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的意愿及影响机制分析——以成都市近郊为实证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有正 张京祥 +1 位作者 杜若菲 陈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8-924,共7页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部署,中小城镇将成为解决我国半城镇化问题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辅以访谈获取的367份成都近郊半城镇化人群的问卷调查资料,探究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访者(半城镇化人群)落户成...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部署,中小城镇将成为解决我国半城镇化问题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辅以访谈获取的367份成都近郊半城镇化人群的问卷调查资料,探究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访者(半城镇化人群)落户成都近郊区中小城镇的意愿整体偏低,仅为34.9%。(2)其落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产状况和子女教育需求,其中半城镇化人对农村资产的牵挂及其在城镇拥有商品住房的能力不足是其落户意愿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子女教育需求则是其落户意愿的重要促进因素。基于这一发现,对于提升半城镇化人群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人群 落户意愿 中小城市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遗址纪念碑的价值评价——以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杜若菲 王红扬 +1 位作者 史北祥 王有正 《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5期129-135,共7页
战争遗址纪念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是创伤记忆的载体,聚焦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战争遗址纪念碑最基本的价值——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却未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诸多纪念碑沦为简单的"标志牌"。以... 战争遗址纪念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是创伤记忆的载体,聚焦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战争遗址纪念碑最基本的价值——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却未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诸多纪念碑沦为简单的"标志牌"。以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作为典例,对其从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结合的视角构建战争遗址纪念碑评价体系的雷达模型,基于雷达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针对各类别的不同特性及现状问题,从空间标志性的增强、空间参与度的提高、空间融合度的加深等方面提出保护彰显建议,通过不同价值结合的视角对战争遗址纪念碑的价值彰显进行探索,以期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遗址纪念碑 景观价值 历史价值 评价 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功能·情感三元地方重塑机制探索——基于空间生产的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杜若菲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基于对现今资本、权力驱动下的城市历史文化片区空间再生产困境——产出历史文化和价值异化的现象——的反思,以南京国际安全区这一失落的特殊历史片区为例,拟提出新的历史片区更新之道。对此类重要历史片区作为"地方"及重塑... 基于对现今资本、权力驱动下的城市历史文化片区空间再生产困境——产出历史文化和价值异化的现象——的反思,以南京国际安全区这一失落的特殊历史片区为例,拟提出新的历史片区更新之道。对此类重要历史片区作为"地方"及重塑其地方的必要性进行提炼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历史片区地方重塑的过程即历史片区空间再生产的过程,得出只有基于日常生活的地方空间再生才是成为重塑地方历史和情感、保有地方差异、避免地方卷入资本循环和重构而成为抽象空间的途径这一观点。而后构想"空间·功能·情感"三元地方重塑机制并对其进行解读。最后辅以地方重塑相关策略,以期为类似历史片区的再生实践提供新思路,丰富空间生产理论的微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再生 地方 重塑 日常生活 国际安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