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玉芬 刘忠珍 +2 位作者 李衍亮 魏岚 杨少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选取了6种土壤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钙饱和处理蒙脱石、钙饱和处理高岭石、无定型氧化铁和无定型氧化铝),以及从土壤中提取纯化的3种胡敏酸为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平衡法,研究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 选取了6种土壤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钙饱和处理蒙脱石、钙饱和处理高岭石、无定型氧化铁和无定型氧化铝),以及从土壤中提取纯化的3种胡敏酸为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平衡法,研究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均能采用Fr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82,p<0.01)。胡敏酸对阿特拉津具有最大的吸附性能,其固-液分配系数(Kd值)随平衡浓度(Ce值)的变化基本恒定,吸附等温线呈线性(Frundlich方程常数N≈1),吸附以分配溶解作用为主,吸附可逆性较高。黏土矿物(特别是蒙脱石)对阿特拉津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Kd值随Ce值增加而增加,吸附等温线呈S型(N>1),吸附主要是通过表面亲水作用。无定型氧化铁铝的Kd值随Ce值增加而降低,当Ce达到一定水平后,Kd趋于恒定,吸附等温线呈L形(N<1),吸附主要是通过无定型氧化物表面的羟基与阿特拉津分子间的化学键合作用,吸附可逆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胡敏酸 阿特拉津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HPLC分离氨氯地平对映体及其含量测定 被引量:5
2
作者 卢定强 党安旺 +4 位作者 王俊 凌岫泉 李衍亮 贾静 涂清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91-1294,共4页
建立直接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的HPLC方法,并用于其含量测定。以CHiRALPAK AD—H为固定相,在正相条件下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因素对氨氯地平对映体分离度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氨氯地平对映体的含量。实验表明,... 建立直接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的HPLC方法,并用于其含量测定。以CHiRALPAK AD—H为固定相,在正相条件下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因素对氨氯地平对映体分离度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氨氯地平对映体的含量。实验表明,以正己烷-乙醇-二乙胺(95:5:0.1,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60nm,柱温30℃,氨氯地平对映体的质量浓度均在0.01~0.06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R=0.9983,rS=0.9987)。高、中、低3个浓度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99%、101%、101%,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0.76%、0.68%、0.98%。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快速、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左旋氨氯地平工业化制备中动态拆分过程的跟踪分析及产品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氨氯地平 对映体 手性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黄玉芬 刘忠珍 +4 位作者 魏岚 李衍亮 黄连喜 黄庆 许桂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0-409,共10页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有机无机复合体 粒径 吸附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秸秆和荔枝树枝生物炭的电化学传感器对水中镉离子的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金毫 黄建智 李衍亮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173-182,共10页
以玉米秸秆和荔枝树枝为原料,500℃下制备生物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对两种生物炭进行表征。通过滴涂法将两种生物炭材料分别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成功构建了Y-BC/GCE和L-... 以玉米秸秆和荔枝树枝为原料,500℃下制备生物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对两种生物炭进行表征。通过滴涂法将两种生物炭材料分别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成功构建了Y-BC/GCE和L-BC/GCE电化学传感器,并在醋酸盐缓冲液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镉金属离子(Cd^(2+))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两种生物炭修饰电极对Cd^(2+)的检测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最优条件下(Y-BC/GCE:沉积电位-1.6 V、沉积时间100 s、pH=4;L-BC/GCE:沉积电位-1.3 V、沉积时间100 s、pH=5),两种生物炭传感器在浓度范围为0.2~20μmol/L内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Cd^(2+)检出限分别低至0.06和0.05μmol/L。同时这两种生物炭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以及抗干扰性,对实际样品中的Cd^(2+)具有良好的回收率(Y-BC/GCE:96.97%~102.57%;L-BC/GCE:97.01%~9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电化学传感器 微分脉冲伏安法(DPV) 镉离子 重金属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衍亮 黄玉芬 +4 位作者 魏岚 黄连喜 黄庆 许桂芝 刘忠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33-2239,共7页
为了解生物炭的农业环境效应,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5、10、20、30 t·hm-2)对韶关仁化县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粤甜9号)生长状况、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 为了解生物炭的农业环境效应,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5、10、20、30 t·hm-2)对韶关仁化县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粤甜9号)生长状况、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其提升幅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生物炭施加量达到30 t·hm-2时,土壤速效钾含量是CK处理的3.1倍,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用量生物炭均能降低土壤Pb和Cd的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1.3%和23.9%。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Pb、Cd在玉米粒、玉米芯、玉米叶和玉米秆中的累积。当施用量为20 t·hm-2时,玉米粒中Pb的含量降低幅度达49.4%,Cd的降低幅度达45.4%;生物炭对玉米的增产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CK的1.75、6.16、8.84倍和8.90倍。综上所述,生物炭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实现了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对玉米产量具有促进作用,可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土壤改良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石灰混合改良剂对稻田土壤pH、有效镉和糙米镉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庆 刘忠珍 +5 位作者 黄玉芬 黄连喜 魏岚 李衍亮 杨少海 许桂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9期63-68,共6页
生物炭+石灰混合改良剂(BL)由生物炭和石灰以10:1的重量比配制而成。为了研究该混合改良剂的施用效果,在广东省粤北某矿区附近的Cd污染稻田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NPK)对照比较,生物炭+石灰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酸性稻田土壤pH... 生物炭+石灰混合改良剂(BL)由生物炭和石灰以10:1的重量比配制而成。为了研究该混合改良剂的施用效果,在广东省粤北某矿区附近的Cd污染稻田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NPK)对照比较,生物炭+石灰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酸性稻田土壤pH值0.53个单位,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24.14%,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53.12%,以上三者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Cd含量之间、土壤pH值与糙米Cd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有效Cd含量与糙米Cd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生物炭+石灰处理糙米Cd含量降低至《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限定Cd 0.2 mg/kg标准值以下,说明生物炭+石灰混合改良剂对治理酸性稻田土壤重金属Cd污染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 混合改良剂 土壤PH 土壤有效镉 糙米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型氧化铁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玉芬 刘忠珍 +4 位作者 魏岚 李衍亮 黄连喜 黄庆 许桂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选取人工合成的无定型氧化铁(AHOsFe)纯矿物,以及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砖红壤)的原土(S1和S2)和AHOsFe包被土壤(AHOsFe-S1和AHOsFe-S2)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AHOsFe对土壤中阿特拉津(AT)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 选取人工合成的无定型氧化铁(AHOsFe)纯矿物,以及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砖红壤)的原土(S1和S2)和AHOsFe包被土壤(AHOsFe-S1和AHOsFe-S2)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AHOsFe对土壤中阿特拉津(AT)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AT的吸附均能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96,p<0.01),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非线性,AHOsFe包被黑土和砖红壤后,两种土壤对AT的吸附能力(Kd值)分别增加56.3%和43.8%。各吸附剂对AT均存在解吸迟滞效应,两种土壤及被AHOsFe包被后,其对AT的解吸迟滞系数(HI)在AT低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AT高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略有增加,AHOsFe对AT的HI则随AT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同吸附剂在AT不同初始浓度时的解吸迟滞机制不同。与土壤相比,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解吸迟滞效应,但AHOsFe包被土壤后,却降低了土壤对AT的解吸迟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型氧化铁 土壤 阿特拉津 表面包被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杆生物炭在广东省蔬菜连作土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连喜 魏岚 +5 位作者 李衍亮 黄玉芬 Nyo Nyo Mar 许桂芝 黄庆 刘忠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71-77,共7页
通过连续16个月多茬蔬菜轮作的田间定位试验,考察一次性施加0、2.5、5、10 t/hm2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广东典型菜田土壤理化性质改良、蔬菜增产效果及其作用的持续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秸杆生物炭输入可有效缓解土壤的酸性,明显提升土壤有机... 通过连续16个月多茬蔬菜轮作的田间定位试验,考察一次性施加0、2.5、5、10 t/hm2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广东典型菜田土壤理化性质改良、蔬菜增产效果及其作用的持续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秸杆生物炭输入可有效缓解土壤的酸性,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对该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生物炭改良土壤后对蔬菜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可提高土壤pH 0.1~0.8,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1.0%~27.9%,使蔬菜增产1.2%~124.3%。其中5 t/hm2生物炭施用效果较其他处理好,与对照相比,5 t/hm2施用量可提高土壤pH值0.2~0.8,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0.10%~0.30%(增幅6.4%~19.3%),蔬菜增产幅度达到15.6%~124.3%。连续种植多茬蔬菜后,5 t/hm2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及蔬菜产量增幅分别为8.1%、8.2%及33.2%,因此,在试验开展期内,小麦秸杆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酸性改良、有机碳含量提升及蔬菜增产具有持续的增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杆 生物炭 土壤酸度 土壤有机碳 蔬菜产量 持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