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硬脊膜动静脉瘘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杨丕丕
高勇安
石巍巍
张鸿祺
凌锋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09-513,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2236)
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项目(2004B37)
-
文摘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脊髓病变的MRI特点,探讨脊髓病变与畸形血管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经DSA证实的SDAVF患者32例,应用场强3.0T超导型MRI扫描仪于术前行常规脊髓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按照脊髓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1~4个椎体)、中度(5~7个椎体)和广泛(8~10个椎体)病变三组。按照改良的Aminoff和Logue步态与排尿障碍法,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6分为轻症者,≥6分为重症者。结果①30例病变中心位于下胸段(94%,30/32)。32例中病变局限组8例(25%),临床轻症者6例,重症者2例;中度组19例(59%),临床轻症者5例,重症者14例;广泛组5例(16%),轻症者1例,重症者4例。②32例患者髓内均可见T2WI高信号,31例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心,呈"铅笔样"改变,1例呈弥散状分布;2例髓内可见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1例脊髓强化,1例未见强化。③瘘口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内12例,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外20例。④31例引流静脉范围≥相应脊髓病变范围,且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一致;1例脊髓病变>引流静脉范围,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部分一致。结论①SDAVF脊髓病变范围广泛、多位于下胸段,病变范围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临床症状相对轻。②MRI上多表现为沿脊髓中心走行的铅笔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少见。③SDAVF脊髓病变部位与瘘口常不一致。④SDAVF异常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分布一致,且通常大于脊髓病变范围。
-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髓疾病
硬脊膜动静脉瘘
-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pinal Cord disease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新中国神经放射学泰斗——吴恩惠教授
- 2
-
-
作者
杨丕丕
高勇安
邹左功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488-491,共4页
-
-
关键词
神经放射学
吴恩惠
教授
新中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北美放射学会
荣誉会员
外科医师
人才培养
-
分类号
K826.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高勇安
石巍巍
杨丕丕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7-30,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 I影像特点。方法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 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以及充盈缺损;4个MR静脉造影影像呈附壁状充盈缺损征象。结论CT和MR I影像是诊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方法,特别是MR I影像能显示其特征性信号改变及与静脉窦的关系,对诊断更有意义。
-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
-
Keyword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achnoid granulations
-
分类号
R445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高勇安
石巍巍
杨丕丕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4-67,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收集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例,均行常规头部CT和MRI检查;7例同时行脑MR静脉造影;6例行静脉期脑DSA。2例行经导管静脉窦溶栓术;2例行探查及血肿清除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表现对照,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结果9例均为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单侧6例,双侧3例;2例为单纯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其中2例合并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8例并发皮质脑实质病变,其中3例为静脉脑梗死,5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2例CT见高密度束带征,5例MRI静脉内血栓呈高亮信号。7例MR静脉造影可见病变区域皮质引流静脉稀少或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其他皮质浅静脉的侧支引流。6例DSA均见病变区域皮质浅静脉充盈延迟,引流静脉稀少、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经皮质浅静脉侧支的引流,2例可见病变浅静脉引流入上矢状窦前“截断”征象。结论CT、MRI及DSA是诊断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其典型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静脉血栓形成
大脑皮质
-
Keyword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gi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Venous thrombosis
Cerebral cortex
-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