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
1
作者
王志勇
王朝威
+6 位作者
张良
杨晋宁
杨东泰
刘毅
杨阳
徐冬
魏小林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4,共9页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热(29.86%)的份额。在5种冷却耗散途径中,再生气冷却器5热量品位最高(等级80℃),耗散占比9.13%,其次为热量品位第2(等级60℃)、占比最大26.77%的贫液进吸收塔冷却器4,二者可相互转化,是余热利用的关键环节。研究改变碳捕集率和保持碳捕集率调整不同因素(富液分流、贫富液换热端差、贫液负载、吸收剂浓度及比例(MEA:MDEA)等)对冷却耗散和潜显热耗散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仅调整碳捕集率不会影响潜显热耗散比(0.34),富液分流可显著改变潜显热耗散比,自富液分流比例0.05下的0.63快速下降至0.20下的0.11。缩小贫富液换热端差可快速提高潜显热耗散比,可从12℃端差下的0.22提高至6℃下的0.44。贫液负载从0.19上升至0.28时,潜显热耗散比从0.48下降到0.12。提高吸收剂比例后(0.5~2.0),再生过程中水分蒸发需求扩大,潜显热耗散比显著增加(从0.11快速上升至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化学吸收
物质流
能量流
热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
1
作者
王志勇
王朝威
张良
杨晋宁
杨东泰
刘毅
杨阳
徐冬
魏小林
机构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出处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基金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示范)资助项目(BE2022602)。
文摘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热(29.86%)的份额。在5种冷却耗散途径中,再生气冷却器5热量品位最高(等级80℃),耗散占比9.13%,其次为热量品位第2(等级60℃)、占比最大26.77%的贫液进吸收塔冷却器4,二者可相互转化,是余热利用的关键环节。研究改变碳捕集率和保持碳捕集率调整不同因素(富液分流、贫富液换热端差、贫液负载、吸收剂浓度及比例(MEA:MDEA)等)对冷却耗散和潜显热耗散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仅调整碳捕集率不会影响潜显热耗散比(0.34),富液分流可显著改变潜显热耗散比,自富液分流比例0.05下的0.63快速下降至0.20下的0.11。缩小贫富液换热端差可快速提高潜显热耗散比,可从12℃端差下的0.22提高至6℃下的0.44。贫液负载从0.19上升至0.28时,潜显热耗散比从0.48下降到0.12。提高吸收剂比例后(0.5~2.0),再生过程中水分蒸发需求扩大,潜显热耗散比显著增加(从0.11快速上升至0.65)。
关键词
碳捕集
化学吸收
物质流
能量流
热量耗散
Keywords
carbon capture
chemical absorption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heat dissipation
分类号
TQ116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TK28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
王志勇
王朝威
张良
杨晋宁
杨东泰
刘毅
杨阳
徐冬
魏小林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