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涂静 张苏平 +2 位作者 程相坤 杨万裕 杨育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共12页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用清晨探空资料计算每日边界层高度,干绝热法比位温梯度法更为合理可靠;(2)沿海台站边界层高度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季最高,这有别于陆地边界层普遍存在的夏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2~4d天气尺度振荡和10~20d准双周振荡;(4)黄东海上空海洋大气边界层在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春夏季节低、秋冬季节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海区空间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黄东海 探空 干绝热法 位温梯度法 时空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冬季不同霾过程的后向气流轨迹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翁之梅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杨万裕 刘力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根据1981—2013年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浙江省冬季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冬季霾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岛屿少。利用K-均值聚类法将近33年冬季的主... 根据1981—2013年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浙江省冬季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冬季霾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岛屿少。利用K-均值聚类法将近33年冬季的主要霾过程分为盆地-平原型和全省型两类,其中超过62%的个例表现为盆地平原型,该型以12月发生比例最高;全省型霾过程在12和1月均多发。从气流输送及冷空气强度、垂直运动和干区分布等大气环流背景条件方面对比两类霾过程的形成机理差异发现:盆地一平原型冬季霾多在北方冷空气南下,浙江省受较强冷高压和下沉气流控制时形成,气流来自高纬度;全省型冬季霾则在变性减弱的冷高控制下,下沉气流较弱、不利本地污染源扩散的情况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霾 气候特征 K-均值聚类 后向气流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0
3
作者 韩美 张苏平 +2 位作者 尹跃进 杨万裕 杨育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44,共11页
利用CFS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2个模态的分布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下垫面热通量和垂直环流,统计了ICOADS资料中近30a逐月低云发生频率和海雾发生频率,揭示了其与边界层高度分布... 利用CFS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2个模态的分布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下垫面热通量和垂直环流,统计了ICOADS资料中近30a逐月低云发生频率和海雾发生频率,揭示了其与边界层高度分布特征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盛行风的平流作用与下垫面特征相结合造成的低空稳定性的变化是黄东海边界层高度时间上夏季低、冬季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重要因素。EOF分析中第一模态表现为整个黄东海区域具有一致性,主要是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第二模态为春秋相反的2个分布型,与海洋锋、冷舌以及暖水团的季节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最大值出现时间以及其大小在空间上较为一致,而最小值以黄东海海洋锋为界,向北逐渐减小,以南差异性不大,出现时间上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由黄东海冷舌、暖水团以及海洋锋的季节变化所引起对边界层经向分布影响较大所引起的。春夏季节,南部(西部)低云发生频率高于北部(东部),海雾发生频率低于北部(东部);海雾高频区对应较低边界层高度,而低云高频区对应相对较高边界层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高度 黄东海 季节变化 低云 海雾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一次局地海雾抬升成云过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苏平 龙景超 +2 位作者 尹跃进 杨万裕 杨伟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利用洪家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再分析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黄东海海雾抬升为低云,使海雾消散的过程。发现近海面偏南风速突然增强,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机械剪切加强,湍流混合层向... 利用洪家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再分析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黄东海海雾抬升为低云,使海雾消散的过程。发现近海面偏南风速突然增强,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机械剪切加强,湍流混合层向上发展,是导致海雾抬升转化为低云的主要原因。近海面风速突然增加与高空急流北抬、平均层槽脊振幅加大、槽前正涡度平流输入诱使地面低压系统发展、地面气压梯度力增大有关。近海面气温升高对海雾消散也有作用,气温升高的原因是暖平流、绝热下沉和海气界面热通量的综合效应。其中,东海海洋锋(STF)冷区的下沉气流可能对边界层内的绝热下沉增温和低云的形成高度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为海雾消散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层云 湍流 海洋大气边界层 海洋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莲 谈志安 +2 位作者 杨万裕 刘汉华 甘晶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冷空气南下渗透时间点的重合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前期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层辐散辐合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后期降水回波列车效应明显,低层弱冷空气与海上东北气流的辐合线促使中小尺度的发生,使本次过程呈现出强降水时间较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特 弱冷空气 诊断分析 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小素 葛敏俊 杨万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15-219,共5页
基于台州气象站2008-2013年酸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台州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降水p H值、导电率K值的概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多年平均降水p H值4.48,电导率K值35.7μS/cm,酸雨率80.9%,台州降水容易形成酸雨,雨水酸度较高... 基于台州气象站2008-2013年酸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台州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降水p H值、导电率K值的概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多年平均降水p H值4.48,电导率K值35.7μS/cm,酸雨率80.9%,台州降水容易形成酸雨,雨水酸度较高,比较清洁。酸雨形势时空表现不同,W-NW-N及SW方位为酸雨偏重区域,冬春季降水酸性污染程度较夏秋季重。年均降水p H值4.32~4.64、导电率K值31.3~42.3μS/cm,酸雨率73.1%~86.8%,酸雨形势年际波动总体变化不大,但显示出微弱转好态势。降水量、雾天、近地面风场都对酸雨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特征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