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51
1
作者 杨九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1,共6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改语境下中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实施以来,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其困境在于:政策文本中,"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尚处在犹豫未决状态,从而造成了羸弱而尴...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改语境下中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实施以来,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其困境在于:政策文本中,"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尚处在犹豫未决状态,从而造成了羸弱而尴尬的局面;生存发展的条件严重不足;尚未进入真正的教育评价领域,缺乏属于自己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等。评价出路在于:进一步加大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以高考制度改革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营构综合素质评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将综合素质评价归置到表现性评价范畴,以"个性"与"发展"为取向,以质性评价为方法,建立与综合素质评价属性、价值与功能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机制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政策 生态位 表现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九诠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5,共6页
课程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实践议题。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基础语法";但不应仅止于此,还应树立新的衔接观,在建构式学习中营构课程衔接的生态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是课程衔接的内在机制;管... 课程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实践议题。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基础语法";但不应仅止于此,还应树立新的衔接观,在建构式学习中营构课程衔接的生态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是课程衔接的内在机制;管理与评价,是课程衔接的条件保障。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应建立"跨教研""跨教学"制度,着力于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着手于课例研究和复习课变革,切实做好课程衔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衔接 课程改革 跨教研 跨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熹平石经平议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九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70,共6页
东汉政治衰败,使太学与经学的地位降迁,造成今文经空挂官学之名的形式化命运。桓、灵之际宦官掌权,朝政污浊,士人进路堵塞。党锢之祸更使士人集团丧尽元气,兔子杀戮、禁锢者群龙无首,于日暮穷途只能重又折回已经形式化的太学。这... 东汉政治衰败,使太学与经学的地位降迁,造成今文经空挂官学之名的形式化命运。桓、灵之际宦官掌权,朝政污浊,士人进路堵塞。党锢之祸更使士人集团丧尽元气,兔子杀戮、禁锢者群龙无首,于日暮穷途只能重又折回已经形式化的太学。这些分别是熹平石经刻立的远因和近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熹平石经 太学 党锢之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教学变革论叙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九诠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5年第1期113-129 112 22,共20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课程教学变革,是新中国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乃是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教学变革与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政策、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质量不断提升、内涵愈加丰富、影响持续深入的重... 改革开放以来的课程教学变革,是新中国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乃是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教学变革与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政策、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质量不断提升、内涵愈加丰富、影响持续深入的重要成就。同时,面临着许多结构性、整体性困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仍然是我国课程教学发展的基本面。必须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课程教学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教学 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九诠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9,共9页
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依据政策文本和课程实践,以2000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78—1985年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话语的拨乱反正,1986—2000年初步确立了课程话语与制度。后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以2010年为界分为实... 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依据政策文本和课程实践,以2000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78—1985年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话语的拨乱反正,1986—2000年初步确立了课程话语与制度。后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以2010年为界分为实验期与深化期,其间有一个转段的过渡过程。从教学话语到课程话语,是对课程改革当代史的总体刻画;这一历史线索可以简括为:"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更系统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审议品格。政策、学术、实践领域不同的识见和意见,参与构成和勾勒了课程改革当代史的境况与机理,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在课程领域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课程改革 当代史 教学话语 课程话语 课程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级教研体系的校本教研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九诠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6,共9页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校本教研纳入五级教研工作体系。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体系吸纳校本教研的时代背景和逻辑起点。校本教研对新时代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校本教研纳入五级教研工作体系。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体系吸纳校本教研的时代背景和逻辑起点。校本教研对新时代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具有重要功能。教师、教研员以及教研机构,需要以新的角色和功能,参与教研体系的构建。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成为“上下联动”的结合部。进入新时代,要推动教研工作的转型。“基于证据”“社会情境”“本土知识”“议题设置”与“议程推进”,是教研工作转型的“DNA”。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校本教研与教研工作的理念转变和实践转向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级教研体系 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 教研工作转型 优化作业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道德精神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九诠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32-38,共7页
一、外部描述:“道”的超越性与自足性《诗经·周颂·思文》有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悉民,莫匪尔极。”“文”毛传释为“文德”。这里的“文德”并非是由修身持性的个体所能独立持有的道德。在宗教一层,它是承接天命的依... 一、外部描述:“道”的超越性与自足性《诗经·周颂·思文》有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悉民,莫匪尔极。”“文”毛传释为“文德”。这里的“文德”并非是由修身持性的个体所能独立持有的道德。在宗教一层,它是承接天命的依据,此所谓“克配彼天”;在政治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精神 荀子 相对独立 道德主体 孔子 意志自律 天命 价值判断 忠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