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细兵 熊振 +2 位作者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6-1222,共17页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联合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爆破资料研究福建一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定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细兵 宋晓东 +1 位作者 郑斯华 陈惠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6-1733,共18页
通过人工爆破资料研究地球结构的独特优点是震源时间和位置精确知道.2010—2012年间福建省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破实验.本文利用手工拾取来自省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地震初至Pg、Pn以及续至Pg波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新的一维P波速... 通过人工爆破资料研究地球结构的独特优点是震源时间和位置精确知道.2010—2012年间福建省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破实验.本文利用手工拾取来自省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地震初至Pg、Pn以及续至Pg波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新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即福建爆破模型(FJEM).与华南模型相比,FJEM模型对走时的拟合程度提高了45%,有明显改善.利用不同爆破地震数据组合得到稳定类似的福建地区一维速度模型,显示福建地区存在较简单的一维速度结构.对爆破地震的重定位显示传统使用的华南模型在福建地区具有较小的水平定位误差(平均0.52±0.45km),但存在较大深度误差(平均4.7±1.2km).FJEM模型表现出与华南模型相似的水平定位能力,但是震源深度误差更小(1.3±1.1km).对基于FJEM模型的合成天然地震目录的重定位,华南模型显示出相似的定位结果:(1)台站方位覆盖较好的福建中部地区的水平定位误差小;(2)台站方位覆盖差的福建海岸及海峡区域水平定位误差大;(3)震源深度误差则跟台站数目及方位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是与发震时间误差有互易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震水平定位误差基本上受台站方位覆盖影响,而受参考速度模型影响不大;而在深度方面,本文改进的FJEM模型不仅更加接近真实的速度结构(拟合走时更好)而且也减小了深度误差.因此建议在福建及其邻近区域的日常定位中用FJEM模型替代华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 联合反演 福建一维速度 定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吕宋海槽深海滑坡沉积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细兵 李家彪 +2 位作者 吴自银 李守军 吴振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4,共8页
通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地形资料的精细解释,在北吕宋海槽中部发现了一个规模约500 km2,平均厚20多米的海底滑坡沉积。通过对该滑坡体的物源及其沉积环境分析,将整个滑坡体沉积分为末端区和前缘区两个部分。从滑坡体与周围地层的叠置关... 通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地形资料的精细解释,在北吕宋海槽中部发现了一个规模约500 km2,平均厚20多米的海底滑坡沉积。通过对该滑坡体的物源及其沉积环境分析,将整个滑坡体沉积分为末端区和前缘区两个部分。从滑坡体与周围地层的叠置关系及火山弧喷发的历史来看,初步认为该海底滑坡是地震造成的。该滑坡体的发现对深化深水滑坡体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重力流 浅地层剖面 深水区 北吕宋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洋中脊分段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细兵 吴振利 李家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7,共7页
通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古洋中脊地貌、重力、磁力异常的分析,确定是一个带有中央裂谷性质的古扩张中心,其转换断层两侧分别在地貌、重力、磁力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沿古洋中脊识别出4条转换断层,对所有转换断层的性质进... 通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古洋中脊地貌、重力、磁力异常的分析,确定是一个带有中央裂谷性质的古扩张中心,其转换断层两侧分别在地貌、重力、磁力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沿古洋中脊识别出4条转换断层,对所有转换断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特别对第4条转换断层的性质做了详细探讨,认为该转换断层是西南次海盆中大陆裂谷与洋壳相互演化的一个转换带,这可能意味着该转换带两侧地壳结构属性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中脊 分段性 转换断层 转换带 南海西南次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震相联合反演江苏地区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细兵 赵启光 +2 位作者 朱峰 洪海春 王恒知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利用地震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江苏地区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与仅采用初至波走时的传统天然地震走时获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存在的续至波参与反演,能有效改进中下地壳的反演能力。针对地震震相目录中常存在震相标... 利用地震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江苏地区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与仅采用初至波走时的传统天然地震走时获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存在的续至波参与反演,能有效改进中下地壳的反演能力。针对地震震相目录中常存在震相标识错误的问题,采用的自动判别筛选震相方法能最大限度提高数据走时的精度,可以对不同震相进行有效区分。与其他常用一维速度模型相比,本文反演的模型对Pg、Pn震相走时拟合效果最佳,残差最小。当所用走时数据拥有较高定位精度时,该反演方法能为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和地震定位提供较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一维速度结构 江苏地区 续至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技术探测盆地浅部地层速度结构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细兵 范小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821-828,共8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微动技术探测地表浅层速度结构的方法,并在江苏常州地区一个凹陷盆地内进行了一次野外台阵观测试验,采集场地数据的质量良好。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得到了不同半径下的自相关函数曲线,该场地的自相关函数显示,对于半径较大的... 本文介绍了利用微动技术探测地表浅层速度结构的方法,并在江苏常州地区一个凹陷盆地内进行了一次野外台阵观测试验,采集场地数据的质量良好。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得到了不同半径下的自相关函数曲线,该场地的自相关函数显示,对于半径较大的台阵,其自相关系数较好;根据自相关函数提取了场地的频散曲线。通过设定初始模型,利用邻域反演算法得到了该场地的基本速度结构和各层深度分布范围;最后通过与场地附近的人工地震剖面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试验结果所揭示的土层结构与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解释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技术 速度结构 频散曲线 邻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台阵微振动方法探测城区地壳浅部介质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细兵 赵启光 +2 位作者 宋浩 戴波 张帅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9-535,共7页
为获取城区浅部介质结构,利用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对城区不同环境下的2个场地进行了微振动观测试验。研究设计了嵌套三角形观测系统,采用修正空间自相关法和频率波数法提取Rayleigh波频散曲线,选用邻域算法反演台阵下方各层埋深及其纵、... 为获取城区浅部介质结构,利用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对城区不同环境下的2个场地进行了微振动观测试验。研究设计了嵌套三角形观测系统,采用修正空间自相关法和频率波数法提取Rayleigh波频散曲线,选用邻域算法反演台阵下方各层埋深及其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对反演结果与现场钻孔勘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是获取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对主要地层界面的深度解释误差约为3%~8%,该误差大小与界面的波阻抗差异有关,波阻抗越大,其解释精度相对越高;该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微振动方法不需要专门震源,施工经济方便,结果可靠,可作为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获取城区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 台阵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4 位作者 丁志峰 李细兵 赵启光 邢康 李正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48-2565,共18页
为着重探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的分段特征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本研究搜集增加了研究区内近几年的Pn震相数据.经挑选后采用了由2163个地震和301个台站构成的9156条射线,重新反演构建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及方位各... 为着重探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的分段特征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本研究搜集增加了研究区内近几年的Pn震相数据.经挑选后采用了由2163个地震和301个台站构成的9156条射线,重新反演构建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尔后,将速度反演结果与地形地貌、大地热流、强震活动及地壳厚度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和分析;此外,还将Pn波各向异性与地震各向异性其他观测手段的结果展开了对比和讨论.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能力较前文有所提高,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非均匀性特征揭露得更为清楚,尤其是由Pn波速度揭露的郯庐断裂带分段特征与地质构造特征吻合得更佳.结果表明:(1)Pn波高、低速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山地隆起区呈低速分布,而平原地区表现为高速异常.(2)Pn波速度沿郯庐断裂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郯庐断裂带在研究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可细分为4个亚段.由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揭示的郯庐带分段特征与前人根据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给出的分段结果吻合,深、浅耦合的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贯穿地壳、深抵Moho面的幔源深大断裂带.(3)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呈负相关的关系.(4)Pn波速度的分布与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强震大部分发生在Pn波高、低速过渡地带或者低速区域的地壳内.(5)在南黄海海域新发现一条NNE-SSW向展布的弱高波速异常带,该异常带被强震震中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据此推测其下方存在一条切割Moho界面的幔源深大断裂.(6)Pn波各向异性的强弱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性相关,活动性越强则各向异性强度越大.(7)由地震台站的时间延迟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壳厚度总体上自SE往NW逐渐增厚;最大厚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西部和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 PN波 速度不均性 各向异性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底地震仪试验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振利 阮爱国 +3 位作者 李家彪 牛雄伟 李细兵 刘宏扬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延伸到海盆中央,另一条OBS2009-2测线(剖面2)穿过礼乐滩东部向西北延伸进入海盆。由剖面2的14台OBS采集的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勘测。数据初步处理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礼乐滩地块的基底较高,很有可能与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共轭关系,但与南海北部陆缘不同的是,北部陆缘有较厚的沉积层覆盖,而礼乐滩块体上的沉积层很薄;东部次海盆地壳明显被拉薄,海盆内的地壳也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广角地震反射、折射 大陆边缘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 被引量:6
10
作者 范小平 李细兵 +3 位作者 赵启光 宋浩 戴波 张帅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介绍了运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进行了试验性勘探.通过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微振动勘探方法对隐伏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其对岩性差异面形成的断裂定位误差与... 介绍了运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进行了试验性勘探.通过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微振动勘探方法对隐伏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其对岩性差异面形成的断裂定位误差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相当;又因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深度,因而可以有效揭示勘探区域下方地层及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这对于识别和确定断裂构造的主破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微振动勘探方法对地层或断裂构造细节特征的揭示能力较差.因此,在实际地层或断裂勘探中,宜采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与微振动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可以用微振动勘探方法进行普查,在确定断裂初步位置及空间展布特征后,再选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断裂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方法 隐伏断裂构造 浅层人工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式扩张海盆亚丁湾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演化特征的对比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洁 李家彪 +1 位作者 李细兵 吴振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79-3088,共10页
本文总结了渐进式扩张洋中脊和渐进式演化海盆的全球空间分布,并将西南次海盆与典型渐进式演化的亚丁湾加以比对,通过对海盆扩张中心的起源、扩张中心分段特征、火山活动、磁异常特征等的比较,为西南次海盆的演化提供新观点,为南海的演... 本文总结了渐进式扩张洋中脊和渐进式演化海盆的全球空间分布,并将西南次海盆与典型渐进式演化的亚丁湾加以比对,通过对海盆扩张中心的起源、扩张中心分段特征、火山活动、磁异常特征等的比较,为西南次海盆的演化提供新观点,为南海的演化观点寻找新证据.西南次海盆为渐进式扩张的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属于同一期扩张形成,海盆的渐进式扩张与渐进式扩张的方向很有可能受到地幔热柱(印支地幔柱、南海中部低速柱或海南地幔柱)的控制.南海的扩张演化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在考虑海底演化模式时应该同时考虑地幔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式张裂扩张 全球分布 亚丁湾 南海西南次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估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洪海春 彭小波 +1 位作者 毕雪梅 李细兵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3期227-237,共11页
在对规范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巨型储油罐、大跨桥梁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的估算方法。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可采用本文提供的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估算的公式。同时,本... 在对规范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巨型储油罐、大跨桥梁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的估算方法。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可采用本文提供的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估算的公式。同时,本文为长周期地震动对工程结构作用的相关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自振周期 (超)高层建筑 巨型储油罐 大跨桥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
13
作者 洪海春 杨伟林 +2 位作者 黄伟生 彭小波 李细兵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4-641,670,共8页
根据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的震害现场调查资料,进行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包括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房屋全部或者部分倒塌、墙体错动和贯通开裂以及房顶瓦片滑落等,框架结构房屋构... 根据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的震害现场调查资料,进行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包括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房屋全部或者部分倒塌、墙体错动和贯通开裂以及房顶瓦片滑落等,框架结构房屋构造柱变形、断裂和墙体开裂等;房屋建筑遭到破坏的内在因素包括缺少圈梁和构造柱、荷载分布不当、选址不规范等;其破坏成因机理可以归结为近场大震强地震动作用、局部场地效应、行波效应和施工质量较差等。同时,讨论了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框架结构和砖石结构抗震设计的加固方法和改善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等,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和减轻震害损失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震害特征与因素 局部场地效应 行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戈铭 李细兵 +1 位作者 郑晨 宋晓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1-424,548,共15页
为获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本文基于1万4 484条天然地震的P波(Pg和Pn)到时数据,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进行P波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获取了该区域内地壳P波、上地幔顶部Pn波的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信息... 为获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本文基于1万4 484条天然地震的P波(Pg和Pn)到时数据,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进行P波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获取了该区域内地壳P波、上地幔顶部Pn波的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信息。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P波速度范围为5.2—7.2 km/s,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范围为7.7—8.4 km/s,地壳厚度范围为48.0—68.6 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地质块体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P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中、下地壳分布有较大范围的低速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P波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高速异常,随着深度增加逐渐表现为低速异常;而柴达木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低速异常,下地壳则表现为高速异常;柴达木地块和拉萨地块在上地幔顶部表现为较高的Pn波速度,最高约为8.4 km/s,而在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东部,Pn波总体上表现为低速,最低约为7.7 km/s。研究区内地壳厚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南厚北薄,其中羌塘地块东部和拉萨地块的地壳较厚,而柴达木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东部的地壳相对较薄,羌塘地块西部存在局部的地壳变薄现象,反映了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北向俯冲作用下的岩石圈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中东部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宝浪油田土壤中的腐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楚喜丽 郭稚弧 +3 位作者 齐公台 李细兵 孟厦兰 金名惠 《腐蚀与防护》 CAS 1999年第9期400-402,413,共4页
通过室内自然腐蚀埋片试验和电化学极化测量,得出各种土壤的相对腐蚀性.同时,选取一种土壤,进行正交试验,正交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含水量、Cl^-含量和Ca^(2+)含量是碳钢在宝浪油田土壤中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宝浪油田 土壤腐蚀 碳钢 地下管道 设备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