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降雨截留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衍青 张铜会 +3 位作者 赵学勇 刘新平 童勋章 云建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7-272,共6页
本研究于2009年6-9月,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主要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灌丛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观测,确定了截留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在降雨分配中的比例,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该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量的影响... 本研究于2009年6-9月,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主要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灌丛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观测,确定了截留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在降雨分配中的比例,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该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量的影响。试验期间,完整观测了穿透雨和茎流量的降雨总共为103.1mm,其中的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截留量分别为73.1,4.1和25.9mm,分别占降雨的百分比为70.9%,4.0%和25.1%。回归分析表明该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都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穿透百分比和截留百分比则与降雨量的指数函数拟合较好;穿透百分比与1h最大降雨强度呈指数相关关系,而截留百分比和1h最大降雨强度与幂函数拟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截留 穿透雨 茎流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恢复过程中冷蒿种群的扩散对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英杰 李衍青 +5 位作者 赵爱芬 黄玉清 周爱萍 罗艾滢 徐广平 姚月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1,共9页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表现型冷蒿在枝高、枝条分化、花序数、地下根系等个体形态上均表现出差异性;直立型冷蒿地上部分的高度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总量均优于匍匐型冷蒿,匍匐型冷蒿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靠近基部的0~10 cm处;通过对匍匐型冷蒿的克隆能力调查发现,被沙埋后大多数冷蒿产生分株数在10株以下,分株扩散距离主要在10~20 cm以内;冷蒿枝条被沙埋后其生根数量及长度与当季的降雨量有极大关系,而枝条被沙埋后产生分株对冷蒿种群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立型冷蒿主要以种子方式进行繁殖,且种群扩散方向与当地风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冷蒿 个体形态 沙埋 扩散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果化岩溶石漠化研究基地建设规划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为群 蒋忠诚 李衍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802-1807,共6页
围绕我国西南岩溶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目标需求,在系统分析广西果化基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科学代表性以及科研条件的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设计。基地总体布局为科学试验与观测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 围绕我国西南岩溶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目标需求,在系统分析广西果化基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科学代表性以及科研条件的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设计。基地总体布局为科学试验与观测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与监测区、科研综合服务区3大功能区,每个大功能区内再细划若干功能小区,并对每个功能小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以期建立一个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岩溶地质碳汇研究为主题的综合性科研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科研基地 岩溶生态 西南岩溶区 规划设计 广西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南洞岩溶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朱秀群 蓝芙宁 +5 位作者 赵一 李衍青 刘鹏 侯士田 卫敏洁 岳祥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共7页
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是西南地区典型的超大型地下河流域,选择其中的南洞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区。针对岩溶地区的用水短缺问题,以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于2015年5月和12月分别在研究区的16个观测点进行采集水样与野外现场... 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是西南地区典型的超大型地下河流域,选择其中的南洞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区。针对岩溶地区的用水短缺问题,以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于2015年5月和12月分别在研究区的16个观测点进行采集水样与野外现场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水体pH值在6.19~7.66之间,平均值为7.25,呈中性偏弱碱性;TDS均值为329.24 mg/L,属于低矿化度水。因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层的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地表水以HCO_(3)-Ca、HCO_(3)·SO_(4)-Ca·Mg型为主。控制研究区水中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主要为岩石风化溶滤作用。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初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而地表水由于经历较强的蒸发作用,氢氧同位素偏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洞岩溶水系统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蒸发作用 岩石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朱秀群 侯士田 +5 位作者 蓝芙宁 董军 魏国孝 刘鹏 周琳琳 李衍青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52,共9页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以节水灌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利用包裹式茎流计对甘肃省会宁县玉米的蒸腾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玉米地不同埋深下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率及周围气象因子,研究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以节水灌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利用包裹式茎流计对甘肃省会宁县玉米的蒸腾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玉米地不同埋深下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率及周围气象因子,研究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均呈“几”字型的变化曲线.(2)不同埋深下土壤水势及含水率的日变化幅度不大,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土壤水势及含水量在晴天的变化情况比阴雨天的对称性更好;7月至8月,气温升高,玉米蒸腾耗水增加,土壤水势及含水率逐渐下降,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变化幅度最大;20~3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相关性稍好于10~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关系,这主要跟玉米的根系分布有关;各埋深下土壤水势与玉米蒸腾累积量的相关性都呈极显著正相关;30 cm埋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比5 cm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大.(3)对比发现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势的相关性比与土壤含水率的好.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蒸腾耗水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蒸腾特性 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水势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神经损伤吻合后远端外膜内置管应用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分析
6
作者 田培文 朱明祥 +1 位作者 段颖 李衍青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7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四肢神经损伤 吻合后远端外膜内置管 神经生长因子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