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额济纳旗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地层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杜一滨
张焱杰
+3 位作者
徐备
杨振宁
王志伟
王智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3-1273,共21页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的特征,表明该带属于以三角洲快速供应为主的滨海带沉积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22~305Ma,主要集中在428~520Ma和336~373Ma两个时期,分别代表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边缘古亚洲洋俯冲及其结束后早石炭世伸展过程的两期岩浆活动记录。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八道桥地区二叠系由巨厚的紫红色砾岩、砂岩重复组成多个旋回,沉积及层序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干旱条件下的快速沉积,属陆相洪冲积环境产物,沉积时代为280~268Ma。碎屑锆石年龄谱也记录了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峰期(424~515Ma)和古老基底年龄(950Ma和1700~1900Ma)。阿拉善旗埋汗哈达地区埋汗哈达组从下向上分为洪冲积相、滨海泻湖相和滨海相等三种沉积相,构成从陆相到海相变化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为279~270Ma。该组的碎屑锆石分析主要记录了三个连续的峰期年龄即280Ma、287Ma和294Ma,说明早二叠世发生频繁的岩浆活动。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揭示哈尔苏海组为滨海环境,形成于晚二叠世,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广泛,除273~329Ma的年龄代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外,其余锆石集中在383Ma、468~517Ma、800~913Ma和1485Ma等四个峰期,表明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在晚二叠世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造山带和古老基底的复杂物源。八道桥及埋汗哈达地区的研究揭示晚二叠世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古地理环境为从陆相到滨海相。上述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对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有关键控制作用。通过中国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对比研究揭示,在天山-兴蒙造山带基底上广泛发育以隆起和坳陷相间为特征的盆岭构造,导致形成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并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识别这种古构造格局对于追溯我国北方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地理
地质年代学
晚石炭世-晚二叠世
额济纳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额济纳旗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地层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杜一滨
张焱杰
徐备
杨振宁
王志伟
王智慧
机构
河北地质大学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
河北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3-1273,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214、41802053)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89612、DD20190004)联合资助.
文摘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的特征,表明该带属于以三角洲快速供应为主的滨海带沉积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22~305Ma,主要集中在428~520Ma和336~373Ma两个时期,分别代表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边缘古亚洲洋俯冲及其结束后早石炭世伸展过程的两期岩浆活动记录。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八道桥地区二叠系由巨厚的紫红色砾岩、砂岩重复组成多个旋回,沉积及层序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干旱条件下的快速沉积,属陆相洪冲积环境产物,沉积时代为280~268Ma。碎屑锆石年龄谱也记录了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峰期(424~515Ma)和古老基底年龄(950Ma和1700~1900Ma)。阿拉善旗埋汗哈达地区埋汗哈达组从下向上分为洪冲积相、滨海泻湖相和滨海相等三种沉积相,构成从陆相到海相变化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为279~270Ma。该组的碎屑锆石分析主要记录了三个连续的峰期年龄即280Ma、287Ma和294Ma,说明早二叠世发生频繁的岩浆活动。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揭示哈尔苏海组为滨海环境,形成于晚二叠世,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广泛,除273~329Ma的年龄代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外,其余锆石集中在383Ma、468~517Ma、800~913Ma和1485Ma等四个峰期,表明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在晚二叠世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造山带和古老基底的复杂物源。八道桥及埋汗哈达地区的研究揭示晚二叠世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古地理环境为从陆相到滨海相。上述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对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有关键控制作用。通过中国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对比研究揭示,在天山-兴蒙造山带基底上广泛发育以隆起和坳陷相间为特征的盆岭构造,导致形成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并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识别这种古构造格局对于追溯我国北方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沉积古地理
地质年代学
晚石炭世-晚二叠世
额济纳旗地区
Keywords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Geochronology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Ejin Banner area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97.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额济纳旗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地层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背景分析
杜一滨
张焱杰
徐备
杨振宁
王志伟
王智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