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1
作者
杨书鉴
牛健植
+5 位作者
苗禹博
王迪
杨涛
赵春光
毛振华
郭跃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6,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和极端气候指数(ECI)时空变化特征,探明了时滞和累积效应下的中国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结果](1)中国FVC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以0.03/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显著增加的面积占38.32%(p<0.05);(2)ECI的变化在不同气候区内具有差异,极端气温(TNn,TXx)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MT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WT区)随时间变化呈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x1day,Rx5day,R90P)在边缘热带湿润地区(ET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NT区)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PT区)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3)极端气候对FVC的累积效应要强于时滞效应,主要为滞后0~1个月和累积1个月。[结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以累积效应为主,具有短期滞后性,且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探地雷达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
被引量:
4
2
作者
邱啟璜
牛健植
+3 位作者
王迪
吴昊阳
杨涛
杨书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109,共11页
【目的】通过1500 MHz探地雷达(GPR)对辽东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林蒙古栎地下粗根和石砾进行探测研究,对林木成林及其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样地内基于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控制试验分析GPR反射波参数与...
【目的】通过1500 MHz探地雷达(GPR)对辽东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林蒙古栎地下粗根和石砾进行探测研究,对林木成林及其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样地内基于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控制试验分析GPR反射波参数与根径和石砾直径的相关关系,建立有效的估算模型,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确定其分布规律。【结果】(1)在控制试验条件下土壤粗根和石砾能有效识别,根径>1 cm的粗根在雷达剖面能形成明显的双曲线波形,石砾为“黑-白-黑”的波形。(2)GPR反射波参数中总时间间隔与根径相关性最显著(P<0.01),拟合得到y=0.2862x+1.18(R2=0.7098)的关系模型,石砾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与各雷达反射波参数相关性都不显著。(3)剖面试验表明1500 MHz频率天线的GPR对粗根根系识别率为36.7%,对石砾识别率为17.9%。(4)剖面试验表明GPR对粗根识别及分布受根系的直径与埋深影响,而对石砾识别效果与它埋深相关性不显著。根径<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各根径根系在分布密度最大值的土层识别精度可达50%以上;GPR对石砾数量识别精度在20~3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26.9%,在30~40 cm土层识别精度最小仅为8%。【结论】探地雷达在特定条件下能有效识别根系,且总时间间隔参数对粗根根径估计效果较好,对于石砾识别效果较根系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目标识别
林地粗根
土壤石砾
分布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昊阳
牛健植
+3 位作者
王迪
邱啟璜
杨涛
杨书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81,共13页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3)相关分析显示,0.3~1.9 mm径级范围内的大孔隙数量与团聚体水稳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4)通径分析显示,0.3~1.9 mm(特别是0.7~1.1 mm)径级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越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大孔隙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
结构特征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1
作者
杨书鉴
牛健植
苗禹博
王迪
杨涛
赵春光
毛振华
郭跃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鄂尔多斯市水旱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鄂尔多斯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6,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风水复合侵蚀协同治理技术与示范”(2022YFF1300804)。
文摘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和极端气候指数(ECI)时空变化特征,探明了时滞和累积效应下的中国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结果](1)中国FVC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以0.03/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显著增加的面积占38.32%(p<0.05);(2)ECI的变化在不同气候区内具有差异,极端气温(TNn,TXx)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MT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WT区)随时间变化呈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x1day,Rx5day,R90P)在边缘热带湿润地区(ET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NT区)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PT区)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3)极端气候对FVC的累积效应要强于时滞效应,主要为滞后0~1个月和累积1个月。[结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以累积效应为主,具有短期滞后性,且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extreme climate
vegetation cover
time-lag effect
cumulative effect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探地雷达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
被引量:
4
2
作者
邱啟璜
牛健植
王迪
吴昊阳
杨涛
杨书鉴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10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154)。
文摘
【目的】通过1500 MHz探地雷达(GPR)对辽东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林蒙古栎地下粗根和石砾进行探测研究,对林木成林及其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样地内基于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控制试验分析GPR反射波参数与根径和石砾直径的相关关系,建立有效的估算模型,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确定其分布规律。【结果】(1)在控制试验条件下土壤粗根和石砾能有效识别,根径>1 cm的粗根在雷达剖面能形成明显的双曲线波形,石砾为“黑-白-黑”的波形。(2)GPR反射波参数中总时间间隔与根径相关性最显著(P<0.01),拟合得到y=0.2862x+1.18(R2=0.7098)的关系模型,石砾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与各雷达反射波参数相关性都不显著。(3)剖面试验表明1500 MHz频率天线的GPR对粗根根系识别率为36.7%,对石砾识别率为17.9%。(4)剖面试验表明GPR对粗根识别及分布受根系的直径与埋深影响,而对石砾识别效果与它埋深相关性不显著。根径<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各根径根系在分布密度最大值的土层识别精度可达50%以上;GPR对石砾数量识别精度在20~3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26.9%,在30~40 cm土层识别精度最小仅为8%。【结论】探地雷达在特定条件下能有效识别根系,且总时间间隔参数对粗根根径估计效果较好,对于石砾识别效果较根系差。
关键词
探地雷达
目标识别
林地粗根
土壤石砾
分布估计
Keyword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object recognition
forest coarse root
soil rock fragment
distribution estimation
分类号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昊阳
牛健植
王迪
邱啟璜
杨涛
杨书鉴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8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41801089)。
文摘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3)相关分析显示,0.3~1.9 mm径级范围内的大孔隙数量与团聚体水稳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4)通径分析显示,0.3~1.9 mm(特别是0.7~1.1 mm)径级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越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大孔隙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
结构特征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Keywords
soil macropor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ggregate stability
soil erodibility
分类号
S714.7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杨书鉴
牛健植
苗禹博
王迪
杨涛
赵春光
毛振华
郭跃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探地雷达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
邱啟璜
牛健植
王迪
吴昊阳
杨涛
杨书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吴昊阳
牛健植
王迪
邱啟璜
杨涛
杨书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