... 常规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多针对固定源排放CO_(2),直接空气捕集CO_(2)(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负碳排放技术可对分布源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进一步降低全球大气CO_(2)体积分数。介绍了DAC典型液体吸收工艺、固体吸附工艺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示范项目建设情况,分析了新兴DAC工艺的技术特点,探讨了现有DAC工艺关键装置方案和未来发展趋势。DAC液体吸收工艺具有吸收剂原料成本较低、选择性较高的特点,可实现大规模连续化捕集,但再生过程中能耗较高。DAC固体吸附工艺具有模块化、投资成本较低的特点,且再生过程能耗相对较低,但需要定期对吸附材料更换和吸附设备维护,适用于较小规模的DAC应用场景。对2种典型DAC工艺吸收/吸附材料进行了概述。DAC电振荡吸附工艺中CO_(2)在固体电极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捕集,并通过外加电场改变固体电极极性实现CO_(2)脱附,该工艺具有比基于热量或压力的分离过程更高的效率。空气中CO_(2)选择透过DAC分离膜从而实现了高效碳捕集。DAC变湿吸附工艺通过湿度的改变实现CO_(2)的吸脱附,突破了常规变温/变压吸附的高能耗限制等问题。DAC生物吸收工艺通过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将CO_(2)吸收固定。基于双功能催化剂的DAC工艺可以在一个综合过程中实现CO_(2)的捕集与催化,节省了CO_(2)捕集后的运输与存储成本。DAC液体吸收工艺的关键装置为空气接触器、颗粒反应器、煅烧炉和熟化器,其中空气接触器开发的核心在于提高气液接触效率,减少喷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和减轻设备腐蚀,颗粒反应器和熟化器开发的关键在于提高固液两相物料的接触效率以及反应后的固液分离效率。DAC固体吸附工艺由引风模块、吸附/再生模块、供能再生模块和CO_(2)压缩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装置组成,其中优化吸附模块的核心在于提高气固传质速率、调谐CO_(2)捕集效率、降低压降;并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工艺需求选择合适的再生系统或利用清洁能源,优化DAC工艺过程和开发高性能的DAC核心装置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碳技术 碳中和 液体吸收 固体吸附 吸附剂再生 吸附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物导向与机器学习驱动的富油煤热解提油热效应评估
3
作者 俞尊义 刘根 +7 位作者 郭伟 盼曦 马丽 王晶 李红强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35-3646,共12页
煤炭热解过程的热效应是煤炭热解机理研究、反应器设计等过程的关键参数。目前关于煤炭热解热效应的评估方法之间精度差异较大,其中应用最多且可行性最大的方法为基于同步热分析仪(TG-DSC同步联用)来进行测定,但该方法依然对仪器的测量... 煤炭热解过程的热效应是煤炭热解机理研究、反应器设计等过程的关键参数。目前关于煤炭热解热效应的评估方法之间精度差异较大,其中应用最多且可行性最大的方法为基于同步热分析仪(TG-DSC同步联用)来进行测定,但该方法依然对仪器的测量精度依赖较大,且在得到热流曲线之后的热效应计算方法之间精度也存在差异,导致数据的可重复性差,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及工艺设计的需要。富油煤含有较多的脂肪侧链、桥键等富氢结构,在热解过程中受热裂解生成更多的焦油,是良好的煤制油原材料。热解工艺的调控是影响富油煤热解所制焦油品质的关键因素,这其中热解过程的热效应又是热解工艺开发的重要参数,因此无论是对富油煤热解还是对广义的煤炭转化来说,都迫切需要开发准确、高效的煤炭热解热效应评估方法。基于富油煤慢速热解实验结果并结合热解反应机理和经验公式,以产物为导向构建富油煤热解反应体系,利用经典热力学分析方法进行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计算,得到富油煤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热,再结合热解过程中的物理吸热量,得到了富油煤中低温慢速热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结合已报道的煤炭热解实验结果和热解热效应测定值,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随机森林模型对煤炭热解热效应进行非线性建模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实验结果,以产物为导向计算得到的富油煤慢速热解热效应数值总体要低于利用TG-DSC同步联用测得的数值,误差均在10%以内。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得到的富油煤热解热效应的预测精度达到0.9352。综合来看,所构建的2种富油煤热解热效应预测模型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热解 热效应 产物导向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基叔丁基醚的催化反应与渗透蒸发膜分离耦合法的合成 被引量:24
4
作者 杨伯伦 姚瑞卿 三八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7-81,共5页
以乙醇(EtOH)及叔丁醇(TBA)为原料,用催化反应与渗透蒸发膜分离耦合的方法,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为催化剂,合成了乙基叔丁基醚(ETBE)。研究考察了水-醇体系中水的渗透速率及膜的选择性,... 以乙醇(EtOH)及叔丁醇(TBA)为原料,用催化反应与渗透蒸发膜分离耦合的方法,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为催化剂,合成了乙基叔丁基醚(ETBE)。研究考察了水-醇体系中水的渗透速率及膜的选择性,讨论了渗透蒸发膜分离耦合与否对其反应结果的影响。在考虑了试验条件下TBA分解为水与异丁烯(IB)而引起的体积减少、水的吸附对催化剂活性的阻害效应以及水的渗透通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一数学模型。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值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叔丁基醚 催化 渗透蒸发 蒸发膜 分离耦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与叔丁醇合成乙基叔丁基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杨伯伦 三八 +2 位作者 姚瑞清 郝妙莉 高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2-76,共5页
采用国产D-7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进行了以乙醇和叔丁醇为原料,在常压液相下合成乙基叔丁基醚(ETBE)的醚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考虑在实验条件下,因叔丁醇分解为水和异丁烯而引起的体积减少以及水在催化剂上的吸附... 采用国产D-7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进行了以乙醇和叔丁醇为原料,在常压液相下合成乙基叔丁基醚(ETBE)的醚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考虑在实验条件下,因叔丁醇分解为水和异丁烯而引起的体积减少以及水在催化剂上的吸附阻碍效应等影响因素,建立了该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叔丁基醚 醚化反应 乙醇 叔丁醇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乙醇制乙基叔丁基醚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伯伦 三八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897-900,共4页
研究了以叔丁醇及低浓度乙醇为原料 ,用催化精馏技术制乙基叔丁基醚 (ETBE)的工艺。比较了两种酸式盐的催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硫酸氢钾的催化效果优于硫酸氢钠 ;乙醇一次加入、叔丁醇连续加入可有效抑制叔丁醇分... 研究了以叔丁醇及低浓度乙醇为原料 ,用催化精馏技术制乙基叔丁基醚 (ETBE)的工艺。比较了两种酸式盐的催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硫酸氢钾的催化效果优于硫酸氢钠 ;乙醇一次加入、叔丁醇连续加入可有效抑制叔丁醇分解的副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叔丁基醚 低浓度 乙醇 催化精馏 ET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伯伦 胡龙飞 三八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48-250,共3页
采用国产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酯 S- 54作催化剂 ,对以富马酸与甲醇为原料的酯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酯化时间、反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富马酸二甲酯收率的影响 ,并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反... 采用国产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酯 S- 54作催化剂 ,对以富马酸与甲醇为原料的酯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酯化时间、反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富马酸二甲酯收率的影响 ,并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醇酸摩尔比为 8∶1 ,;催化剂相对于富马酸的用量为 40 % ;酯化时间为 8h;反应在沸腾状态下进行 ,催化剂以颗粒状加入并辅以不断的搅拌 ,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二甲酯 富马酸 甲醇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防霉剂 防腐剂 催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纤维膜分离有机混合物中水的研究
8
作者 杨伯伦 李剑君 +2 位作者 三八 王华军 赵景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2-96,共5页
利用聚乙烯醇 (PVA)中空纤维膜 ,以渗透蒸发技术分离了乙醇 水、叔丁醇 水以及乙醇 叔丁醇 水混合物 .根据研究体系的实际 ,定义了分离系数、渗透通量以及渗透蒸发分离指数的数学表达式 ,并以此为基准 ,考察了分离条件与上述分离特性参... 利用聚乙烯醇 (PVA)中空纤维膜 ,以渗透蒸发技术分离了乙醇 水、叔丁醇 水以及乙醇 叔丁醇 水混合物 .根据研究体系的实际 ,定义了分离系数、渗透通量以及渗透蒸发分离指数的数学表达式 ,并以此为基准 ,考察了分离条件与上述分离特性参数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渗透蒸发分离指数随温度及供给液浓度的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 ,随供给液流速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乙醇 叔丁醇 有机混合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葛根素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剑君 李稳宏 +2 位作者 高新 李宝璋 杨伯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8-81,共4页
以AB - 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葛根素溶液的吸附行为为研究对象 ,对葛根素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以Fueundich和Langmuir公式拟合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结果表明 ,用Freundilich式拟合比较理想 .同时 ,拟合了以c0 和... 以AB - 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葛根素溶液的吸附行为为研究对象 ,对葛根素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以Fueundich和Langmuir公式拟合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结果表明 ,用Freundilich式拟合比较理想 .同时 ,拟合了以c0 和τ为参数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这两组公式可作为在吸附树脂法分离混合物的研究中选择参数的参考和依据 .用线性方程式对吸附柱的透过曲线进行了拟合 ,这对了解床层的吸附行为特征及吸附剂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动力学 AB-8型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葛根异黄酮成分的超声萃取及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62
10
作者 张尊听 杨伯伦 +1 位作者 刘谦光 薛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3,共3页
采用超声法分别以95%乙醇、甲醇、70%乙醇和水为溶剂在不同时间水平从野葛根中萃取异黄酮活性成分,并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了野葛根提取物中异黄酮成分及其质量分数;同时,测定了在最佳条件下提取的葛根异黄酮对DDPH自由基的清除... 采用超声法分别以95%乙醇、甲醇、70%乙醇和水为溶剂在不同时间水平从野葛根中萃取异黄酮活性成分,并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了野葛根提取物中异黄酮成分及其质量分数;同时,测定了在最佳条件下提取的葛根异黄酮对DD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超声萃取30分钟提取野葛根异黄酮成分效果最佳,提取率为20.6%,总黄酮质量分数为50.03%;采用超声萃取法从野葛根中提取异黄酮活性成分具有省时、节约能源、总黄酮提取率和产品纯度高的优点;葛根异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葛根 异黄酮成分 超声萃取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煤与生物质秸秆共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媛 张海亮 +1 位作者 蒋雪冬 杨伯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128,共6页
为研究煤与秸秆共气化过程的反应动力学规律,将不同比例的神府烟煤和小麦秸秆掺混并制焦,用热分析法对混合试样的热解协同作用及混合焦CO2气化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考察,并采用Coats-Redfern方法对该过程进行了动力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烟... 为研究煤与秸秆共气化过程的反应动力学规律,将不同比例的神府烟煤和小麦秸秆掺混并制焦,用热分析法对混合试样的热解协同作用及混合焦CO2气化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考察,并采用Coats-Redfern方法对该过程进行了动力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烟煤与秸秆的热解温度相差较大;混合试样呈分段热解,其热解活化能与烟煤热解的活化能相近,秸秆的加入对烟煤的热解没有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焦样的CO2气化反应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焦、混合焦、烟煤焦;秸秆的加入使混合焦的活化能相比烟煤焦有较大降低,促进了混合焦的CO2气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煤 秸秆 热解协同 共气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P神经网络的二次反应清洁汽油辛烷值预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小伟 袁俊 杨伯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2-86,共5页
借鉴复杂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集总方法,将汽油辛烷值看成汽油链烷烃集总、环烷烃集总、芳烃集总、烯烃集总的函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了二次反应清洁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验证和对比分析... 借鉴复杂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集总方法,将汽油辛烷值看成汽油链烷烃集总、环烷烃集总、芳烃集总、烯烃集总的函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了二次反应清洁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性能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够更好地反映汽油研究法辛烷值与各集总组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且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得的汽油辛烷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与文献报道的汽油辛烷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汽油 辛烷值 集总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场流”理论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白波 赵景联 +1 位作者 冯霄 杨伯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1-647,共7页
在简要阐述TiO2 光催化反应机理及“场流”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的综合分析 ,将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分解为简单的几种“流”和“场”的耦合。着重分析了“流”以及外加“场”对TiO2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同时对H2 O2 ... 在简要阐述TiO2 光催化反应机理及“场流”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的综合分析 ,将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分解为简单的几种“流”和“场”的耦合。着重分析了“流”以及外加“场”对TiO2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同时对H2 O2 、Fe2 + /Fe3 + 、O3 、紫外光、超声波、电场、微波、磁场协同提高TiO2 光催化反应效率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光催化反应 “场流”理论 二氧化钛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CeO_2/ZnO催化剂的分形特征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贺拥军 杨伯伦 +2 位作者 潘海敏 张长雷 陈宣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以均匀沉淀法制备了超细CeO2/ZnO催化剂,用固定床反应器测试了其对甲烷、二氧化碳氧化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及使用寿命,使用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亚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拍照,应用盒子维法计算出该催化剂的分维数,并分析了分维数与催化性... 以均匀沉淀法制备了超细CeO2/ZnO催化剂,用固定床反应器测试了其对甲烷、二氧化碳氧化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及使用寿命,使用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亚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拍照,应用盒子维法计算出该催化剂的分维数,并分析了分维数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分维数较大,则其催化活性较高,但选择性并无规律性变化。分维数可以较真实地表征催化剂表面的几何特性,而不能全面反映其它表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ZnO催化剂 分形特征 催化性能 超细粉 氧化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精馏分离甲醇和碳酸二甲酯二元共沸物 被引量:13
15
作者 翟小伟 杨伯伦 +1 位作者 邱鹏 王小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5,共5页
在对三塔萃取精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邻二甲苯为萃取剂,两塔分离甲醇和碳酸二甲酯共沸物的萃取精馏新流程.考察了进料配比、回流比等操作参数对萃取精馏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共沸和非共沸两种进料方式,考察了三塔体系和两塔体系在操作... 在对三塔萃取精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邻二甲苯为萃取剂,两塔分离甲醇和碳酸二甲酯共沸物的萃取精馏新流程.考察了进料配比、回流比等操作参数对萃取精馏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共沸和非共沸两种进料方式,考察了三塔体系和两塔体系在操作条件和分离性能上的差异.利用ASPEN软件对两种流程进行了优化分析和模拟放大研究.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两种分离流程均可实现甲醇与碳酸二甲酯的有效分离.两塔体系省去了一个塔,降低了设备费用,简化了操作,能量的消耗略有增加.考虑到低品位的能量容易取得以及萃取剂可以回收利用等因素,两塔体系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精馏 碳酸二甲酯 甲醇 邻二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助剂新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龙延 杨伯伦 潘延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7-283,共7页
介绍了近年来炼油助剂的进展情况。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和清洁燃料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环境法规的不断严格,一些新的炼油助剂如降低汽油烯烃助剂、降低汽油硫含量助剂、加氢阻垢剂等不断涌现,对新的炼油助剂进行了评述,对今后该领域的... 介绍了近年来炼油助剂的进展情况。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和清洁燃料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环境法规的不断严格,一些新的炼油助剂如降低汽油烯烃助剂、降低汽油硫含量助剂、加氢阻垢剂等不断涌现,对新的炼油助剂进行了评述,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 助剂 述评 降低汽油烯烃 降低汽油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再生烟气中NO_x生成的热力学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龙延 朱建华 +1 位作者 焦云 杨伯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5,共8页
为了解平衡状态时FCC再生烟气中NOx 的浓度 ,以及影响NOx 平衡浓度的因素 ,采用原子系数矩阵法求出再生器复杂体系的独立反应 ,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同时考察了再生器操作温度、压力等条件对再生烟气中NOx 平衡浓度的影响。计算结... 为了解平衡状态时FCC再生烟气中NOx 的浓度 ,以及影响NOx 平衡浓度的因素 ,采用原子系数矩阵法求出再生器复杂体系的独立反应 ,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同时考察了再生器操作温度、压力等条件对再生烟气中NOx 平衡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在再生器操作条件下 ,再生器系统尚未达到平衡态 ,影响NOx平衡浓度的主要因素有再生器操作温度、压力、再生器系统中O2 的初始浓度和CO的初始浓度。计算结果为研制脱NOx 助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化工厂 空气污染物 FCC 再生烟气 热力学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在Pt及Pt系双金属催化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子丰 陈昊 +2 位作者 齐随涛 伊春海 杨伯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0-1906,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Pt(100)、(110)、(111)三种表面氢原子的吸附行为,计算了覆盖度为0.25 ML时氢原子在Pt三种表面和M-Pt(111)双金属(M=Al,Fe,Co,Ni,Cu,Pd)上的最稳定吸附位、表面能以及吸附前后金属表面原子层间弛豫情况.分...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Pt(100)、(110)、(111)三种表面氢原子的吸附行为,计算了覆盖度为0.25 ML时氢原子在Pt三种表面和M-Pt(111)双金属(M=Al,Fe,Co,Ni,Cu,Pd)上的最稳定吸附位、表面能以及吸附前后金属表面原子层间弛豫情况.分析了氢原子在不同双金属表面吸附前后的局域态密度变化以及双金属表面d带中心偏离费米能级的程度并与氢吸附能进行了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在Pt(100),Pt(110)和Pt(111)表面,氢原子的稳定吸附位分别为桥位、短桥位和fcc穴位.三种表面中以Pt(111)的表面能最低,结构最稳定.氢原子在不同M-Pt(111)双金属表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fcc穴位,其中在Ni-Pt双金属表面的吸附能最低,Co-Pt次之.表明氢原子在Ni-Pt和Co-Pt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最稳定.通过对氢原子在M-Pt(111)双金属表面吸附前后的局域态密度变化的分析,验证了氢原子吸附能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掺杂金属Ni、Co、Fe的3d-Pt(111)双金属表面在吸附氢原子后发生弛豫,第一层和第二层金属原子均不同程度地向外膨胀.此外,3d金属的掺入使得其对应的M-Pt(111)双金属表面d带中心与Pt相比更靠近费米能级,吸附氢原子能力增强,表明3d-Pt系双金属表面有可能比Pt具有更好的脱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系双金属表面 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 脱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酯化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的反应精馏工艺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国胜 杨伯伦 殷小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6,共5页
为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单体新的生产工艺,利用剩余曲线图,对反应精馏直接酯化合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利用Aspen Plus软件,就现行的多釜串联酯化反应工艺和反应精馏塔合成工艺进行了模拟比较。讨论了酯化反应精馏塔操作参数... 为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单体新的生产工艺,利用剩余曲线图,对反应精馏直接酯化合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利用Aspen Plus软件,就现行的多釜串联酯化反应工艺和反应精馏塔合成工艺进行了模拟比较。讨论了酯化反应精馏塔操作参数、回流比、进料位置、塔顶馏出率等对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精馏工艺比传统的多釜串联工艺具有较高的酯化率和选择性,同时简化了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精馏 酯化反应 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ASPEN PLU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直接液相转化合成甲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立宇 杨伯伦 张秀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38-942,共5页
评述了国内外关于甲烷液相催化氧化法合成甲醇的研究进展,对该反应过程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对Pt、Pd、Hg及稀土金属等金属离子催化剂的作用,O2、Cl2、(CF3CO)2O、K2S2O4、SO3等氧化剂的应用,以及不同溶剂、反应器形式的影响等方面进... 评述了国内外关于甲烷液相催化氧化法合成甲醇的研究进展,对该反应过程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对Pt、Pd、Hg及稀土金属等金属离子催化剂的作用,O2、Cl2、(CF3CO)2O、K2S2O4、SO3等氧化剂的应用,以及不同溶剂、反应器形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直接液相转化 合成 甲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