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塔板出口堰性能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育敏 王良华 +1 位作者 姚克俭 刘炳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56-959,共4页
针对固定阀塔板和筛孔塔板,在出口堰上开倒梯形和条形两种型式的分流孔,对从堰上分流孔分流出去的液量作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分流液量随气、液流量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出口堰上开孔,可以减轻出口堰溢流负荷,倒梯形和条形分流孔分... 针对固定阀塔板和筛孔塔板,在出口堰上开倒梯形和条形两种型式的分流孔,对从堰上分流孔分流出去的液量作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分流液量随气、液流量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出口堰上开孔,可以减轻出口堰溢流负荷,倒梯形和条形分流孔分别使越堰液体的抛距减小1.7%和5.0%以上,堰上分流孔的分流率分别在5%和14%以上,降液管的液通量分别增大5%和14%以上。条形分流孔的分流能力大于倒梯形分流孔,固定阀塔板的分流能力大于筛孔塔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堰 堰上分流孔 抛距 筛孔塔板 固定阀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童政富 李肖华 +3 位作者 李育敏 谢爱勇 王营 计建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79,共5页
采用空气-水物系和乙醇-水物系在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简称喷射式旋转床)(转子直径为260mm,高45mm)中进行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实验,考察了F因子、喷淋密度和转子转速对喷射式旋转床压降和传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射式旋转床压降随... 采用空气-水物系和乙醇-水物系在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简称喷射式旋转床)(转子直径为260mm,高45mm)中进行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实验,考察了F因子、喷淋密度和转子转速对喷射式旋转床压降和传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射式旋转床压降随F因子、喷淋密度和转子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由实验数据回归得到压降关联式,干床压降的平均误差为8.7%,湿床压降的平均误差为10.5%;等板高度随转子转速和F因子的增加而减小,装有液体分布器时的等板高度比无液体分布器时的等板高度降低20%~50%。喷射式旋转床具有压降低和传质效率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真空和热敏性物料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 压降 精馏 传质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边浮阀塔板流体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任敏山 姚克俭 +1 位作者 王良华 李育敏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6-359,共4页
在直径600mm的有机玻璃塔内,以空气-水为实验物系,对齿边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测定了塔板压降、漏液、雾沫夹带等性能参数,并与F1型浮阀塔板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齿边浮阀塔板的关闭平衡点的阀孔动能因子比F1型浮阀塔板小2... 在直径600mm的有机玻璃塔内,以空气-水为实验物系,对齿边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测定了塔板压降、漏液、雾沫夹带等性能参数,并与F1型浮阀塔板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齿边浮阀塔板的关闭平衡点的阀孔动能因子比F1型浮阀塔板小22%,而开启平衡点的阀孔动能因子比F1型浮阀塔板大16%;当阀孔动能因子大于关闭平衡点而小于开启平衡点时,齿边浮阀塔板的塔板压降和F1型浮阀塔板基本相同;当阀孔动能因子大于开启平衡点时,齿边浮阀塔板的塔板压降比F1型浮阀塔板小20%~30%;齿边浮阀塔板的漏液量与F1型浮阀塔板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阀塔板 齿边浮阀塔板 压降 雾沫夹带 漏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志平 赵龙 +8 位作者 李淑珍 王坚 郭俊晓 张小杉 都义日 任杰 张玉龙 李育敏 朱宪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J型塔板上液体流动分布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姬登祥 俞晓梅 +1 位作者 李育敏 姚克俭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以空气-水为物系,采用热水示踪技术和计算机温度测量系统测试了设置有导流板的D J型塔板上的液体等停留时间分布,研究了导流板对液体流动的作用。讨论了喷淋密度、气相动能因子和导流板方位等因素对液体等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 以空气-水为物系,采用热水示踪技术和计算机温度测量系统测试了设置有导流板的D J型塔板上的液体等停留时间分布,研究了导流板对液体流动的作用。讨论了喷淋密度、气相动能因子和导流板方位等因素对液体等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淋密度增加,液体停留时间由5.0s降为4.5s;气相动能因子增大,液体停留时间由5.5s降为4.5s;喷淋密度和气相动能因子同时增加,液体停留时间由6.0s降为4.5s,液体等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趋于与出口堰平行。导流板对液体流动有导向作用,可改善液体的流动状态,导流板的较佳方位是d-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示踪技术 气液传质 DJ型塔板 等停留时间分布 导流板 液体流动 精馏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志平 王坚 +9 位作者 李淑珍 郭俊晓 朱宪明 赵龙 张玉龙 李育敏 任杰 高荣 王敏 梁桂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2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共有507例先心病患者施行介入治疗。将其中需经急诊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并分析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共有507例先心病患者施行介入治疗。将其中需经急诊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并分析其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507例先心病患者中发生封堵伞脱落5例、急性心包填塞3例、输送鞘管至左房顶破裂1例。介入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7%(9/507)。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0.18%(5/276),包括封堵伞脱落4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卵圆孔未闭(PFO)组的并发症为1.76%(3/17),包括急性心包填塞2例、输送鞘管至左房顶破裂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为33.33%(1/3),为1例封堵伞脱落。紧急开胸手术占1.38%(7/507),在介入手术室心包置管引流占0.39%(2/507)。其余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18例、室阃隔缺损(VSD)组7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11例、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2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组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应警惕封堵伞脱落、急性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一经确诊,需积极心包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 并发症 封堵伞脱落 心包填塞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志平 李淑珍 +6 位作者 王坚 赵龙 张玉龙 郭俊晓 高荣 任杰 李育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中心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6月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41例;年龄16~83岁,平均(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B... 目的 探讨单中心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6月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41例;年龄16~83岁,平均(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6例.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12.64±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和近、远期疗效及严重并发症.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00±1.03)h,术中失血量(150.00±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00±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置入支架232枚,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 d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个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撕至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淑珍 张迎军 +6 位作者 刘志平 王坚 李育敏 田泽祥 雷鹏 赵明 赵丽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23例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随访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23例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随访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1例烟囱支架闭塞,1例术后死亡,1例逆剥形成A型夹层,5例术后Ⅰ型内漏;无脊髓缺血导致截瘫,无远端支架贴附不良,无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无支架移位,无脑梗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受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烟囱技术扩大了腔内治疗的适应证,提高手术成功率,将复杂的手术简单化,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弓部分支血管受累 烟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内流场的CFD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艾宁 樊建华 李育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95-1199,共5页
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是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最广的太阳能利用方式.通过对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内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器内的对流换热过程,分析了真空管截面的流体流动速度分布,考察了真空管不同位置处的流体循环速度... 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是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最广的太阳能利用方式.通过对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内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器内的对流换热过程,分析了真空管截面的流体流动速度分布,考察了真空管不同位置处的流体循环速度及箱体内水温对循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体温度的升高,器内出现随机的湍动涡流;涡流的存在将造成管内冷热流体的混和,对换热过程不利;在真空管内安置引流挡板将抑制流体的湍动,确保有序的热对流流动,提高对流换热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剖析热水器内对流换热的机理,对技术革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玻璃真空管型太阳热水器 流场 计算流体力学(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传质模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营 李肖华 +3 位作者 李育敏 童政富 姚文 计建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2-396,共5页
采用乙醇-水物系,在常压全回流条件下,对网孔板式(转子Ⅰ)和百叶窗式(转子Ⅱ)两种转子结构的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和折流式旋转床(RZB)进行精馏实验,并建立了旋转床理论塔板数和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Gae)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3种结构... 采用乙醇-水物系,在常压全回流条件下,对网孔板式(转子Ⅰ)和百叶窗式(转子Ⅱ)两种转子结构的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和折流式旋转床(RZB)进行精馏实验,并建立了旋转床理论塔板数和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Gae)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3种结构旋转床转子的每米理论塔板数均随转子转速增加而增大,且转子Ⅱ和RZB转子随气相表观动能因子(F因子)增大出现峰值;转子Ⅰ的每米理论塔板数最大为40.7块,转子Ⅱ的每米理论塔板数最大为40.0块;在转子转速为1 040r/min、F因子为1.1m.s-1(kg.m-3)0.5时,转子Ⅰ的比压降是RZB转子的10.0%,转子Ⅱ的比压降是RZB转子的13.6%;转子Ⅰ和转子Ⅱ的KGae随F因子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式旋转床 超重力 精馏 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左主干病变体外循环并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志平 王坚 +7 位作者 李淑珍 张玉龙 赵龙 郭俊晓 任杰 李育敏 高荣 赵文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并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靶血管均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全组... 目的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并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靶血管均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全组无死亡,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缩短中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对不适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心脏手术46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志平 王坚 +11 位作者 张玉龙 李育敏 李淑珍 赵龙 郭俊晓 李伟 任杰 高荣 田泽祥 郭伟 宋振祥 赵文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总结经右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我科46例全胸腔镜经右胸壁3孔心脏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26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室间隔缺损1例,二尖瓣病变置换8例,三尖瓣环成形8例,左心房黏液瘤2例.体... 目的总结经右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我科46例全胸腔镜经右胸壁3孔心脏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26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室间隔缺损1例,二尖瓣病变置换8例,三尖瓣环成形8例,左心房黏液瘤2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采用浅、中低温,46例行股动、静脉插管.12例患者ECC中予以负压辅助静脉引流.16例手术采用含血停搏液灌注法心肌保护,心脏不停跳30例.结果46例患者无死亡且全部痊愈出院.ECC时间38~110 min,平均(53.4±28.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8~94 min,平均(44.2±13.8)min.术后5~12 d痊愈出院.出院患者随访时间1~36个月,结果满意.结论完全胸腔镜ECC下心脏手术是微创、安全、可行的,围术期间需加强监护及防治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志平 王坚 +8 位作者 张玉龙 李育敏 李淑珍 赵龙 郭俊晓 李伟 任杰 高荣 赵文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0月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资料。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cm-10... 目的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0月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资料。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cm-10cm,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IMA),完成LIMA-左前降支(LAD)吻合,升主动脉(Ao)-大隐静脉(SVG)序贯-对角支(D)或中间支(ICA)-钝缘支(OM)-后降支(PDA)或左室后支(PLV)共2~4支旁路移植血管吻合。结果全组LIMA-LAD桥32例,Ao-SVG-LAD 1例。Ao-SVG-D 2例,Ao-SVG-OM 2例、Ao-SVG-OM-PDA 2例,Ao-SVG-ICA-PDA 3例,Ao-SVG-D-OM-PDA 4例,Ao-SVG-D-OM-PLV 3例。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呼吸机时间7h~18 h(9.14±3.82)h;ICU时间6h~20 h(12±8)h。术后住院5d~11d(8±3)d。出院时复查冠状动脉CT,33例均提示左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序贯桥通畅性良好。随访3个月~3年,平均8个月,无死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30例复查冠状动脉,LIMA桥、SVG序贯桥通畅性良好。结论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左侧肋间小切口 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32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李淑珍 单鸿伟 +4 位作者 刘志平 朱宪明 王坚 李育敏 李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614-616,共3页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共3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合并主动脉...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共3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合并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结果除1例(3%)患者术后3个月死亡,1例(3%)患者支架远端出现假性动脉瘤二次行支架植入术外,其余患者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效果好。结论对于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单发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早期采取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效果佳;伴发主动脉内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应控制血压、心率,治疗2周,复查CTA血肿吸收后,再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 腔内修复术 血管腔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爆膜材料的塑性对爆破压力精度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宏 李育敏 沈绍传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04年第1期39-40,共2页
在防爆膜厚度等条件一致时 ,材料的强度固然决定了爆破压力的大小 ,但其塑性却决定着爆破压力的精度。运用材料力学的原理 ,通过应力应变关系的公式推导 ,得到防爆膜材料的塑性与爆破压力精度的关系。
关键词 化工设备 防爆 塑性 爆破压力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圈式旋转床的气相干床压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鹏真 李育敏 +2 位作者 计建炳 姜建平 朱星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5-790,共6页
研究了同心圈式旋转床转子气相干床压降(ΔPR),建立ΔPR双参数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同心圈式旋转床ΔPR随表观气速(uG)和超重力因子(β)的增大而增大。在uG=0~6.63 m/s,β=0~562.83范围内,同心圈式旋转床转子气... 研究了同心圈式旋转床转子气相干床压降(ΔPR),建立ΔPR双参数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同心圈式旋转床ΔPR随表观气速(uG)和超重力因子(β)的增大而增大。在uG=0~6.63 m/s,β=0~562.83范围内,同心圈式旋转床转子气相干床每米压降为0.83~18.73 k Pa/m。气体相对周向速度(v(θS))随气体流量增大而增大,但转速增大v(θS)却基本不变;ΔPR双参数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1.97%,正负偏差在10%以内,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能够很好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圈式旋转床 气相干床压降 气体相对周向速度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A_2筛查β地中海贫血的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育敏 李瑞 +6 位作者 熊丹 阚丽娟 张水兰 汤花梅 许晓清 李芳勇 张秀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目的评价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血红蛋白A2(Hb A2)在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筛查中的价值,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Hb A2最佳截断值。方法收集本实验室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进行地贫筛查和基因诊断的外周血样本2 107例。以基因诊断结果... 目的评价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血红蛋白A2(Hb A2)在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筛查中的价值,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Hb A2最佳截断值。方法收集本实验室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进行地贫筛查和基因诊断的外周血样本2 107例。以基因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尤登(Youden)指数等评价指标,绘制ROC曲线确定Hb A2筛查β地贫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地贫基因检测阴性1 863例,β地贫携带者244例;Hb A2结果分别为(2.83±0.19)%和(5.38±0.63)%。Hb A2筛查β地贫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93,95%的可信区间0.980~1.000。以尤登指数最大值为最佳临界值,Hb A2最佳截断值为3.35%,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99.5%,阴性似然比0.016,阳性似然比183.246,尤登(Youden)指数0.978。结论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Hb A2对筛查β地贫的价值较高,Hb A2的最佳截断值为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A2 ROC曲线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测定HBV DNA的抗干扰能力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育敏 阚丽娟 +4 位作者 张水兰 汤花梅 许晓清 熊丹 张秀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评价总胆红素、三酰甘油、血红蛋白和总免疫球蛋白G(IgG)对荧光定量PCR测定HBV DNA的干扰。方法参照EP7-A2方案对HBV DNA测定进行干扰评价试验。采用配对差异试验验证厂家的干扰声明,对不符合声明的干扰物通过剂量效应试验分析干扰... 目的评价总胆红素、三酰甘油、血红蛋白和总免疫球蛋白G(IgG)对荧光定量PCR测定HBV DNA的干扰。方法参照EP7-A2方案对HBV DNA测定进行干扰评价试验。采用配对差异试验验证厂家的干扰声明,对不符合声明的干扰物通过剂量效应试验分析干扰物浓度与干扰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配对差异试验结果显示476.0μmol/L总胆红素、34.0 mmol/L三酰甘油、2 g/dL血红蛋白对HBV DNA测定无干扰;40 g/L总IgG对HBV DNA测定有负干扰。剂量效应试验结果显示总IgG对HBV DNA测定可产生非线性负干扰。结论总胆红素、三酰甘油和血红蛋白对HBV DNA测定的干扰评价均符合厂家干扰声明;总IgG不符合声明。临床实验室应注意总IgG对HBV DNA测定的干扰,避免分析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总胆红素 三酰甘油 血红蛋白 免疫球蛋白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特征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育敏 张水兰 +4 位作者 阚丽娟 张兵 汤花梅 李俭 张秀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873-875,共3页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人群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特征及血液学表型。方法收集我院20 734例毛细管电泳筛查样本,对其中检出有异常血红蛋白的样本采用Gap-PCR法、PCR-RDB法和DNA测序法进行地贫基因和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分型鉴定,并分析红细胞参...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人群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特征及血液学表型。方法收集我院20 734例毛细管电泳筛查样本,对其中检出有异常血红蛋白的样本采用Gap-PCR法、PCR-RDB法和DNA测序法进行地贫基因和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分型鉴定,并分析红细胞参数。结果共检出17种异常血红蛋白,均为杂合子,检出率为0.405%(84/20 734);其中,检出2例Hb J-Bangkok复合--SEA杂合子,1例J-Wenchang-Wuming复合-α4.2杂合子,2例Hb Q-Thailand复合-α4.2杂合子,1例Hb Queens复合IVS-II-81杂合子,1例Hb Ube-2复合CD118杂合子,1例Hb E复合αWS杂合子,1例Hb E复合α3.7纯合子。除Hb E和Hb Q-Thailand外,其余异常血红蛋白类型的单纯杂合子血液学表型均正常;单纯Hb E杂合子、Hb E合并αWS杂合子和Hb Q-Thailand合并-α4.2杂合子对血液学表型影响较轻; Hb E复合-α3.7纯合子和Hb J-Bangkok复合--SEA杂合子表现为轻型地贫特征; Hb J-Wenchang-Wuming复合-α4.2杂合子、Hb Queens复合IVS-Ⅱ-81杂合子以及Hb Ube-2复合CD118杂合子的血液学表型正常。结论除Hb E和Hb Q-Thailand外,其他类型单纯杂合子血液学表型正常,合并地贫时可表现为贫血特征,贫血程度取决于合并的地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血红蛋白 地中海贫血 分子特征 血液学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罕见β地贫基因CD37(TGG→TAG)突变复合ɑ地贫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育敏 李俭 +4 位作者 熊丹 阚丽娟 张水兰 汤花梅 张秀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1个罕见β地贫基因CD37(TGG→TAG)突变复合ɑ地贫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及血液学表型特征。方法采集该家系两代成员外周全血样本,并进行血液学表型以及红细胞参数和血红蛋白(Hb)分析。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方法、PCR... 目的探讨1个罕见β地贫基因CD37(TGG→TAG)突变复合ɑ地贫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及血液学表型特征。方法采集该家系两代成员外周全血样本,并进行血液学表型以及红细胞参数和血红蛋白(Hb)分析。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方法、PCR结合反向点杂交(PCR-RDB)法以及DNA测序方法对家系成员外周全血样本进行常见的地贫基因类型检测和β-珠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父亲、大姐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分别为55.4 f L、67.8 f L和63.0 f 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分别为17.5 pg、21.0 pg和19.5 pg,血红蛋白A2(Hb A2)分别为5.9%、6.2%、4.9%;其母亲和二姐的MCV和MCH降低,但Hb分析结果均正常。基因分析结果示:先证者携带罕见β地中海贫血CD37(TGG→TAG)突变,其父亲和大姐携带CD37(TGG→TAG)突变复合-ɑ3.7杂合缺失,二姐携带-ɑ3.7杂合缺失,母亲未见异常。结论罕见β地贫基因CD37(TGG→TAG)突变复合-ɑ3.7杂合缺失的血液学表型与单纯CD37(TGG→TAG)突变杂合子类似,表现为轻型β地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 CD37(TGG→TAG) 点突变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