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Graphab-PLUS模型的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李豪 吴明豪 +3 位作者 詹芳芷 李虹烨 张翔 刘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5,共11页
【目的】探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生态网络评估框架,为生态网络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前瞻布局。【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PLUS模型对3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5年... 【目的】探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生态网络评估框架,为生态网络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前瞻布局。【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PLUS模型对3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借助Graphab计算不同情景下生态网络的景观连通性指标,构建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厘清问题并探讨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方向。【结果】(1)在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得到控制,呈现出分散式发展的趋势,整体绿色空间发展状态向好;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向周边用地强烈扩张。(2)2005—2020年间,中心城区的连通概率指数(PC)下降了29.1%,城市生态网络有所退化。总体规划发展情景的生态网络状态改善显著,PC涨幅为62.6%;而城市扩张情景加重了生态退化的趋势,PC降幅为38.6%。(3)在个体水平上,连通概率变化指数等级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完整,较高等级要素数量增加;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愈发支离破碎,要素等级退化显著。(4)动态评估框架上,中心城区倾向低基底特征,各区网络特征差异显著。【结论】研究通过耦合Graphab-PLUS模型,探索了城市生态网络的评估方法,构建了“基底–韧性–潜力”的三维度动态评估框架,为明确区域生态发展导向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整体上补足区域生态短板,加强东南片区生态建设;在分区优化方面,优先提升海淀区生态网络的整体功能,着重保护石景山区的生态资源,并注重东西城区网络要素的系统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景观图论 情景模拟 景观连通性 北京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生态网络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豪 吴明豪 +2 位作者 李虹烨 詹芳芷 刘志成 《风景园林》 2023年第S02期33-38,共6页
【目的】生态网络作为整合景观斑块和廊道的有机结构,提升景观连通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完善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生态网络,可推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方法】以朝阳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2010、2015、... 【目的】生态网络作为整合景观斑块和廊道的有机结构,提升景观连通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完善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生态网络,可推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方法】以朝阳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图论(graph theory)原理工具Graphab进行景观连通性分析,探讨生态网络的演变特征和图论在网络格局优化方面的应用。【结果】发现:2005—2020年,朝阳区绿色空间规模持续提升,斑块总数增加,但平均斑块面积缩减27.3%,网络趋于破碎化;生态网络整体水平上的景观连通性提高,连通概率指数(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 PC)提升35.4%;最大连通单元面积(size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SLC)提高,平均连通单元面积(mean size of the components, MSC)下降,核心景观连通单元优势度增强,而平均景观连通单元退化,网络趋于两极化;个体水平上的景观连通性等级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结论】基于图论实现朝阳区生态网络的诊断和优化,识别出4个重要潜在生态斑块的位置,使PC提升11.9%。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发展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体现图论在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景观连通性 图论 绿色空间 朝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污水处理在线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3
作者 李虹烨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8期279-280,共2页
针对我国矿井污水处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在线监控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并以大同矿区为例进行了在线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该在线监控系统在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进步和创新,有效地实现了节能减排。
关键词 矿井污水处理 线监控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