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科研试验田管理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姗姗 付雪丽 +9 位作者 贾全胜 白羊年 李玉明 阮福春 刘朝辉 丁玉萍 马少康 杨久臣 张勇 杨万深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大豆科研试验田管理是大豆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试验要求,结合多年试验田管理档案,制定、试行并完善了大豆试验田规划落实、优质苗床构建、播种至收获等阶段管理的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关键词 大豆 科研试验田 误差控制 优质苗床 操作规程 作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科研试验田育秧技术规程与作业标准 被引量:4
2
作者 杨万深 孙玉春 +6 位作者 丁玉萍 陈长利 袁龙照 魏新根 马少康 杨久臣 白羊年 《中国种业》 2020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育秧是水稻科研田间试验工作的关键环节,依据科研试验材料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结合目前水稻生产上的育秧方法,提出了适应科研试验的水稻育秧操作规程、作业标准。
关键词 水稻科研试验 育秧 苗期管理 作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试验田一次全苗的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万深 丁玉萍 +5 位作者 杨久臣 孙玉春 马少康 石磊 张勇 白羊年 《中国种业》 2020年第8期108-112,共5页
试验田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结合国家和地方农机作业标准和科研需求,提出科研试验田管理相应的作业标准,明确了玉米试验田的规划、落实、优质苗床构建、播种至玉米幼苗期管理等操作规程。
关键词 玉米试验田 误差控制 优质苗床 作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科研试验田植保规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万深 肖凤瑞 +1 位作者 丁玉萍 王俊侠 《中国种业》 2014年第10期75-76,共2页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中麦、轮选、中优、航麦等系列早熟、高产稳产、节水节肥、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冬小麦新品种。经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优质育种和育种技术课题2014年8月统计,中麦175累计...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中麦、轮选、中优、航麦等系列早熟、高产稳产、节水节肥、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冬小麦新品种。经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优质育种和育种技术课题2014年8月统计,中麦175累计推广90万hm2,轮选987累计推广达135万hm2。其中中麦175在2013-2014年度河北省石家庄市,全生育期有效降水只有65.8mm、仅浇1水条件下,产量高达613.67kg/667m2,居100个参试品种的首位;轮选987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在江苏连云港试验点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4.8%,单产达715kg/667m2,打破或保持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多地冬小麦单产记录。据小麦基因资源课题2014年8月统计,收集、鉴定、整理入库小麦种质资源达4.3万余份,同时还创新了一大批种质资源材料。种植业的根基在土地,农业科研工作既离不开科研试验田这一重要平台,也离不开植保科学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工作 冬小麦 试验田 植保 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轮选987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郝兴宇 林而达 +5 位作者 杨锦忠 居辉 马占云 韩雪 王贺然 杨万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595-4603,共9页
IPCC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大气CO2浓度将比目前的浓度增加50%。CO2浓度升高将影响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关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大多在温室或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利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受CO2... IPCC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大气CO2浓度将比目前的浓度增加50%。CO2浓度升高将影响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关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大多在温室或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利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受CO2浓度升高影响的试验首次在中国进行,FACE圈中心的CO2浓度维持在(550±60)μmol·mol-1,对照浓度(389±40)μmo·lmol-1。这是继美国SoyFACE之后世界第二个利用FACE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两个大豆品种全生育期的叶、茎、荚重及地上部分总重,收获后地上部分总干重平均提高52.30%;大豆叶面积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存在品种差异,中黄35促进叶面积增加而中黄13抑制叶面积的增加。CO2浓度升高使鼓粒期大豆比叶重增加,中黄35比叶重增加23.08%到达显著水平。CO2浓度升高使大豆节数、分枝数、茎粗提高,特别是茎粗收获期中黄35增加7.18%,中黄13增加26.33%,均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使两个品种产量平均增加30.93%,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各器官占地上部分重量的比例影响不明显,对大豆收获指数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影响品种差异明显。结论与美国SoyFACE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FACE系统下大豆生物量、产量都较对照增高,但变化幅度较SoyFACE的结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CO2浓度升高 FACE 气候变化 生物量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高产优质初探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广才 吴东兵 +3 位作者 杨万深 李荣旗 张仲琦 张志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95,共4页
为了研究冬小麦在小播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2001~2003年在北京安排了两个年度的秋播试验。参试品种有DS1号、临抗1号、冀麦30、鲁麦21和京411,京411是对照品种,播种量是22.5kg/hm2。2001-2002年度,参试品种中临抗1号的最高产量达... 为了研究冬小麦在小播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2001~2003年在北京安排了两个年度的秋播试验。参试品种有DS1号、临抗1号、冀麦30、鲁麦21和京411,京411是对照品种,播种量是22.5kg/hm2。2001-2002年度,参试品种中临抗1号的最高产量达到6652 5kg/hm2;2002-2003年度中,京411、鲁麦21、临抗1号、DS1号、冀麦30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8537 6,7403 7,7353 75,6836 25,6169 8kg/hm2,品种的品质也较好。试验中,这些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较强的分蘖能力,旺盛的生理活动。在产量结构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优质 精量播种 种条 参试品种 产量 品质表现 北京 年度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中单579合理密度初探 被引量:4
7
作者 丁玉萍 杨万深 高群英 《中国种业》 2012年第11期55-56,共2页
以玉米新品种中单57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对中单579的适宜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单579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该密度下的产量为11017.45kg/hm2。通过相关... 以玉米新品种中单57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对中单579的适宜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单579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该密度下的产量为11017.45kg/hm2。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密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中单579 密度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小量播种的产量效应试验
8
作者 吴东兵 曹广才 +4 位作者 徐雨昌 李荣旗 张仲琦 杨万深 全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冬小麦小量播种秋播试验。2001-2002年,在22.5kg/hm2播量中,参试品种DS1号的最好产量是5589.0kg/hm2。2002-2003年度,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京411、鲁麦21、晋麦73、DS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8537.7、740...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冬小麦小量播种秋播试验。2001-2002年,在22.5kg/hm2播量中,参试品种DS1号的最好产量是5589.0kg/hm2。2002-2003年度,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京411、鲁麦21、晋麦73、DS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8537.7、7403.7、7353.75和6836.25kg/hm2。试验中,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动较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效应试验 播种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003年度 产量构成因素 2002年 净光合速率 CO2浓度 硝酸还原酶 秋播试验 参试品种 蒸腾速率 气孔阻力 生理功能 叶肉细胞 代谢活动 播量 植株 旗叶 穗数 单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阮俊梅 张俊 +6 位作者 刘猷红 董文军 孟英 邓艾兴 杨万深 宋振伟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东北地区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预期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区域水稻可持续生产与氮肥优化管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置田间开放式增温(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 东北地区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预期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区域水稻可持续生产与氮肥优化管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置田间开放式增温(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模拟预期增温(+1.5℃)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以及氮肥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促进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对照相比,大田与盆栽的水稻产量2年平均分别提高10.4%和10.8%;增温显著提高了水稻氮素吸收总量,与对照相比,2年平均增幅达21.3%,但增温处理的氮素籽粒利用效率呈降低趋势;增温处理下水稻从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显著下降,但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显著增加31.1%,导致氮肥回收率降低12.5%,而氮肥损失率增加14.2%。总体来看,增温有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的趋势,但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导致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肥损失率显著增加。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建议合理增加水稻移栽密度,以充分利用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向效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优化氮肥运筹管理,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变暖 开放式增温 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与利用 肥料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