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厚度翼缘板箱梁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
1
作者 周世军 周操 +3 位作者 李贤伟 陈晨 史雨安 汪刚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为研究变厚度翼缘板薄壁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提出一种适应不同荷载形式及边界条件下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首先通过翼板剪切变形规律定义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再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力滞基本微分方程。在变分原理基础上,提出每节点... 为研究变厚度翼缘板薄壁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提出一种适应不同荷载形式及边界条件下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首先通过翼板剪切变形规律定义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再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力滞基本微分方程。在变分原理基础上,提出每节点包含两个剪力滞自由度的梁段单元并对其进行Hermite位移插值,导出考虑剪力滞与梁弯曲刚度耦合影响的单元刚度矩阵。结合具体算例分析箱梁的纵横向剪力滞效应,结果表明:有限梁段法解与实体有限元解和能量变分法解吻合良好且具有较高的精度,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与通过面积相等将变厚度翼缘板简化成等厚度翼缘板的方法相比,考虑翼缘板厚度变化的方法能够提高计算精度,最大可提高19.3%(悬臂板根部位置)。最后应用有限梁段法对某大跨连续刚构箱梁桥在选定荷载工况下的剪力滞效应进行分析,为复杂桥梁结构中变厚度翼缘板箱梁剪力滞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梁 剪力滞效应 变厚度翼缘板 能量变分法 有限梁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贤伟 张健 +2 位作者 陈文德 范冰 董慧霞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73-78,共6页
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直径0~1 mm细根在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40 cm以下)生物量分... 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直径0~1 mm细根在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40 cm以下)生物量分别为0.240 6, 0.325 0和0.241 0 t/hm2;而直径 1~2 mm细根在整个年生长过程中,其上、中和下层生物量分别为0.150 0, 0.125 0和0.027 0 t/hm2,说明直径 0~1 mm细根对根系生物量积累的贡献高于 1~2 mm.黑麦草草根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0~20 cm层生物量高达0.986 0 t/hm2,20 cm以下层生物量仅有0.117 0 t/hm2,呈现典型的'T'型分布规律.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细根总生物量和黑麦草草根在一个年生长周期均呈单峰型特征.树根和草根0~20 cm层生长在时间动态规律上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但0~20 cm层草根生物量占上层总生物量的68.68%,高于细根生物量;20 cm以下层则细根生物量占下层总生物量的87.68%,高于草根生物量.因此,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与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空间生物量积累的种间利用关系表现互利优势,适宜性强,在四川盆地西缘退耕还林工程中是较为适宜的推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黑麦草 细根 草根 生物量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董慧霞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范冰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29,共6页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地林木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自然草林地的2倍;但就总细根量来说,自然单根系大于黑麦草根系,是黑麦草的4.4倍;林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mm细根能提高大粒级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草根 生物量 水稳性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巨桉林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袁渭阳 李贤伟 +3 位作者 张健 荣丽 杨渺 潘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共8页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2mm)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巨桉林每月初期土壤呼吸速...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2mm)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巨桉林每月初期土壤呼吸速率在0.35~1.71μmol.m-2s-1间波动,季节趋势为,夏季(1.35)>秋季(1.16)>春季(0.62)>冬季(0.41μmol.m-2s-1)(P<0.01)。1~6年生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出"高—低—高"的趋势(P<0.01),6年生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高;2)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用月初动态拟合的1~6年生林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大小为:4年生(2.29)>1年生(2.03)>6年生(1.95)>3年生(1.88)>2年生(1.83)>5年生(1.73)(P<0.01);3)土壤温度和0~50cm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二元线性回归关系(r=0.9640),它们对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贡献率基本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 土壤呼吸速率 温度 细根生物量 年龄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木低效林改造不同模式土壤抗蚀性对比 被引量:16
5
作者 范川 周义贵 +4 位作者 李贤伟 张健 廖洪流 李凤汀 冯茂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6种模式(栎竹模式、撑绿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模式、柏栎模式、柏竹模式和柏木纯林)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细根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都有显著...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6种模式(栎竹模式、撑绿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模式、柏栎模式、柏竹模式和柏木纯林)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细根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都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其中土壤物理性质以柏竹桤最好,撑绿杂交竹最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柏竹桤>柏竹>柏栎>柏木>栎竹>撑绿杂交竹;细根含量则为撑绿杂交竹>柏竹桤>柏竹>柏木>柏栎>栎竹;水稳性团聚体柏竹桤>柏栎>柏竹>柏木>撑绿杂交竹>栎竹。2)对14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的相对大小与水稳性团聚体一致,各指标中水稳性团聚体对抗蚀性贡献率最大(58.93%)。3)综合比较,柏竹桤模式在柏木人工林改造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适宜在该地区推广。适宜的改造模式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而不当的模式则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柏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营建柏木混交林,对全砍重造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 低效林 改造模式 土壤抗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皮桦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分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优势类群 被引量:16
6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3 位作者 朱天辉 张健 袁渭阳 王巧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4,共8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向土壤添加单一光皮桦直径为0~1mm细根(处理1)、1~2mm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0~2mm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4)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12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向土壤添加单一光皮桦直径为0~1mm细根(处理1)、1~2mm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0~2mm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4)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120d后,与未加植物根系的对照相比各处理都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细根、草根混合处理的微生物总数大于添加单一细根和草根的处理(P〈0.05)。真菌在分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放线菌,最后是细菌。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出参与细根、草根分解初期的主要优势类群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木霉菌属(Trichoderm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在培养后期(120d后)起主要作用的优势类群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8种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在分解过程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分解120d后,各处理优势类群的数量显著大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细根、草根的不同处理对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分解阶段发育着不同的土壤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草根 分解 土壤微生物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 被引量:21
7
作者 万雪琴 胡庭兴 +2 位作者 张健 李贤伟 宫渊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4,共4页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Therefore an Alnus cremastogyne forest community developed via converting hillside fields to forest, was investigated by contrast with a weed community on abandoned hillside fiel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of it, vegetations restored so rapid that the average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tree height of A.cremastogyne tree crown density, ground vegetation coverage respectively reached 5.2 cm, 6.1 m, 0.7 and 100 percent for 3 years and after converting hillside fields to forest. 2) With vegetation restoring, community gradually developed mosaic spatial pattern and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simultaneously distribution of plant population changed from regular to clumped,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ommunity increased. 3) Community biodiversity remarkably in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species richness of both commnuities changed from 20 to 39,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was 4.205 and 5.021 respectively, while Pielou equitability index dropped little. 4) Plant species frequently and dramatically altered, which mainly showed that therophytes declined rapidly from 16 to 10, while perennial one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rom 2 to 26, and 8 of them are phanerophytes. 5) The pathwa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pproximately was from annual herbs to shrubs + perennial herbs to trees + shrubs and herbs + perennial herbs, finally to natural mixed forests, such driving force was mainly from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霍小鹏 李贤伟 +4 位作者 张健 范川 代杰 张兴华 张良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95,共4页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0-30 cm)滞留贮水量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林龄影响显著。天然冷杉林土壤滞留贮水量变化范围为593.7~694.2 t/hm^2,大小排序为:185 a〉80 a〉40 a生。人工云杉...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0-30 cm)滞留贮水量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林龄影响显著。天然冷杉林土壤滞留贮水量变化范围为593.7~694.2 t/hm^2,大小排序为:185 a〉80 a〉40 a生。人工云杉林175.8~545.1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40 a〉30 a〉25 a〉20 a。(2)天然林初渗率为10.6~30.1 mm/min,最大为80 a生冷杉林;稳渗率为3.3~6.4 mm/min,185 a生冷杉林为最大。人工林土壤初渗率为2.7~8.3 mm/min,稳渗率1.9~5.4 mm/min,两指标中均以40 a生云杉林为最大。(3)构建了土壤渗透过程回归方程,拟合度R^2为0.869~0.959,表明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试验标准地土壤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渗透性能 贮水量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渺 李贤伟 +1 位作者 张健 薛波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126-138,共13页
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改变了1/3~1/2的陆地面积.森林砍伐、造林、木本入侵等植被变化通常伴随草本、木本植物类型的改变,是植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森林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流失,也有研究发现,林地转化为草场后也可具有极... 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改变了1/3~1/2的陆地面积.森林砍伐、造林、木本入侵等植被变化通常伴随草本、木本植物类型的改变,是植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森林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流失,也有研究发现,林地转化为草场后也可具有极大的碳增汇潜力.由于农田、草场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地,比较研究草本与木本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吸存潜力及影响因素对全球变暖和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变化过程中SOC的变化方向和数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变化前后植被类型,还主要与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及管理活动强度有关.另外,原始土壤条件、土地利用变化前SOC含量、土壤质地、植被生产力等也都对SOC动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特定立地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植被类型或植被类型组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土壤碳吸存提供了依据.目前许多关于植被变化的研究并没有把植被类型转换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从其他因子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对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库特征、碳汇潜力、动态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土壤活性碳库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植被变化 影响因子 碳吸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10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野生岩生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2
11
作者 何云 李贤伟 +1 位作者 李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552-7553,共2页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方法]以野生岩生植物金发草和丛毛羊胡子草作为研究材料,并以目前最常用的护坡植物狗牙根作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2种野生岩生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蛋白质进...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方法]以野生岩生植物金发草和丛毛羊胡子草作为研究材料,并以目前最常用的护坡植物狗牙根作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2种野生岩生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丛毛羊胡子草、金发草和狗牙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各处理温度下丛毛羊胡子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金发草和狗牙根,并且3种草可溶性蛋白含量12月高于8月;3种草12月蛋白质SDS-PAGE分析表明,丛毛羊胡子草蛋白质条带数最多且条带着色深,金发草次之,狗牙根蛋白质条带数最少且条带着色浅。[结论]3种草种中,丛毛羊胡子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发草 丛毛羊胡子草 抗寒性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不同温度下添加细根(草根)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发堂 荣丽 +3 位作者 李贤伟 赖元长 周义贵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120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30℃>20℃>10℃,对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10℃>20℃>30℃(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草根)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及N动态 被引量:4
13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1 位作者 张健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6,共6页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分解1年后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在1年研究期内,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N与细根分解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含量无关,其中光皮桦细根分解速率还与C含量有关。分解90天后,各模式细根(草根)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关系分别为,H,LS呈显著负相关(P≤0.05),HN呈较弱负相关(P=0.087),NC不相关(P=0.279)。分解1年后N初始含量最高的HN具有最高的N释放率,N初始含量最低的LS具最低的N释放速率,4种模式N释放速率大小顺序为HN(70.12%)>H(56.49%)>NC(46.67%)>LS(21.76%),N初始含量高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N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汉源县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2 位作者 郑子成 雷文文 李贤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2,共4页
为了弄清汉源县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3-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汉源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a平均生态足迹为0.867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311 2hm2/人;平均... 为了弄清汉源县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3-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汉源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a平均生态足迹为0.867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311 2hm2/人;平均生态赤字0.513hm2/人,年均增长率为8.69%,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占生态足迹的73.44%,说明当地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81.09%,供给类型比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动态分析 汉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根系呼吸影响因素及根系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德会 李贤伟 +3 位作者 王巧 荣丽 杨渺 刘朔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1-238,共8页
林木根系呼吸受多种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对温度(包括大气、土壤温度)的响应呈正相关,温度通过影响根系活性从而促进或抑制根系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土壤湿度对林木根系呼吸的影响效应与温度相似。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根系呼吸的进行。不... 林木根系呼吸受多种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对温度(包括大气、土壤温度)的响应呈正相关,温度通过影响根系活性从而促进或抑制根系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土壤湿度对林木根系呼吸的影响效应与温度相似。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根系呼吸的进行。不同的森林类型的根系组织中氮元素和还原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这从生理的角度解释了不同物种间根系呼吸的差异,包括施肥和采伐等在内的人为因素,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根系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大小。森林生态系统内根系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积极。在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趋势下,植物光合能力增强,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地下,根系呼吸也出现相应的增强。就林木根系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做综合论述,以期为更深入探讨根系呼吸机理、调控因素及其对营林措施的响应等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林木根系呼吸 影响因素 综述 生态变化 全球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雅县退耕竹林碳储量时空格局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骄萍 李贤伟 +3 位作者 赖元长 冯帅 王鹏 黄从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共7页
建立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多元线性回归遥感模型,基于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以前(1994年)、退耕还林后第4年(2004年)和退耕还林后第7年(2007年)的竹林碳储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竹林碳储量的时空... 建立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多元线性回归遥感模型,基于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以前(1994年)、退耕还林后第4年(2004年)和退耕还林后第7年(2007年)的竹林碳储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竹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1994—2007年)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期(1994—2004年)增速大于后期(2004—2007年);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分布规律相似,都呈现出向低海拔、平缓坡和各坡向发展的趋势,其中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变化最明显,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9.53%,竹林面积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8.18%,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区域竹林碳储量与面积增加的驱动力;竹林碳密度呈现先降后升总体略微降低的特点,1994年碳密度最高为33.76tC·hm-2,2004年下降为33.25tC·hm-2,2007年又恢复到33.67tC·hm-2;利用克里金插值(Kriging)对模型进行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碳储量 时空格局 退耕还林 3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杉细根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内循环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勇 李贤伟 +2 位作者 荣丽 刘语欣 罗艺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将柳杉细根剥离土壤,加速细根衰老,测定并分析柳杉细根衰老期间不同根序细根的N,P,K及Ca浓度变化以及N,P,K浓度与Ca浓度比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柳杉细根死亡过程中,N及K存在明显的内循环,Ca内循环不明显,P没有内循环;2)养分内循... 将柳杉细根剥离土壤,加速细根衰老,测定并分析柳杉细根衰老期间不同根序细根的N,P,K及Ca浓度变化以及N,P,K浓度与Ca浓度比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柳杉细根死亡过程中,N及K存在明显的内循环,Ca内循环不明显,P没有内循环;2)养分内循环首先出现在1级细根,其次是2和3级细根,表明细根衰老和死亡顺序与生长顺序相反;3)养分回输表现为阶段性,1级细根首先回输到2级细根,2级细根再回输到3级细根;4)柳杉细根中N,P,K浓度变化趋势和它们与Ca浓度比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 细根衰老 养分内循环 养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进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文德 李贤伟 彭培好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0,共5页
依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构建植物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时间效应数学模型,对成都马尾松林地土壤母岩、土壤、活植物体和枯落物的5种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As、Hg、Pb、Al与Cd)含量进行分析,并对马尾松林土壤修复进程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马... 依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构建植物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时间效应数学模型,对成都马尾松林地土壤母岩、土壤、活植物体和枯落物的5种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As、Hg、Pb、Al与Cd)含量进行分析,并对马尾松林土壤修复进程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吸收土壤5种污染元素的能力较强,尤其是对Pb、Al的吸附,在一定时间内,可使受污土壤达到完全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土壤 重金属 生物修复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还林林草模式土壤与林草间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海明 陈治谏 +1 位作者 李贤伟 王海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土壤速效氮与杉木叶氮含量呈负相关。杉木与黑麦草的氮素动态变化趋于一致;在模式Ⅱ中,速效氮受植物吸收作用影响大。毛白杨和黑麦草全氮含量与土壤上下层速效氮含量与变化呈负相关;模式Ⅲ速效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呈上升趋势。模式Ⅰ中水解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无积累和大波动,吸收和矿化持平。水解氮与杉木叶片氮呈负相关;模式Ⅱ土壤水解氮的变化呈波峰曲线。模式Ⅲ中,全年无明显高峰,水解氮变化不规则,二者无相关性。杂交竹与牛鞭草之间氮素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生态系统 氮素 退耕还林 林草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海明 陈治谏 +2 位作者 廖晓勇 李贤伟 陈义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2-694,共3页
研究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能有效改善坡耕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植物篱的根系吸收促进养分的保持以及植物篱的物理阻挡作用对土壤径流的截持与减少泥沙的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养... 研究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能有效改善坡耕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植物篱的根系吸收促进养分的保持以及植物篱的物理阻挡作用对土壤径流的截持与减少泥沙的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植物篱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