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虹波 赵萌 +1 位作者 顾汉洋 卢冬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17-2023,共7页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超临界水多功能实验装置上,针对两种不同节径比(P/D)的棒束通道开展了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获得了传热实验数据,观测到了通道内棒束间明显的周向温度不均匀现象和定位格架导致的传热强化现...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超临界水多功能实验装置上,针对两种不同节径比(P/D)的棒束通道开展了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获得了传热实验数据,观测到了通道内棒束间明显的周向温度不均匀现象和定位格架导致的传热强化现象。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实验研究,得出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结论:随热流密度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减小,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随质量流速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增大,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减小;随压力的逐渐升高,传热系数少许降低;随P/D的减小,棒束通道内的传热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流动传热 棒束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2-787,共6页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减小;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或系统压力的升高,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增大,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态沸腾 矩形通道 干涸后 热工水力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B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53,共8页
提出膜态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DNB后膜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DNB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实验数据和已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 提出膜态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DNB后膜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DNB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实验数据和已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计算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且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本文模型具有较广的适用性。针对各系统参数对DNB后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对所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的规律与已有实验研究结果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态沸腾 DNB后 沸腾传热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3)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由试验数据与现有经验关系式的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中高压、中低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高质量流速工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在古塔杰拉奇关系式的基础上,引入矩形通道尺寸和进口焓等影响传热的因素,得出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关系式。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干涸 流动沸腾传热 热工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通信系统中综合监控研究与系统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虹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1年第22期44-45,共2页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担负着对电力系统通信网干线电路及本部通信设备运行状况监测、检测、维护、控制和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担负着对电力系统通信网干线电路及本部通信设备运行状况监测、检测、维护、控制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现有电力通信网络中相应的子系统功能和性能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一套通信综合监控系统,实施对通信网的综合监控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通信网 综合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
6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5-860,865,共7页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同时分析了热工参数对干涸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较吻合,且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后传热 矩形通道 计算模型 平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通道加热对矩形双通道管间脉动的影响
7
作者 李虹波 黄彦平 +1 位作者 卢冬华 王艳林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2-756,776,共6页
矩形平行通道管间脉动问题是影响板状换热装置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热工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矩形双通道管间脉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两支管间流量将重新分配,热通道内质量流速逐渐减小,冷通道内质量流速逐渐增大,总的进口质量流速... 矩形平行通道管间脉动问题是影响板状换热装置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热工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矩形双通道管间脉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两支管间流量将重新分配,热通道内质量流速逐渐减小,冷通道内质量流速逐渐增大,总的进口质量流速基本保持不变;②发生管间脉动时,2分管内的质量流速作反相脉动,脉动频率相同;③单通道加热时的界限热流密度,在低质量流速下比双通道加热时的高,在较高质量流速下比双通道加时的低,单通道加热时的界限含汽率远低于双通道加热时的界限含汽率,脉动振幅比双通道加热时的大,脉动周期比双通道加热时的周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矩形双通道 管间脉动 流动不稳定性 单通道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交通管理系统空间信息模型研究
8
作者 李虹波 曹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1年第22期15-16,共2页
本文针对交通管理基础数据特点,通过对ArcGIS中模型组织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交通管理系统中对象的定位模型。在梳理城市交通管理基础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空间数据库特性的分析,以有机集成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对空间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设... 本文针对交通管理基础数据特点,通过对ArcGIS中模型组织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交通管理系统中对象的定位模型。在梳理城市交通管理基础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空间数据库特性的分析,以有机集成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对空间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通过编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理系统 空间数据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GIS设备故障综合诊断系统的设计
9
作者 李虹波 商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32期56-56,共1页
电力GIS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本身的特性使得其故障的诊断与分析相对困难,导致GIS设备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通过GIS设备状态监测的研究,结合有关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理论形成软硬件一体的GIS设备故障综... 电力GIS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本身的特性使得其故障的诊断与分析相对困难,导致GIS设备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通过GIS设备状态监测的研究,结合有关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理论形成软硬件一体的GIS设备故障综合诊断系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GIS设备 故障诊断 局部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飞 杨珏 +3 位作者 顾汉洋 赵萌 李虹波 卢冬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3-939,共7页
在宽广的实验范围内对直径10mm垂直管内超临界水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及压力变化对内壁面温度及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实验参数为:压力23、25、26MPa,质量流速450~1 200kg/(m2.s),热流密度200... 在宽广的实验范围内对直径10mm垂直管内超临界水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及压力变化对内壁面温度及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实验参数为:压力23、25、26MPa,质量流速450~1 200kg/(m2.s),热流密度200~1 200kW/m2。实验结果表明:随主流温度的升高,壁面温度逐渐上升,在拟临界点附近由于物性剧变存在传热强化现象;热流密度的增加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削弱传热强化现象,并导致传热恶化;压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热恶化、强化的起始热流密度和起始主流温度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冷反应堆 热工水力 拟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格架四棒束超临界水流动传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斯琪 顾汉洋 +1 位作者 李虹波 杨珏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2,共6页
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是超临界水堆堆芯热工水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其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针对四棒束内超临界水的流动传热现象开展数值模拟,特别分析了定位格架对棒束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SG湍流模型计算所得到... 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是超临界水堆堆芯热工水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其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针对四棒束内超临界水的流动传热现象开展数值模拟,特别分析了定位格架对棒束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SG湍流模型计算所得到的棒束壁面温度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定位格架的存在影响下游流体的速度分布,显著提高格架下游的传热特性,交混系数有大幅上升,使得加热棒周向壁面温度分布更加平均,最高温度出现位置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棒束 数值模拟 定位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矩形通道密度波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冬华 李虹波 +2 位作者 黄彦平 刘叶 王艳林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0-166,共7页
针对窄间隙矩形通道的密度波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了断面尺寸为25mm×2mm,加热长度为1000 mm的双扁形矩形通道组成试验段。试验结果发现增加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压力,均能增加稳定流动的范围。脉动周期随质量流速的... 针对窄间隙矩形通道的密度波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了断面尺寸为25mm×2mm,加热长度为1000 mm的双扁形矩形通道组成试验段。试验结果发现增加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压力,均能增加稳定流动的范围。脉动周期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变短,随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力对脉动周期的影响较小。以无量纲过冷度N_(sub)和相变数N_(pch)比较不同长度试验段的结果,发现平行矩形通道的结果和平行直圆管的结果基本重合,长度和流道断面形状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不稳定性 密度波 矩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通道内定位格架对超临界水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多挺 李虹波 +2 位作者 杨珏 赵萌 顾汉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2-835,共4页
定位格架对棒束内流动传热具有极重要的影响,目前定位格架对超临界水传热的影响仍无相应的试验数据。本文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完成的超临界水在环形通道内的对流传热试验,评价了传统定位格架对下游传热系数衰减关联式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 定位格架对棒束内流动传热具有极重要的影响,目前定位格架对超临界水传热的影响仍无相应的试验数据。本文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完成的超临界水在环形通道内的对流传热试验,评价了传统定位格架对下游传热系数衰减关联式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定位格架的面积阻塞比对格架下游传热系数衰减规律有很大影响;在超临界压力与次临界压力条件下,定位格架下游传热系数衰减规律也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格架 超临界水 流动传热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四棒束传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多挺 李虹波 +1 位作者 杨珏 顾汉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296,共5页
超临界水冷堆(SCWR)开发的关键是棒束内超临界水(SCW)的热工水力特性。本文针对超临界水四棒束流动传热实验进行CFD数值模拟,SSG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方向对棒束截面内流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与下降... 超临界水冷堆(SCWR)开发的关键是棒束内超临界水(SCW)的热工水力特性。本文针对超临界水四棒束流动传热实验进行CFD数值模拟,SSG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方向对棒束截面内流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与下降流相比,尽管上升流时棒束间流动搅混较弱,但上升流时棒束截面流量及壁面周向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加热棒壁面温度更低。可见,棒束横截面上的流量分布是影响加热棒壁面流动传热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棒束 传热 流动方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
15
作者 于海洋 李虹波 商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36期49-49,47,共2页
由于数字图像本身的复杂特性及各种噪声源的影响,使得图像边缘检测成为图像处理的一个难题。对比传统检测方法提出基于小波的边缘检测算法,运用小波的多尺度特性,实现对图像边缘的检测。
关键词 边缘检测 小波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管内超临界水上升、下降流动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萌 李虹波 +3 位作者 张戈 顾汉洋 王磊 程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250-254,共5页
在SWAMUP实验回路中,针对超临界水流动换热开展上升、下降流实验研究,观测到了正常传热、传热恶化、传热强化等现象。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浮升效应导致的第一类传热恶化只会发生在上升流中,加速效应导致的第二类传热恶化与流动方向无关... 在SWAMUP实验回路中,针对超临界水流动换热开展上升、下降流实验研究,观测到了正常传热、传热恶化、传热强化等现象。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浮升效应导致的第一类传热恶化只会发生在上升流中,加速效应导致的第二类传热恶化与流动方向无关;表征浮升效应和加速效应无量纲参数Bu和πA能较好地从机理上预测第一类、第二类传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MUP 传热恶化 浮升效应 加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组件下管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17
作者 李权 任全耀 +5 位作者 郑美银 段鑫 杜思佳 邱玺 焦拥军 李虹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38-245,共8页
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在提高效率、减小重量、降低体积等方面突出的优势,在核燃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制备与传统工艺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针对核燃料产品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系统性有所不足。本文以燃料组件下... 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在提高效率、减小重量、降低体积等方面突出的优势,在核燃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制备与传统工艺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针对核燃料产品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系统性有所不足。本文以燃料组件下管座为对象,系统开展了从粉末制备到产品性能检测的增材制造全流程工艺研究:粉末制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雾化法,增材工艺选用激光选区熔化(SLM)工艺,通过软件开展支撑方案等详细工艺分析,通过固溶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得到最终下管座产品。对产品性能的测试表明,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良好,流道内壁面的粗糙度略大于流道外壁面;打印材料力学性能较好,x/y方向的强度要高于z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下管座 激光选区融化 支撑 固溶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WR堆芯和主要系统方案研究及初步分析
18
作者 李虹波 杨珏 +3 位作者 程旭 单建强 曹良志 刘晓晶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85-2091,共7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超临界水堆(SCWR)技术方案,包括双排棒正方形闭式燃料组件、压力容器式低泄漏堆芯、非能动安全系统、反应堆控制系统、滑压启动方案和蒸汽循环系统等。开展了堆芯物理热工耦合计算分析、子通道热工水力分析、典型事故...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超临界水堆(SCWR)技术方案,包括双排棒正方形闭式燃料组件、压力容器式低泄漏堆芯、非能动安全系统、反应堆控制系统、滑压启动方案和蒸汽循环系统等。开展了堆芯物理热工耦合计算分析、子通道热工水力分析、典型事故分析、控制系统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启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SCWR方案满足设计准则要求,是一种合理可行的SCWR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堆 堆芯 非能动安全系统 反应堆控制系统 滑压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流程2×2棒束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振枭 李虹波 +2 位作者 杨伟国 刘达 顾汉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66-1172,共7页
为支持欧盟2×2燃料组件入堆考核实验,开展了2×2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设计了两流程实验段,两流程之间通过矩形金属框隔离。2×2加热棒束通过定位格架安装在金属框中,超临界水通过第1流程向下流动然后进入第2流程... 为支持欧盟2×2燃料组件入堆考核实验,开展了2×2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设计了两流程实验段,两流程之间通过矩形金属框隔离。2×2加热棒束通过定位格架安装在金属框中,超临界水通过第1流程向下流动然后进入第2流程冷却加热棒,第1流程通过金属框吸收第2流程流体的热量而温度升高。在2×2棒束横截面上存在明显的周向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系统分析了实验参数包括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实验压力对棒束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参数对棒束传热的影响规律与对单管和环管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流程2×2棒束 超临界水 周向不均匀性 对流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通信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虹波 《城市建筑》 2013年第18期259-259,共1页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通信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相当熟悉的。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中,网络通信技术也随之更加完善。本文将着重介绍网络通信技术是如何运用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便利。
关键词 网络通信 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