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小川 邓爱居 +3 位作者 蒋涛 龚辉 李运娥 武滨 《油气井测试》 2013年第6期39-42,75,共4页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总体开发效果较好,但统计发现产油量往往与油层厚度不成比例,厚度2~3m的油层时常累产油达几万吨,而有些7~8m以上厚油层累产油不足万吨。通过剩余油监测,结合剩余油分布研究,高含水期的厚油层仍...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总体开发效果较好,但统计发现产油量往往与油层厚度不成比例,厚度2~3m的油层时常累产油达几万吨,而有些7~8m以上厚油层累产油不足万吨。通过剩余油监测,结合剩余油分布研究,高含水期的厚油层仍有较大潜力。近几年来,华北油田技术人员针对水淹厚油层剩余潜力,应用复合堵水、钻水平井等技术挖掘层内剩余油,取得较好效果,对同类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厚油层 剩余油 复合堵水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水油藏开发后期二类层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邓爱居 王进宝 +3 位作者 冯瑞林 李东津 李运娥 张桂萍 《油气井测试》 2004年第6期39-41,共3页
高29断块为一边水能量较为充足的油藏,原主力层采出程度高(38%),剩余资源量较小,但存在一定数量未动用的油水层,若挖掘这部分潜力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最主要的是监测技术的滞后,导致措施风险程度大。为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以来开展了二... 高29断块为一边水能量较为充足的油藏,原主力层采出程度高(38%),剩余资源量较小,但存在一定数量未动用的油水层,若挖掘这部分潜力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最主要的是监测技术的滞后,导致措施风险程度大。为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以来开展了二类层挖潜技术的研究,在历年油井措施挖潜实践中总结出综合判断开发潜力层的方法,即利用录井、井壁取芯、电测曲线特征、砂体和井间构造的高低关系等资料,进行有序的综合分析优选,最终确定挖潜井层。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油藏开发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 挖潜技术 油藏开发 采出程度 录井 油井 油水层 剩余资源 主力 风险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神丸临床新用与不良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运娥 王玉洁 《天津药学》 2001年第2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六神丸 药物新用 中药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古地震记录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剑萍 李亚 +5 位作者 李凤群 李运娥 韩娟 安光亮 杨鹏辉 尹俊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心观察,对饶阳凹陷东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及北部任丘潜山上覆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意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多种原地形成的拉伸—挤压作用及液化... 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心观察,对饶阳凹陷东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及北部任丘潜山上覆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意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多种原地形成的拉伸—挤压作用及液化作用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同沉积断裂层段、地震角砾岩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软沉积变形层段和液化均一层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是控盆边界断层以及控制潜山活动的控山断层活动强烈时期,频繁引发震级高于5级的地震,且越靠近凹陷东部断裂带,地震构造发育的类型越多;微断层、微裂缝等的形成能极大地改善储层渗透率,使之成为潜在的油气储层或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岩 控盆断层 沙河街组 饶阳凹陷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姜超 邓爱居 +2 位作者 李凤群 张新见 李运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为明确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有效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结合物性测试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等资料,研究该区储层的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物... 为明确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有效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结合物性测试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等资料,研究该区储层的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是研究区主要的砂岩类型,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为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此外发育少量原生孔隙和裂缝;储层埋藏深度大,整体以中低孔、中—低渗储层为主;储层成岩阶段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 中成岩A期,受烃源岩成熟过程的影响,垂向上次生孔隙主要发育深度为2 400-2 800 m.该研究对武强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武强油田 沙二段 沙三段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西南缘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姜超 邓爱居 +2 位作者 田小川 李风群 李运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7,6-7,共6页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尤其是沙一段下部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的层段.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生物碎屑灰...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尤其是沙一段下部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的层段.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和泥晶云岩,其中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的物性最好,泥晶灰岩和泥晶云岩物性较差.优质储层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储层的类型和规模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为预测有利储集相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段下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农村饮用水净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浩 马慧珍 +1 位作者 李运娥 陈小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46-50,共5页
针对江汉平原农村地表水污染情况和农村水生疾病的状况,设计了农村饮用水的净化方案与工艺,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饮水需求。工艺设计兼顾了集成式装置对结构紧凑的要求和净化功能;预处理选用臭氧预氧化和混凝沉降进行,常规处理选用可靠... 针对江汉平原农村地表水污染情况和农村水生疾病的状况,设计了农村饮用水的净化方案与工艺,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饮水需求。工艺设计兼顾了集成式装置对结构紧凑的要求和净化功能;预处理选用臭氧预氧化和混凝沉降进行,常规处理选用可靠的石英砂过滤,深度处理选用紫外线杀菌和膜分离。在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集混合、絮凝、沉降于一体的旋流强化混凝设备。该水处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组合,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为农村饮用水的净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饮用水 净化装置 工艺 强化混凝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肃宁地区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邓爱居 张少华 +4 位作者 李凤群 雷志斌 黄志佳 李其瑞 李运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24,共7页
断裂活动对裂陷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肃宁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测井资料分析新生代断裂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肃宁地区新生代的断裂活... 断裂活动对裂陷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肃宁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测井资料分析新生代断裂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肃宁地区新生代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近纪可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共3期由弱变强的断裂活动幕,其中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和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为研究区构造活动最强烈的2期断裂活动幕;新近纪以来,研究区仅在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发生断裂微弱活动。肃宁地区新生代的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古近纪最强烈的2期断裂活动幕形成2套优质烃源岩,强伸展作用控制富烃洼槽的形成,断裂演化过程控制潜山圈闭的发育与定型,并影响沉积体系的演化与砂体展布。受断裂活动的控制,研究区发育新生古储型断裂—不整合侧向供烃成藏模式和新生新储型多期充注混源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 油气成藏 新生代 饶阳凹陷 渤海湾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楚油田单砂体三维可视化精细描述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田小川 李运娥 +3 位作者 李凤群 何得海 黄志佳 杨雪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69-72,148-149,共4页
针对留楚油田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情况,以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单砂体对比追踪模式,使地质研究单元精细到单砂体;对复合砂体进行内部结构解剖,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揭示砂体间连接关系,为深入分析油水分布特征、确定... 针对留楚油田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情况,以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单砂体对比追踪模式,使地质研究单元精细到单砂体;对复合砂体进行内部结构解剖,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揭示砂体间连接关系,为深入分析油水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利用研究成果制定针对性治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楚油田 单砂体 砂体解剖 剩余油 砂体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