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诱与花香诱对草地螟成虫引诱效果的比较
1
作者 黄俊霞 乌恩 +5 位作者 仇凯 曹梦宇 张静航 高健 于凤玲 杜永均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为了探索如何利用性诱和花香诱来有效监测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并指导防控,本试验对诱捕器结构、颜色、悬挂高度及昼夜节律对诱捕蛾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性诱,夜蛾诱捕器平均诱蛾量最少,其他3种诱捕器(新型飞蛾... 为了探索如何利用性诱和花香诱来有效监测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并指导防控,本试验对诱捕器结构、颜色、悬挂高度及昼夜节律对诱捕蛾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性诱,夜蛾诱捕器平均诱蛾量最少,其他3种诱捕器(新型飞蛾、开放式双漏斗诱捕器和通用型诱捕器)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对于花香诱,通用型诱捕器平均诱蛾量最高。高度试验显示,性诱新型飞蛾诱捕器的进虫口离植株叶冠顶部10 cm最佳,50、90、130 cm高度的诱捕量较低。花香诱随着高度的升高,诱捕量逐步减少。诱捕器颜色对草地螟的平均诱蛾量影响也很大,性诱诱捕器最佳为红色;花香诱诱捕器颜色对草地螟的诱捕效果影响不显著,但黑色、白色和绿色诱捕器诱捕的非靶标昆虫较少,而黄色和蓝色诱捕器诱捕的胡蜂等非靶标昆虫较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性诱诱集到草地螟成虫的时间在22:00-02:00,而花香诱在每日04:00之后开始诱到成虫,在06:00-07:00到达最高,之后一直延续到24:00。因此,性诱与花香诱的昼夜时间节律正好相反。性诱和花香诱在时间节律上的差异也反映了2种方法所诱捕成虫的生理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性信息素诱捕 花香气味诱捕 昼夜节律 诱捕高度 诱捕器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
2
作者 董义霞 施乾芮 +2 位作者 江洪敏 徐翔 杜永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6,共7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钻蛀性危害导致农药难以接触幼虫,防控效率较低。为了比较和评价被动型释放器(聚乙烯固体凝胶迷向丝)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对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的田间应用效果,以农民自...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钻蛀性危害导致农药难以接触幼虫,防控效率较低。为了比较和评价被动型释放器(聚乙烯固体凝胶迷向丝)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对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的田间应用效果,以农民自防区大棚为对照,交配干扰共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迷向丝900枚·hm^(-2)80 mg、迷向丝900枚·hm^(-2)60 mg、迷向丝900枚·hm^(-2)40 mg、迷向丝600枚·hm^(-2)40 mg、迷向丝300枚·hm^(-2)40 mg、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即迷向丝性信息素剂量为40、60、80 mg,设置密度为300、600、900枚·hm^(-2),调查记录诱蛾量并计算危害率、相对幼虫减退率、防效等指标。结果显示,番茄幼苗移栽后,番茄潜叶蛾成虫和幼虫数量从低逐步上升。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低时,诱蛾量与迷向丝设置密度之间呈曲线函数关系;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高时,两者呈直线关系。迷向丝3种剂量处理(40、60、80 mg)均能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种群的发生。迷向丝300枚·hm^(-2)40 mg难以控制高密度虫口的危害,性信息素剂量为40 mg时,迷向丝设置密度应该高于300枚·hm^(-2)。当迷向丝设置密度为900枚·hm^(-2)时,随着剂量的增大,防效呈现增高趋势,当信息素剂量为80 mg时,平均防效最高,为86.6%。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的处理防效较高,为77.9%。在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的大棚中,施药次数明显减少。综上,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可以有效控制大棚番茄潜叶蛾的危害,迷向丝900枚·hm^(-2)80 mg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的防效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被动型释放器 主动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草地贪夜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丽丽 刘振东 +3 位作者 赵小英 杨志刚 郭前爽 杜永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171,共9页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蛾雄蛾的暗期活动时间延后,而雌蛾的活动节律则没有变化,雌雄蛾之间产生了活动节律的时间差。同时,雌雄交配率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下降,交配日龄则显著延迟2 d。由于交配日龄延迟,产卵量及其孵化率也相应降低。性信息素喷射时间间隔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释放滴度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为5、10、20 min时,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滴度显著下降,以5 min为最低。因此,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不仅影响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对雌雄蛾间化学通讯和交配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求偶 交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成虫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 被引量:6
4
作者 施乾芮 董义霞 +4 位作者 聂珍 谷兴凤 刘振东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进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测报和防控,深入研究其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方法】针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采用视频记录和二维轨迹分析其运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进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测报和防控,深入研究其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方法】针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采用视频记录和二维轨迹分析其运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吸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2022年8-9月在四川省西昌市番茄大棚开展番茄潜叶蛾田间诱捕试验,根据诱捕结果分析番茄潜叶蛾成虫性信息素滴度与日龄和昼夜节律的关系,室内养虫笼内观察交配行为,并抽样解剖观察分析番茄潜叶蛾雄成虫的生殖系统发育与日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下,雌雄成虫的运动发生在暗期第5小时开始至光期第2小时结束,但进入暗期第5-7小时为高峰期,其运动时间和距离在雌雄及所测日龄(1-7日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在1-11日龄成虫中都能检测到,日龄之间性信息素滴度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性信息素在整个24 h内都可检测到,且不同时段之间信息素滴度差异不显著。交配没有显著影响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田间雄成虫被诱捕到的时间段在暗期第7小时至光期第2小时。番茄潜叶蛾成虫羽化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率在3日龄为最高,之后则下降,交配持续时间在日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交配的高峰期则发生在暗期第7和10小时,进入光期之后则无新增的交配。雄成虫精巢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依据性诱雄成虫的体积大小推算其日龄在3-7日龄。【结论】番茄潜叶蛾成虫的求偶和交配时间发生在暗期的末段,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在不同日龄和昼夜节律保持持续的高水平,交配也不影响性信息素滴度。性诱雄成虫的年龄偏大,其精巢体积与7日龄的一致,多数可能已经交配。研究结果为不仅深入了解了番茄潜叶蛾成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而且为开发基于性信息素的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运动 求偶行为 交配 日龄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螟成虫在高剂量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环境中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桂嘉唯 王未英 +6 位作者 姚晓明 伍绍龙 刘天波 林宇丰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方法】在风洞生物测定仪中模拟性信息素高剂量环境,采用2-D行为记录和分析、行为观测、卵巢解剖、性信息素提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求偶和交配率以及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采用主动释放器试验评价了合成的性信息素的田间交配干扰效果。【结果】大螟雄成虫在暗期第1个小时的移动距离大于其他时间段的,在Z 11-16∶Ac环境中大螟雄成虫移动距离占整个暗期移动距离的51.8%±9.3%,远高于对照(无性信息素释放)和Z 11-16∶Ald环境中的,而暗期不同时间雌成虫移动距离则没有显著差异。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环境中的。在对照环境中,1日龄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为76.7%±14.6%,显著高于Z 11-16∶Ald环境中的(29.2%±13.1%)和Z 11-16∶Ac环境中的(26.7%±11.7%)。而各交配干扰环境中不同日龄大螟雌成虫产卵器开始伸出时间和伸出后的持续时间则无显著差异。对照环境中,雌雄成虫的交配率高达72.2%±5.6%,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交配率分别为40.5%±3.4%和45.2%±3.1%,说明对照组交配率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在不同的交配干扰环境中,雌成虫性信息素Z 11-16∶Ald和16∶Ac的滴度无显著差异,Z 11-16∶Ac处理后顺11-十六碳烯醇(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显著降低,对照环境中的雌成虫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分别为(3.79±2.56)和(7.29±4.49)ng,但Z 11-16∶Ac环境中仅分别为(0.80±0.59)和(1.99±0.45)ng。Z 11-16∶Ald环境中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则与对照环境中的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验证了交配干扰的效果,Z 11-16∶Ac交配干扰效果比Z 11-16∶Ald要稳定和高效,Z 11-16∶Ald的交配干扰效果则与地理种群有关。【结论】大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化合物需要加入Z 11-16∶Ac才能使交配干扰效果稳定和高效,仅仅只有Z 11-16∶Ald时干扰效果可能会受地理种群的影响,Z 11-16∶Ac不仅干扰雄成虫求偶,也同时影响了雌成虫性信息素的滴度以及雌雄成虫的交配,因此,在多个方面提高了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螟 求偶行为 交配行为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喷射型主动交配干扰技术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果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未英 陈瑜 +2 位作者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3-1301,共9页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诱捕蛾量均高于交配干扰区,对二化螟平均迷向率为75.3%,稻纵卷叶螟则为89.9%。二化螟的为害率随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0月20日调查对照组二化螟为害率为1.41%,显著高于交配干扰区的0.17%。交配干扰区每丛二化螟幼虫量为0.02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7头。9月19日和10月7日调查显示,交配干扰区卷叶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多次调查中,稻纵卷叶螟幼虫数量则无显著差异。稻飞虱的种群密度随着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9月19日调查对照区的稻飞虱数量为8.2头/丛,交配干扰区为0.4头/丛。10月20日对照组稻飞虱数量为53.6头/丛,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的1.4头/丛。水稻田中寄生蜂数量在交配干扰区显著高于对照区,交配干扰区中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与对照区没有差异。在丘陵水稻种植区,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种群及其为害,同时也干扰了稻纵卷叶螟的求偶和交配。此外,也间接有效控制了后期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性信息素专一性保护了稻田天敌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丹 李艳辉 +5 位作者 黄欣阳 冮爽 张万民 孟威 王浩杰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可对番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性诱监测或群集诱杀是测报和防控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提取、鉴定和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四川西昌、内蒙赤峰和辽宁沈阳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配比,结合田间诱捕比...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可对番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性诱监测或群集诱杀是测报和防控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提取、鉴定和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四川西昌、内蒙赤峰和辽宁沈阳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配比,结合田间诱捕比较试验,分析了与性诱相关的主要因子对诱蛾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四个地点的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均由反3顺8顺11-十四碳三烯乙酸酯(E3,Z8,Z11-14:Ac)和反3顺8-十四碳二烯乙酸酯(E3,Z8-14:Ac)组成,其比例在100:2~100:12。田间诱捕比较试验表明,E3,Z8-14:Ac没有显著提高E3,Z8,Z11-14:Ac的引诱活性。性信息素化合物E3,Z8,Z11-14:Ac的纯度和剂量与诱蛾量密切相关,93%纯度的诱蛾量是82%纯度的2.48倍,以聚乙烯毛细管的灌液结构为基质的最佳性信息素剂量是900~1200μg。翅膀型粘胶诱捕器的诱蛾量是三角形粘胶诱捕器的2倍,最佳的诱捕器是搭配绿色盖板的翅膀型粘胶诱捕器,而盖板与粘胶板间的距离以6~9 cm最为理想。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是在泥土上(0 cm),随着诱捕器设置高度的提升,诱蛾量下降,诱捕器高于120 cm时,未诱捕到雄蛾。诱捕器在番茄大棚中的出口处和远离出口处位置对诱蛾量没有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性信息素应用于番茄潜叶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性信息素 剂量 诱捕器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释放性信息素对番茄潜叶蛾求偶和交配的影响及其防控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丹 黄欣阳 +5 位作者 冮爽 宋露 李艳辉 张万民 孟威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1-1670,共10页
【目的】为了探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效果的因子,并实现在番茄大棚中有较高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监测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观测交配行为、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SPME)... 【目的】为了探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效果的因子,并实现在番茄大棚中有较高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监测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观测交配行为、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SPME)吸附法提取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测定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于2023-2024年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八音台村开展番茄潜叶蛾干扰交配试验,探索含E3,Z8,Z 11-14∶Ac和E3,Z 8-14∶Ac混合物(9∶1,m,m)的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番茄潜叶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以及与防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环境下,番茄潜叶蛾雄成虫的活动距离显著增加,但雌成虫的活动距离则没有显著变化;雌成虫的性信息素E3,Z8,Z 11-14∶Ac滴度也从(8.4±2.1)ng显著降低至(1.5±0.6)ng;雌雄成虫的交配率从65.8%±6.0%显著降至37.3%±4.3%。在辽宁沈阳田间,番茄潜叶蛾的求偶行为发生在清晨,雄成虫被性信息素诱捕进入诱捕器的时间长度总计5 h。在田间,采用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需要提前3-5 h开始喷射,每隔6 min喷射1次。在田间喷射7 h交配干扰率达到92.2%±3.5%,喷施9 h交配干扰率为95.5%±3.0%。番茄大棚防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释放性信息素的主动型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的交配干扰率为94.7%±0.63%,聚乙烯(polyethylene,PE)迷向管处理区交配干扰率为98.3%±0.26%。番茄潜叶蛾为害的孔道数量,被动型迷向管处理区为(4.4±0.5)个,主动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为(3.5±0.4)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1.7)个。幼虫数量调查显示,PE迷向管处理区幼虫数量为(2.8±0.6)头,主动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为(1.5±0.4)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1.4)头。【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释放的高剂量E3,Z8,Z 11-14∶Ac和E3,Z 8-14∶Ac混合物通过影响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移动、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高效干扰了番茄潜叶蛾的求偶和交配,与高密度设置的常用的迷向管释放的E3,Z8,Z 11-14∶Ac和E3,Z 8-14∶Ac混合物一样有效控制了幼虫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交配干扰 性信息素滴度 交配率 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蚜触角嗅觉感器结构及其功能 被引量:60
9
作者 杜永均 严福顺 唐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豆蚜Aphisglycines各型触角上嗅觉感器的细微结构,结合触角电位记录,发现大豆蚜有翅孤雌生殖蚜对萜烯衍生物的感受部位在第6节原生感器上,而萜烯烃类则在第5节原生感器上,两原生感器都对绿叶气味...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豆蚜Aphisglycines各型触角上嗅觉感器的细微结构,结合触角电位记录,发现大豆蚜有翅孤雌生殖蚜对萜烯衍生物的感受部位在第6节原生感器上,而萜烯烃类则在第5节原生感器上,两原生感器都对绿叶气味和芳香类起嗅觉反应。末端2节上还有其它化学感器对植物气味起反应。因此,各型对植物气味的感觉部位在末端2节上。各型对报警信息素的作用部位主要在第6节原生感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嗅觉感器 触角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杜永均 严福顺 +1 位作者 韩心丽 张广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大豆蚜APhisglycines有翅和无规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奇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 大豆蚜APhisglycines有翅和无规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奇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寄主植物 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88
11
作者 杜永均 严福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33-250,共18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杜永均,严福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一些分子量在100—200的有机化学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有机...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杜永均,严福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一些分子量在100—200的有机化学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有机酸、内酯、含氮化合物以及有机硫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寄主植物 天敌 次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虫搜寻吸血寄主和产卵行为的调节因子及相关嗅觉机理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永均 吴仲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0-1069,共10页
嗅觉在蚊虫的吸血寄主搜寻、产卵和糖源搜寻行为中起决定作用,而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近20年来蚊虫化学生态学和嗅觉识别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蚊虫的触角、下颚须和口喙上的嗅觉感器感觉环境中释放的各种挥... 嗅觉在蚊虫的吸血寄主搜寻、产卵和糖源搜寻行为中起决定作用,而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近20年来蚊虫化学生态学和嗅觉识别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蚊虫的触角、下颚须和口喙上的嗅觉感器感觉环境中释放的各种挥发性化合物。气味分子与嗅觉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的结合所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神经动作电位。蚊虫嗅觉神经元编码气味中化合物的组成、浓度及其暂时瞬间的浓度变化和空间分布。吸血前后神经元的活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变化,反映了蚊虫在搜寻吸血寄主和产卵行为上的调节。在吸血寄主搜寻中,人体和动物释放的二氧化碳、乳酸以及其他气味协同引诱蚊虫向目标气味源定向飞行,最后找到吸血寄主。而成熟产卵雌蚊是利用产卵场所释放的腐烂气味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一些蚊虫卵、幼虫或蛹分泌的产卵信息素引诱和刺激雌蚊产卵,并与产卵生境气味起协同作用。植物气味尤其是花香味引诱蚊虫找到蜜源。驱避剂也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嗅觉起作用,一些驱蚊剂由于阻断嗅觉反应而抑制蚊虫的定向飞行。从植物、动物或人体以及产卵场所释放的气味中有望找到有效的引诱和驱避化合物。对蚊虫嗅觉识别机理的认识将使我们开发出有效的蚊虫诱捕技术,进而应用于种群监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化学信息素 吸血寄主搜寻 产卵 嗅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杜永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介绍了化学信息素,特别是性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并分析了影响性信息素技术防治效果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 化学信息素 性信息素 蔬菜害虫 综合防治 安全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新进展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学新 杜永均 +14 位作者 黄健华 李姝 姜道宏 莫明和 庞虹 孙修炼 王琦 王甦 夏玉先 徐学农 臧连生 张杰 张礼生 张文庆 尹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0-370,共31页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我国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作物害虫、病害(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和线虫的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和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作物病虫控制中的应用。同时,与国外的研究...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我国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作物害虫、病害(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和线虫的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和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作物病虫控制中的应用。同时,与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害虫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植物线虫生物防治 植物免疫 昆虫性信息素 CRISPR/Cas9基因编辑 RNAi干扰 天敌昆虫 寄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 捕食螨 昆虫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线虫) 有益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 生物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霞 徐静 +3 位作者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25-1234,共10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触角电位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蚜对[反]-β-法尼烯的行为及电生理反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钟宁 涂美华 +4 位作者 杜永均 方宇凌 陆翊 刘珣 路虹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0-44,共5页
[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是多种蚜虫的报警信息素成分。本文用触角分部切断法,检测到桃蚜Myzuspersicae触角对[反]-β-法尼烯的敏感部位在原生感觉圈。嗅觉反应表明[反]-β-法尼烯对桃蚜的驱拒效果极显著... [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是多种蚜虫的报警信息素成分。本文用触角分部切断法,检测到桃蚜Myzuspersicae触角对[反]-β-法尼烯的敏感部位在原生感觉圈。嗅觉反应表明[反]-β-法尼烯对桃蚜的驱拒效果极显著。触用电位检测结果表明成蚜对[反]-β-法尼烯的电生理反应比若蚜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法尼烯 行为反应 电生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 被引量:22
17
作者 冯波 郭前爽 +5 位作者 朱凤 王笑 刘万才 姜玉英 钟玲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目的】迁飞性昆虫的生理发育比较复杂,这影响了其对性诱剂的行为反应,造成了田间性诱效果的较大波动。本研究旨在明确性诱剂诱捕对不同迁飞时期田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种群的监测效果以及性诱剂诱捕与雌蛾卵巢发育之... 【目的】迁飞性昆虫的生理发育比较复杂,这影响了其对性诱剂的行为反应,造成了田间性诱效果的较大波动。本研究旨在明确性诱剂诱捕对不同迁飞时期田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种群的监测效果以及性诱剂诱捕与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5年9月开始,在浙江宁波和温州、广西宾阳及江西宁都4地,利用性诱剂和网捕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解剖雌性卵巢并拍摄卵巢分级特征图。利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性诱剂诱集和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6年6月下旬-7月中旬宾阳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和本地繁殖代的混合种群,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Ⅰ-Ⅱ级卵巢的比例最高;7月上旬宁都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入代,卵巢以Ⅳ级为主(>70%),雌蛾交配率达91.3%;9月下旬宁波北仑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虫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卵巢处于未成熟状态,无交配发生;10月上旬温州市瓯海区稻纵卷叶螟为宁波南迁代的过境代,卵巢以Ⅱ和Ⅲ级为主,部分雌蛾完成交配,但未见雌蛾产卵。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网捕法和性诱法对种群动态的监测结果类似。对于迁出代,由于成虫未性成熟,性诱法不能引诱到雄蛾,但能网捕到大量成虫。相关性分析表明,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性诱剂引诱的雄蛾数量与网捕成虫数量、网捕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后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结论】性诱集可以用于准确监测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由于性诱剂监测的种群数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卵巢发育级别极显著相关,在进行防治适期或发生量预测时,性诱法可能比田间赶蛾法更有利于指导防治措施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性诱剂 迁飞 卵巢发育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害虫性诱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45
18
作者 曾娟 杜永均 +1 位作者 姜玉英 刘万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5,45,共8页
通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结合从2009年开始的多地、多作物、多年田间试验示范,集中研究了与重要农业害虫性诱监测密切相关的性信息素配比和剂量、种专一性、微量组分、缓释、诱捕器结构及其应用技术,解决了性信息素种间细微差别、种内地... 通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结合从2009年开始的多地、多作物、多年田间试验示范,集中研究了与重要农业害虫性诱监测密切相关的性信息素配比和剂量、种专一性、微量组分、缓释、诱捕器结构及其应用技术,解决了性信息素种间细微差别、种内地理区系差异、信息素化合物的纯化以及稳定保护和缓慢均匀释放等影响测报精准度的关键问题,开发了适应昆虫飞行行为、利于捕获收集的系列诱捕器,配合组装了成套的田间应用技术,开发了性诱自动计数系统,简化了害虫诱获鉴定操作,促进了虫情自动化记载传递,丰富了弱光性害虫监测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害虫监测预警轻简化、标准化、自动化。分析提出为促进性诱监测技术的发展,要建立性诱监测技术的科学评价体系,并在迁飞性害虫、同种害虫的不同地理种群监测中开辟性诱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性信息素 诱杀效果 预测预报 自动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19
作者 左文 巩中军 +3 位作者 祝增荣 杜永均 陈灿 程家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1,237,共5页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诱芯 诱捕器 诱捕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波 刘天伟 +5 位作者 陆明红 钟玲 郭荣 刘万才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目的】利用性诱防控和监测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有效性在田间已经得到认可。但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致使性诱防治二化螟的应用策略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二化螟雄蛾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繁殖力的影响,认识性诱... 【目的】利用性诱防控和监测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有效性在田间已经得到认可。但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致使性诱防治二化螟的应用策略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二化螟雄蛾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繁殖力的影响,认识性诱防控害虫的机理。【方法】利用行为学方法调查了雌雄蛾以不同比例配对(1∶1,4∶1和10∶10)时雄蛾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并结合解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二化螟雄蛾的交配次数对精巢、交配囊和精包大小以及雌蛾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二化螟雌雄蛾按1∶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74.0%和36.0%,平均交配1.7次,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绝大部分具有多次交配能力的雄蛾的首次交配发生在0-1日龄。雌雄蛾按4∶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1.3%,平均交配2.1次,显著高于按1∶1配对。雌雄蛾按10∶10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5.5%和37.8%,平均交配1.9次。雄蛾第3次交配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1和2次交配,但是交配1-3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无显著差异。与不同交配次数雄蛾进行交配的雌蛾交配囊和精包体积无显著差异,雌蛾产卵量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二化螟中仅有部分雄蛾能够多次交配,多次交配雄蛾的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部分雄蛾一生都不会交配。研究结果为二化螟的性诱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多次交配 精巢 交配囊 精包 产卵量 交配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