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不同来源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养蚕试验效果分析
1
作者 李继娅 刘敏 +2 位作者 范永慧 赵庆玲 孙勤倚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了解不同来源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饲养家蚕的效果,选用苏州大学和重庆正佳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正佳)研究生产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对皓月×菁松、云抗1号、云抗2号、云蚕11号等4个家蚕品种的反交进行全龄饲... 为了解不同来源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饲养家蚕的效果,选用苏州大学和重庆正佳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正佳)研究生产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对皓月×菁松、云抗1号、云抗2号、云蚕11号等4个家蚕品种的反交进行全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份不同来源的人工饲料饲育相同品种的家蚕,或同一来源的人工饲料饲育不同品种的家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优势表现为龄期经过短,5龄蚕体质量、产茧量和全茧量的增幅较高,而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优势则表现在24 h疏毛率、3眠蚕体质量和茧层率的提高方面。24 h疏毛率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蚕11号和云抗1号为最高,均达到100%;3眠蚕体质量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蚕11号和皓月×菁松的成绩较高,分别为0.295 g/头和0.292 g/头;5龄蚕体质量以饲喂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抗2号为最高,第5、第6和第7天的蚕体质量分别为2.467 g/头、2.674 g/头、2.852 g/头;饲喂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抗2号的100头蚕产茧量(108.98 g)和云抗1号的全茧量(1.23 g)为最高;茧层率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为高,4个家蚕品种的茧层率均在19.20%以上。综上,宜根据生产上推广的家蚕品种情况,选用适应性较好的饲料,或根据研制生产的人工饲料特点育成与之相适应的家蚕品种进行推广应用,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养蚕效果,从而推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粉体饲料 人工饲料 全龄养蚕 试验分析 24h疏毛率 蚕体质量 发育经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用家蚕品种云夏3号的选育
2
作者 刘敏 吴克军 +6 位作者 李继娅 范永慧 李涛 杨海 罗顺高 廖鹏飞 董占鹏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了选育出适应云南省立体气候,满足农村粗放饲养需求的强健性家蚕品种,利用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采用杂交和回交等方法,设置高温多湿环境(温度30~32℃、相对湿度85%~90%)、粗放饲养技术等处理,结合茧丝品质检验、繁育性能等性状的选择,... 为了选育出适应云南省立体气候,满足农村粗放饲养需求的强健性家蚕品种,利用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采用杂交和回交等方法,设置高温多湿环境(温度30~32℃、相对湿度85%~90%)、粗放饲养技术等处理,结合茧丝品质检验、繁育性能等性状的选择,育成了一对强健性好、对高温多湿环境耐受性强、产量高的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云夏3号。云夏3号鉴定结果显示:4龄蚕虫蛹统一生命率95.67%;万蚕产茧量18.04 kg,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增产0.39%;鲜毛茧出丝率17.58%,比对照品种高0.65个百分点;茧层率22.44%,茧丝长1155 m,解舒率77.29%,洁净93.02分,与对照品种相当;盒(张)种(25000粒/盒)产茧量32.11 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4%。云夏3号于2024年3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适宜云南省夏秋季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秋季推广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云夏3号 杂交育种 高温多湿 粗放饲养 强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现状及1~2龄粉体饲料育技术简介
3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13 位作者 陈云明 陈松 杨丽莎 杨伟克 崔琛 刘敏 廖鹏飞 江亚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李继娅 李涛 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践,从设施与用具的准备、养蚕前的消毒与共育计划的制定、小蚕饵料的制备、收蚁方法、饲育要求及技术处理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云南省蚕桑生产特点及养蚕具体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饲育技术,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探索偏低温饲育、采用饵料切碎饲育、总结适度规模化收蚁方法、规范盒种装卵量、建立小蚕人工饲料育规模化实用化的质量评价标准等生产体会,以期为云南省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粉体饲料 饲养标准 消毒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饲料效率调查试验初报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继娅 范永慧 +4 位作者 李红 寸福香 陈海佺 李国灿 刘敏 《中国蚕业》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苏红×明草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近几年合作选育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病家蚕新品种,云夏3×云夏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选育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为了深入了... 苏红×明草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近几年合作选育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病家蚕新品种,云夏3×云夏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选育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为了深入了解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的经济效益指标,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蚕品种,调查了2对品种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苏红×明草4~5龄龄期经过最短,为11 d 3 h,云夏3×云夏4次之,为11 d 9 h,都比菁松×皓月短。4~5龄桑叶食下量云夏3×云夏4最少,为每头蚕22.684 g,苏红×明草次之,为每头蚕23.089 g,都比菁松×皓月少。基于全茧量的饲料效率和基于茧层量的饲料效率苏红×明草都比其它2对家蚕品种高,分别为9.182%和2.006%,云夏3×云夏4的基于全茧量的饲料效率和基于茧层量的饲料效率分别为8.688%和1.891%,也都比菁松×皓月高。因此,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的饲料效率比菁松×皓月高,经济效益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红×明草 云夏3×云夏4 菁松×皓月 饲料效率 叶丝转化率 全茧量 茧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敏 李继娅 +4 位作者 范永慧 廖鹏飞 杨海 李国灿 董占鹏 《中国蚕业》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家蚕育种素材中,24 h疏毛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18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5份;人工饲料育2眠蚕体质量多数低于桑叶育,但是其中有5份高于桑叶育,明8C高出桑叶育43.08%;3龄蚕存活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6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13份,在60.10%~80.00%之间的有6份;24 h疏毛率在80.00%以上且与3龄蚕存活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1份,对该11份家蚕育种素材的24 h疏毛率和3龄蚕存活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34,呈显著相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24 h疏毛率高和3龄蚕存活率高的家蚕育种素材,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抗BmNPV 育种素材 人工饲料 疏毛率 3龄蚕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素斑品种菁松的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6
作者 廖鹏飞 李琼艳 +7 位作者 罗顺高 刘敏 朱红涛 李继娅 白红英 陈海佺 范永慧 董占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 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淘汰,将云蚕7A的普斑限性基因和Cb的茶斑基因转入现行素斑品种菁松中,定向转育得到菁A茶限和菁B茶限。结果表明:转育过程中,幼虫斑纹分化成颜色与形状易于分辨的茶斑与非茶斑2种类型,转育得到的菁A茶限和菁B茶限幼虫在3龄初期就会呈现茶斑颜色深浅明显不同的分化,能准确分辨雌雄,其虫蛹率分别为96.91%和96.40%,全茧量分别为1.62 g和1.56 g,茧层率分别为23.78%和23.26%,经济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的差异较小,表现出健康好养、茧质优良等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创建特殊性状的育种材料、差异化利用雌雄蚕,以及降低雄蚕种繁育成本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普斑限性 素斑 茶斑限性 定向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因子及提高摄食性的途径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10 位作者 陈云明 陈松 崔琛 刘敏 江亚 唐辉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李继娅 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3年第4期62-68,共7页
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家蚕摄食性的研究成果,围绕家蚕摄食性机制及其分子机理,系统综述了影响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因子,包括胚胎期人工蚕卵处理、滞育性、交配方式、性别、饥饿程度、发育阶段及人工饲料的理化性质、饲育环境和饲育技... 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家蚕摄食性的研究成果,围绕家蚕摄食性机制及其分子机理,系统综述了影响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因子,包括胚胎期人工蚕卵处理、滞育性、交配方式、性别、饥饿程度、发育阶段及人工饲料的理化性质、饲育环境和饲育技术等。提出了通过调整优化选育手段,推进人工饲料配方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重视并落实开展家蚕人工饲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个环节的各项技术,加速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领域的攻关,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同步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人工饲料配方、配套饲养技术及饲育环境等的研究,并系统推进,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摄食性 机制 分子机理 途径 基因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4~5龄期喂饲高湿桑叶对饲育成绩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永慧 李继娅 刘敏 《中国蚕业》 2022年第3期11-15,共5页
为了解高湿桑叶(清洗叶、消毒叶、喷洒药物叶及雨水叶等,以下简称水桑叶)对家蚕饲育成绩的影响,调查了苏·红×明·草、华康2号、苏豪×钟晔、菁松×皓月4对家蚕品种4龄48 h后连续喂饲水桑叶的饲养成绩,发现喂饲水... 为了解高湿桑叶(清洗叶、消毒叶、喷洒药物叶及雨水叶等,以下简称水桑叶)对家蚕饲育成绩的影响,调查了苏·红×明·草、华康2号、苏豪×钟晔、菁松×皓月4对家蚕品种4龄48 h后连续喂饲水桑叶的饲养成绩,发现喂饲水桑叶对4对家蚕品种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因季节、性状、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喂饲水桑叶普遍降低了家蚕的饲育成绩,尤其是万蚕收茧量和万蚕茧层量显著低于正常桑叶饲育对照区(以下简称对照组),茧层率春季差异显著(除苏豪×钟晔外其他3对家蚕品种P值均小于0.05)、秋季差异不显著(4对家蚕品种的P值均大于0.05);对家蚕的生长速度无明显不良影响,且春季时还会加快家蚕的生长发育;春季,对华康2号影响不大(所有调查指标P值均大于0.05),苏·红×明·草除虫蛹率存在显著差异外(P值为0.025),其他饲养成绩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2对家蚕品种的产量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水桑叶对苏豪×钟晔和菁松×皓月的影响大于其他2对家蚕品种;4对家蚕品种的结茧率均在77.88%以上,均未大量暴发蚕病。因此,在无法避免高湿叶饲育时,要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做好通风排湿工作,避免蚕病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高湿桑叶 降低 饲养成绩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量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李琼艳 范永慧 +2 位作者 李继娅 廖鹏飞 刘敏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162,共7页
为探究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情况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Art1-2)、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rt1-3)、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Art1-4)... 为探究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情况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Art1-2)、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rt1-3)、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Art1-4)4种饲育方式饲养菁松×皓月,调查不同饲育方式下的造卵量、产卵量、百粒卵重及卵黄蛋白基因Vg、30Kc19、ESP、Vg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ul1-5的24 h产卵量、造卵量及百粒卵重均最高,造卵数量和百粒卵重都随人工饲料饲喂龄期延长呈现下降趋势;Mul1-5和Art1-2的造卵量显著高于Art1-3和Art1-4,Mul1-5的百粒卵重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合。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4种饲育方式下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g从5龄第7天开始到整个蛹期结束持续表达,整体表现为Art1-3的表达量最高,Art1-2的次之,Art1-4的最低;30Kc19在5龄第7天及上蔟第1天表达量较高,并分别以Art1-2和Art1-3方式下最高,蛹期基本不表达;ESP和VgR在整个蛹期都有表达,但以第5~8天的表达量较高,且第5~7天以Art1-4的最高,第8天以Art1-3的最高。综合来看,人工饲料育替代桑叶育的龄期越长,家蚕产卵数量和百粒卵重下降越明显,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影响越大,这可能与人工饲料的配方、家蚕对人工饲料的吸收利用程度及人工饲料育后家蚕的体质有关,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饲育方式 产卵量 造卵量 卵黄蛋白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的思考
10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10 位作者 陈云明 陈松 江亚 崔琛 刘敏 唐辉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继娅 李琼艳 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3年第3期38-43,共6页
围绕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与发展态势总结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叙述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从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对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的特色与优势、人工饲料共育... 围绕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与发展态势总结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叙述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从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对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的特色与优势、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在云南省适度规模化示范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是云南省商品化小蚕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云南省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提出了加强政府的规划与扶持、因地制宜打造典型示范、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制定相应标准规范等建议措施,以期推动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新技术新模式在云南省的推广应用,推进云南省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商品化小蚕 典型示范 科技创新 科技服务 标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康系列一代杂交种对小蚕颗粒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试验
11
作者 王永生 朱水芬 +7 位作者 杨海 陈云明 陈松 刘敏 江亚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继娅 《中国蚕业》 2022年第4期15-19,25,共6页
为探明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一代杂交种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为今后云南省进一步研究培育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对BmNPV等抗性强的复合性状优良的家蚕品种提供参考,进行了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华康2号、华康3号、华康4号3对家... 为探明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一代杂交种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为今后云南省进一步研究培育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对BmNPV等抗性强的复合性状优良的家蚕品种提供参考,进行了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华康2号、华康3号、华康4号3对家蚕品种的适应性、蚕茧质量及强健性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3对试验家蚕品种以华康3号对颗粒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最强,收蚁24 h疏毛率正交在80%以上,反交高达95%,反交均高于正交。(2)华康3号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各龄的蚕体质量均高于华康2号、华康4号。(3)华康3号的全龄经过比华康2号、华康4号缩短24 h,主要是1~3龄的取食时间与眠中时间的差异。(4)华康3号全茧量与茧层率稍高,华康4号全茧量和茧层率稍低。(5)3对家蚕品种饲育过程中均未出现BmNPV病,且良蛹率、4龄起蚕结茧率及虫蛹统一生命率均在95%及以上。但3对家蚕品种均有不结茧蚕、弱小蚕和薄皮茧等情况,其中华康2号正、反交均有细菌病发生。综合分析,华康3号对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强及综合饲育成绩较优,更适合作为选育食性好、抗BmNPV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华康系列品种 BMNPV 小蚕人工饲料育 摄食性 蚕茧质量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1~3龄不同温区和4~5龄自然温度条件下的饲育成绩调查
12
作者 范永慧 李继娅 +3 位作者 王永生 朱红涛 白红英 刘敏 《中国蚕业》 2023年第2期10-13,18,共5页
为了解家蚕生理适温下1~3龄在不同温区、4~5龄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饲育的可行性,对苏·红×明·草(YS)(苏·红×明·草原种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改桑叶育制成的杂交种)、苏·红×明·草、菁松×皓... 为了解家蚕生理适温下1~3龄在不同温区、4~5龄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饲育的可行性,对苏·红×明·草(YS)(苏·红×明·草原种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改桑叶育制成的杂交种)、苏·红×明·草、菁松×皓月进行了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区饲养的家蚕幼虫发育情况及强健性、产茧量等生产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在家蚕生理适温下,在3个温区饲养对家蚕生长发育均影响不大,1~3龄各龄期及不同品种影响稍有不同,不同温区间食桑期1龄相差2~9 h, 2龄相差0~4 h, 3龄相差0~2 h;温度对苏·红×明·草系列比对菁松×皓月影响大;对各项经济指标影响无显著差异(苏·红×明·草的全茧量和茧层量除外);秋蚕期苏·红×明·草(YS)及苏·红×明·草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6.5~27.5℃、眠期25.5~26.5℃,2龄食桑期25.5~26.5℃、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5.5℃、眠期24.5~25.0℃。菁松×皓月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7.0~28.0℃、眠期26.0~27.0℃,2龄食桑期26.0~27.0℃、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6.0℃、眠期24.0~25.0℃。期望本试验能为云南省小蚕最适温共育大蚕自然温养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生理适温 生产性能 经济指标 最适温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