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
1
作者 丁明亮 李宏生 +5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尹健 李绍祥 唐耀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76,共1页
云麦114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以高代品系2009Y1-510和云麦53配制杂交组合,利用系谱选择结合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快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兼具高产、优质、耐旱等... 云麦114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以高代品系2009Y1-510和云麦53配制杂交组合,利用系谱选择结合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快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兼具高产、优质、耐旱等多个优良性状,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2300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大学 单倍体育种技术 高代品系 配制杂交组合 系谱选择 优良性状 优质弱筋小麦 快速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分析
2
作者 丁明亮 李宏生 +6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尹健 唐雄 唐耀 杨木军 李绍祥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被划分为10个类群。在已知19个强优势组合中,3个不育系与所有类群都可以产生强优势组合,但以恢复系含近缘种质(6/19)或地理远缘恢复系(10/19)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更高,这两种类群将是今后构建小麦杂交优势群的重点。聚在同一类群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能产生超标优势的组合数(6/19)远少于不同类群间的超标优势的组合数(13/19)。SNP芯片能有效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基于SNP标记的遗传相似度可指导强优势组合测配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不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但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必定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群 温光敏核不育系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特征分析与综合评价
3
作者 李倩 沙凌杰 +7 位作者 尹本林 严红梅 李绍祥 刘琨 尹健 杨云芳 刘兴勇 丁明亮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1690,共10页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不同小麦品种(系)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中12个矿质元素和3个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8.69%~117.53%,其中钾(K)、磷(P)、镁(Mg)、钙(Ca)、铁(Fe)、锌(Zn)、锰(Mn)、钠(Na)、铜(Cu)、钼(Mo)、硒(Se)和钴(Co)12个矿质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181.94、3138.09、1104.32、462.47、49.57、38.00、20.96、12.36、5.82、0.18、0.02和0.02 mg/kg,而铬(Cr)、砷(As)和镉(Cd)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12、0.01和0.04 mg/kg。Na、Ca、Cu、Fe、K、Mg、Zn等元素含量之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Cd与Na含量、Co与Cd含量、Co与Se含量、Cd与A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6、-0.56、-0.50。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可聚为四大类群,其中云麦119单独聚为一类,云麦114单独聚为一类,2023Y4-69、2023Y4-98、2023Y4-134和2023Y4-145聚为一类,其他57个品种(系)聚为一类;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系)籽粒中的元素含量可聚类为三大类群,其中Se、Mo和Cd元素聚为一类,Mn、Cr、Co和As元素聚为一类,Na、Ca、Cu、Fe、K、Mg、P和Zn元素聚为一类。PCA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PC1~PC4)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987%,PC1影响较大的特征向量为Na、Ca、Cu、Fe、K、Mg、Zn含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分别是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云麦117、2023Y4-139、云麦123、2023Y4-85、2023Y4-77、2023Y4-96。【结论】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和云麦117等小麦品种可作为培育富含矿质元素小麦品种的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系) 矿质元素 综合评价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云麦112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
4
作者 唐雄 尹健 +7 位作者 杨忠慧 唐耀 李绍祥 刘琨 丁明亮 杨木军 沈锡琼 李宏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3-1671,共9页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YR34和E26)接种及成株期混合小种接种的方法,分别以南农0686和铭贤169小麦品种为感病对照,对云麦112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鉴定,分0~9级记载反应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取与抗条锈病基因和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基因特异的分子标记,检测云麦112中的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解析染色体组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精确定位外源染色体片段,明确其遗传物质来源。【结果】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云麦112苗期对CYR23、CYR31、CYR32、CYR33、CYR34等5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对CYR29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云麦112在苗期对白粉菌生理小种E26表现为高抗,成株期对大田混合菌同样表现为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云麦112聚合了4个抗病基因: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和Pm8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9和YrSP,均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云麦112含有外源染色体片段,GISH信号显示该片段来源于黑麦染色体组,FISH核型分析进一步确认该易位片段为1R短臂顶端,替换了1B染色体短臂顶端,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结论】云麦112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该小麦品种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聚合了Pm2和Pm82个抗白粉病基因以及Yr9和YrSP 2个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麦112 白粉病 条锈病 分子标记检测 细胞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芯片解析小麦新品种云麦119的遗传构成
5
作者 马学珍 李绍祥 +7 位作者 李家乐 李宏生 邬陈芳 杨忠慧 曾庆东 韩德俊 丁明亮 江冰冰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0-1638,I0002,共10页
【目的】通过构建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云麦119基因型图谱,解析其遗传构成,为云麦119推广应用及小麦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enoBaits?Wheat 100K(GBW100K)育种芯片分析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对云麦11... 【目的】通过构建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云麦119基因型图谱,解析其遗传构成,为云麦119推广应用及小麦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enoBaits?Wheat 100K(GBW100K)育种芯片分析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对云麦119的遗传贡献率,绘制基因型图谱,解析云麦119的遗传构成及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结果】云麦119及其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的SNP有效位点数量分别为245464、247280和247082个。云麦119与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共有SNP位点167777个,占SNP位点总数的76.97%。母本2013CIM1136对云麦119的全基因组相对遗传贡献率为55.45%,A、B、D 3个亚基因组的相对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5.00%、44.54%和76.95%;父本2008Y3-6871对云麦119的全基因组相对遗传贡献率为44.55%,在A、B、D 3个亚基因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5.00%、55.46%、23.05%,表明云麦119具有明显的偏亲现象。母本2013CIM1136在15条染色体上相对遗传贡献率均高于父本2008Y3-6871,有6条染色体上相对遗传贡献率高于母本2013CIM1136。对比云麦119与双亲的SNP多态性,发现有242个SNP位点与双亲基因型均不相同,分布在除4D染色体之外的20条染色体上。通过GenoBaits?Wheat0.1K(GBW0.1K)前景选择芯片分析发现,云麦119聚合了来自亲本的优异多抗基因(Lr34/Yr18/Pm38/Sr57、Lr27/Yr30/Sr2等)、品质基因(Glu-Dx、PSY-D1等)、千粒重基因(TaCwi-A1、TaGS5-A1、TaGW2-6A、SPL20-7A等)、抗条锈病QTL/基因(QYrsn.nwafu-3DL、Yr80、Yr78、Yr75)、赤霉病抗性QTL(QFhb.hbaas-5AL等)、抗白粉病基因(Pm12等)和矮杆基因(Rht8、Rht1等)。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云麦119的平均产量为6091.2和4653.0 kg/ha,分别较对照品种云麦56增产14.65%和11.77%;品质性状表现为容重779 g/L,蛋白质11.32%,湿面筋25.3%,稳定时间3.1 min,属中筋小麦。【结论】云麦119存在偏亲遗传现象,更多地继承了母本2013CIM1136的遗传物质,聚合了双亲大部分产量性状和抗病相关基因/QTL(Lr34/Yr18/Pm38/Sr57、Lr27/Yr30/Sr2、QYrsn.nwafu-3DL、QFhb.hbaas-5AL、Pm12、Rht1、Rht8、TaCwi-A1、TaGS5-A1、TaGW2-6A、SPL20-7A、PSY-D1、Glu-Dx),从而使得云麦119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优良等特点,尤其对云南省小麦最主要病害条锈病的抗性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NP 遗传贡献 遗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的抗旱性鉴定
6
作者 尹健 唐雄 +7 位作者 杨忠慧 李绍祥 刘琨 丁明亮 杨木军 唐耀 沈锡琼 李宏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2-1680,共9页
【目的】鉴定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的抗旱性,为筛选适应云南旱区的小麦品种及小麦单产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麦112、云麦56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为对照,统计处理后第... 【目的】鉴定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的抗旱性,为筛选适应云南旱区的小麦品种及小麦单产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麦112、云麦56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为对照,统计处理后第8 d的种子萌发情况并测量根长,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大棚田间条件下,全生育期进行不同浇灌次数处理,调查不同浇灌次数对拔节期根长、叶片净光合速率、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成熟期产量三要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小区产量的影响,分析调查性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筛选云南抗旱品种选育指标并研究供试品种的抗旱能力。【结果】PEG-6000处理下,云麦112种子相对萌发率为91.40%,抗旱等级为极强,云麦56和扬麦33的相对萌发率均为84.78%,抗旱性等级为强。PEG-6000处理和对照下,萌发期云麦112的根长分别为6.58和8.93 cm,显著高于云麦56(4.48和7.25 cm)和扬麦33(4.25和7.58 cm)的根长(P<0.05,下同)。田间试验浇灌1次和2次时,云麦112的根长分别为17.01和18.20 cm,显著高于云麦56(12.94和14.10 cm)和扬麦33(12.52和14.69 cm)的根长;浇灌1次、2次和3次时,云麦11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27、8.46和12.09μmol/(m^(2)·s),均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低于云麦56和扬麦33净光合速率。浇灌1次时,云麦112叶片中SOD、CAT和POD活性分别为178.28 U/g、308.74μmol/(min·g)和194.33 U/g,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云麦56和扬麦33。不同浇灌次数下,云麦112的穗数、穗粒数和小区产量均高于其余2个品种;产量三要素中,3个小麦品种随着浇灌次数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74;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根长与产量、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5和0.62。【结论】云麦112通过根系深层生长、降低蒸腾作用和快速启动抗氧化酶系统调节应对干旱胁迫,抗旱等级为极强并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适宜在云南旱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云麦112 抗旱性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云南省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田景梅 刘佳 +6 位作者 杨晓云 李绍祥 张翠萍 张林 刘琨 朱润云 丁明亮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研究种植密度对云南省最新审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弱筋小麦新品种在云南省大面积推广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114’为试验材料,设置基本苗90万株/hm^(2)(A)、135万株/hm^(2)(B)、... 研究种植密度对云南省最新审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弱筋小麦新品种在云南省大面积推广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114’为试验材料,设置基本苗90万株/hm^(2)(A)、135万株/hm^(2)(B)、180万株/hm^(2)(C)、225万株/hm^(2)(D)、270万株/hm^(2)(E)、315万株/hm^(2)(F)和360万株/hm^(2)(G)7个处理,3次重复,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考察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粒型性状、品质性状与茎蘖动态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云麦114’的最高茎蘖数、有效穗以及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在7个种植密度下存在极显著差异,成穗率、穗粒数、株高、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值在各种植密度下存在显著差异,而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千粒重、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宽比、粒长和粒宽在各种植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都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的趋势;该品种的有效穗以及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与其基本苗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8**、0.908**、0.767**、0.924**、0.850**和0.752**),株高和理论产量与其基本苗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36*和0.520*),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与其基本苗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50*、-0.449*和-0.467*),实际产量等其余16个性状与其基本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云麦114’的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株高、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值等性状,而不会显著影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千粒重、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宽比、粒长和粒宽,过低种植密度不利于该品种产量与品质特性的发挥。该品种在基本苗为135万~360万株/hm^(2)时其产量均稳定在14389.50~16078.50 kg/hm^(2),即保持很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且能够保持其弱筋小麦的品质特性,适宜在云南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推广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麦114’ 弱筋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茎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平县石漠化协同治理策略
8
作者 李绍祥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2期40-42,共3页
石漠化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是岩溶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问题,其演变态势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水文条件,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因此... 石漠化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是岩溶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问题,其演变态势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水文条件,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因此,对石漠化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科学评估,并探索有效的协同治理路径,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罗平县为例,深入剖析罗平县石漠化治理存在的困难,探讨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力量结合的协同治理策略,以期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 石漠化区 协同治理 近自然林业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绍祥 顾坚 +4 位作者 田玉仙 刘琨 杨和仙 赵红 杨木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3,共5页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 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3 位作者 顾坚 杨木军 杨和仙 刘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8,共4页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成胚率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蜂毒素基因腺病毒感染对HepG2细胞CD5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绍祥 凌昌全 刘新垣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研究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蜂毒素基因置于甲胎蛋白(AFP)转录调控序列驱动下,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于腺病毒质粒中;将重组腺病毒质粒用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进行腺... 目的研究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蜂毒素基因置于甲胎蛋白(AFP)转录调控序列驱动下,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于腺病毒质粒中;将重组腺病毒质粒用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进行腺病毒的包装。携有蜂毒素基因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后,RT-PCR实验观察蜂毒素基因是否可以被转录,流式细胞术检测CD54表达情况。结果携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RT-PCR实验表明蜂毒素基因可以得到转录;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蜂毒素基因转染可以抑制CD54分子的表达。结论蜂毒素基因转染肝癌细胞后,可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使其恶性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基因转染 腺病毒感染 肝癌 甲胎蛋白 转录调控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绍祥 顾坚 +4 位作者 刘琨 田玉仙 杨和仙 杨木军 倪中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975,共5页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重组腺相关病毒杂合体病毒的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绍祥 张艳霞 +3 位作者 张成平 姚鹏 李娟 胡大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99-1301,共3页
目的:探讨解决RNA干扰(RNAi)抗HBV作用时间短暂的问题。方法:构建腺病毒/重组腺相关病毒(Ad/rAAV)杂合体病毒,恢复rAAV的定点整合,并借助定点整合的rAAV持续表达shRNA(short hepair RNA),实现RNAi抗HBV的持久性。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 目的:探讨解决RNA干扰(RNAi)抗HBV作用时间短暂的问题。方法:构建腺病毒/重组腺相关病毒(Ad/rAAV)杂合体病毒,恢复rAAV的定点整合,并借助定点整合的rAAV持续表达shRNA(short hepair RNA),实现RNAi抗HBV的持久性。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各目的基因片段均成功克隆入穿梭质粒中pAd/rAAV酶切鉴定表明同源重组成功,病毒包装与滴度测定结果表明,Ad/rAAV杂合体病毒包装成功。结论:利用Ad、AAV和HBV各种元件的特点,彼此互补,克服其不足,构建Ad/rAAV杂合体病毒,作为抗HBV的shRNA表达框的载体,为解决RNAi抗HBV作用时间短暂的问题作了一些技术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Ad/rAAV杂合体病毒 定点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蜂毒素基因转染对HepG2细胞生长及 AFP表达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绍祥 文军慧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 :将蜂毒素基因置于甲胎蛋白 (AFP)转录调控元件 (r AFP)驱动之下 ,构件重组腺病毒载体 ,观察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及 AFP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蜂毒素基因置于 r AFP之后 ,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 目的 :将蜂毒素基因置于甲胎蛋白 (AFP)转录调控元件 (r AFP)驱动之下 ,构件重组腺病毒载体 ,观察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及 AFP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蜂毒素基因置于 r AFP之后 ,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质粒中 ,将腺病毒质粒用 Pac 酶切线性化后 ,用脂质体介导转染 2 93细胞进行腺病毒的包装。携有蜂毒素基因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后 ,RT- PCR实验观察蜂毒素基因是否发生转录 ;MTT法测定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 AFP。 结果 :RT- PCR实验表明蜂毒素基因转染肝癌细胞后可以被转录 ;蜂毒素基因在 r AFP的控制下 ,可以特异性的抑制 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 ,并降低其 AFP的生成量。结论 :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及 AFP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介导 蜂毒素 基因转染 HEPG2细胞 AFP 基因表达 甲胎蛋白 肝癌 癌细胞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C49S-87的分蘖育性与制种中分蘖的调控与利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绍祥 田学礼 +1 位作者 赵连弟 周金生 《云南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C49S-87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 分蘖育性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2
16
作者 丁明亮 林丽萍 +6 位作者 李明菊 胡欣 何迟 廖合发 赵红 李绍祥 刘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24
17
作者 顾坚 刘琨 +4 位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单芹丽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26,148,共5页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睛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结实率 得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顾坚 刘琨 +3 位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评价 被引量:34
19
作者 丁明亮 赵红 +6 位作者 浦秋红 崔永祯 李宏生 顾坚 田玉仙 杨木军 李绍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给硬粒小麦资源引入普通小麦,进而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利用玉米×小麦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选育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新品系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 【目的】给硬粒小麦资源引入普通小麦,进而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利用玉米×小麦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选育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新品系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描述和量化评估。【结果】12个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的综合评价位次由高到低依次为14Y_2-919、14Y_2-873、14Y_2-939、14Y_2-838、14Y_2-931、14Y_2-1052、14Y_2-874、14Y_2-918、14Y_2-988、14Y_2-987、14Y_2-834和14Y_2-973;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获得的加权关联度更能反映品种的真实表现,是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的有效方法。【结论】经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14Y_2-919在12个新品系中综合表现最为优异,其次为14Y_2-873、14Y_2-939和14Y_2-838,可进一步用于培育适合云贵高原麦区的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 远缘杂交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木军 李绍祥 +5 位作者 刘琨 顾坚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750kg/hm。(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云南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