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刑事和解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贵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3,共5页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刑事和解的规定,其中隐含着刑事和解权及调解义务的概念。刑事和解权具有与其他权利不同的明显特征,极具特殊性。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权适用范围的规定,存在前提不统一、逻辑不一致、适用不平等、违反司法认知...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刑事和解的规定,其中隐含着刑事和解权及调解义务的概念。刑事和解权具有与其他权利不同的明显特征,极具特殊性。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权适用范围的规定,存在前提不统一、逻辑不一致、适用不平等、违反司法认知规律等严重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在刑事和解权适用模式问题上,应该坚持以"调解义务"为中心,确立公权方的调解附随义务,确保公权方以相对积极的姿态促进刑事和解权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权 适用范围 适用效力 调解义务 被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被害人权利谱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贵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被害人权利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被逐步发现、揭示、赋予,因而具有历史传承性。初民社会的被害人权利依其自然本性体现为私力复仇,及至国家出现,公权力以积极姿态介入两造纠葛之后,由国家暴力保证实施的酷刑成为私力复仇制度化... 被害人权利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被逐步发现、揭示、赋予,因而具有历史传承性。初民社会的被害人权利依其自然本性体现为私力复仇,及至国家出现,公权力以积极姿态介入两造纠葛之后,由国家暴力保证实施的酷刑成为私力复仇制度化的替代品。酷刑制度化实施存在包括滥用公权、践踏人权等种种弊端,这在思想启蒙时代引发了强烈批判,表现在刑事法领域即刑罚人道主义思潮,当以被告人权利为立论基础的刑罚人道主义盛行于司法实践中时,被害人以复仇为基底的权利便丧失殆尽,被害人从此长期处于失语、失权状态。现代司法文明不应当忽视任何一方的权利,应该在无损司法权威的前提下确保任何一方的诉求得到顺畅表达和获得应有尊重与回应,在被害人层面上,便要求应以被害人的表达权为核心重构其权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 复仇 权利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法律观下的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权利群
3
作者 李贵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刑事诉讼中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与办案机关的关系、与其他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对比、自身权利义务轴失衡等三个层面存在不平等性。为消除犯罪嫌疑人不平等地位可能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赋予相关权利以进行平等化矫正,这些权利包括底... 刑事诉讼中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与办案机关的关系、与其他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对比、自身权利义务轴失衡等三个层面存在不平等性。为消除犯罪嫌疑人不平等地位可能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赋予相关权利以进行平等化矫正,这些权利包括底限人权、受限权利、派生权利。要实现由该三项权利构成的权利群,以人本法律观为主导的观念转变和以人权为主导的权利意识的生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法律观 底限人权 受限权利 派生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证明阶层构造理念的提倡
4
作者 李贵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犯罪证明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发轫于犯罪论的阶层构造理论具有融汇性品格,可以上升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理念共识,并在实践先行的犯罪证明领域提炼并倡导阶层构造理念。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该理念的哲学基础,从客观到... 犯罪证明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发轫于犯罪论的阶层构造理论具有融汇性品格,可以上升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理念共识,并在实践先行的犯罪证明领域提炼并倡导阶层构造理念。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该理念的哲学基础,从客观到主观是该理念得以凝炼司法真知的方法论依据,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是该理念的制度展开,阶层递进的司法权能观、程序事实观、证明标准观是有效获取司法真知的直接保障。犯罪证明阶层构造理念应在实践智慧指引下保持自我更新,成为立法及制度革新的牢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争论 犯罪证明 阶层构造理念 审判中心主义 司法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