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杨(昌鸟)国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1年第2期121-126,共6页
-
文摘
1 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之所以广泛流行,传承不衰,是与其具有聚合认同、记叙传递、抒泄平衡、交往实用等多方面的功能分不开的,即便是那巫师、端公唱念做打之类的巫舞傩戏,也与少数民族成员对疾病和灾荒诸现象的理解和控制能力有极大关系。因为在他们看来,巫舞傩戏的表演(或操作)一定会产生一种“交感作用”,从而达到实用的驱鬼逐疫功能。不过,应当看到,由于实际成效的不可靠和科学观念及科学手段等的不断渗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功利观念和实用功能已见衰弱。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想主要论述的问题。
-
关键词
艺术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
现代文明
民族传统艺术
驱鬼
文化政策
巫舞
傩戏
价值取向
文化走向
-
分类号
K297.3
[历史地理—中国史]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苗族古歌》的原始文化心理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昌鸟)国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2期94-100,106,共8页
-
文摘
1—1《苗族古歌》(有的翻译成《苗族史诗》)谌称为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具有文学、史学、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价值,而且还表现出苗族先民浓郁的原始文化心理特征。直到今天,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都还隐现出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心理因子。因此,探讨《苗族古歌》中的原始文化心理建构,无疑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苗族的社会历史生活和文化创造活动,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而要考察《苗族古歌》的原始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考察苗族先民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是因为,《苗族古歌》
-
关键词
苗族古歌
文化心理
苗族先民
苗族史诗
姜央
文化创造活动
心理建构
本能冲动
文化心态
中都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夜郎”讨论述评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胡晓东
杨(昌鸟)国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5年第4期37-46,共10页
-
文摘
夜郎是贵州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权之一。除有关史籍和方志记载外,前人对夜郎问题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探讨的问题是夜郎的政治中心(亦即夜郎侯邑的位置),是根据《史记》“夜郎者,临牂柯江”这一记载,从考证古牂柯江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夜郎政治中心的所在。此期有关的著作如明代郑旻《牂柯江解》、清田雯《牂柯江考》、莫与俦《独山江即汉毋敛刚水考》、洪亮吉《牂柯江考》、张澎《豚水考》和郑珍《牂柯考》等。第二个时期,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探讨的问题除夜郎的政治中心外,增加了对夜郎族属的探讨。探讨夜郎政治中心的如童振藻《牂柯江考》、何观州《牂柯江考》、
-
关键词
夜郎国
牂柯
独山江
毋敛
政治中心
竹王
族属
西南夷
百越
田雯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绕家丧葬调查报告
- 4
-
-
作者
杨(昌鸟)国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4期113-116,共4页
-
文摘
据有关史籍记载,古代绕家人死了不兴土葬,只把尸体用藤蔓捆好缠于树林中。(《大清一统志》、《黔南织略》等说:绕家“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抑或这种葬俗不太卫生,污染环境,加上汉习影响,至近代绕家就改变了这种葬俗,取而代之的是用木棺材殡殓,以壅冢土葬。但其丧葬形式,则要看死者是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来决定。
-
关键词
绕家
大清一统志
葬俗
冢土
藤蔓
芭茅草
柳床
一把香
杀猪
帘床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侗族的“活路头”
- 5
-
-
作者
杨(昌鸟)国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4期120-,共1页
-
文摘
距镇远县城东南隅三十余公里处的扳京乡,居住着两千多侗家人。这里群山环抱,沟壑幽深,古树荫蓊;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侗家人十分注意总结生产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从生产到收获的风俗礼规,既不同于北部方言侗族,也有别于南部方言侗族,颇具持色。比如春耕播种,就要先由“活路头”看个好日子。好日子是由“活路头”用六十甲子推算出来的,共有十二个(与一年十二月相应),即建、出、满、平、定、直、破、危、成、收、开、闭等。其中“满”和“收”为最佳日子;
-
关键词
气候温润
东南隅
群山环抱
镇远县
芭茅草
生产经验
六十甲子
天干地支
放鞭炮
十二个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