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 被引量:18
1
作者 高军平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李生喜 薛建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66-1475,共10页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或4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多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即晚中生代(116~68Ma)、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约68~62Ma)、始新世早中期(54~44Ma)、始新世晚期(约36Ma)、渐新世早期(约30Ma)、中新世(约22、16、12Ma)以及晚新生代(3Ma或4Ma、约1Ma)等阶段;同时揭示,在约28.4、19.52、14.21、8.76Ma时仅发生快速抬升,而在约30、21.8、16.38、7.38Ma时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盆缘掀斜、抬升剥蚀,对应于柴西地区逆冲断裂的多次逆冲叠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新生代 构造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西岔沟剖面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对物源区构造活动的制约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军平 李生喜 +2 位作者 戴霜 李艾银 彭杨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共7页
对柴西西岔沟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源区主要为遭受150~290 Ma热事件影响的阿尔金山带,在晚近纪晚期以后有古近系的加入;同时记录的发生于源区的构造热事件最早为海西早期,在海西中期有所加强,海西晚期之后至燕山... 对柴西西岔沟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源区主要为遭受150~290 Ma热事件影响的阿尔金山带,在晚近纪晚期以后有古近系的加入;同时记录的发生于源区的构造热事件最早为海西早期,在海西中期有所加强,海西晚期之后至燕山早期为主要时期,尤以海西末-印支期最为鼎盛;在整个新生代源区抬升渐强、剥蚀加快。阿尔金断裂在8 Ma活动加强,在新近纪晚期表现为活动加剧,同名山系快速隆升,成为柴西主要物源区。柴西地区沉积源区在相对固定的态势下,也有一定分异性,即物源区的变更。古阿尔金断裂是存在的,随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依次向北拼贴,且阿尔金断裂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物源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西岔沟新近系磁组构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军平 李艾银 +3 位作者 宋春晖 彭杨宏 张伟林 李生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6,共9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的干柴沟背斜南西翼的西岔沟层型剖面进行系统测制和2~3m等间隔磁性地层学、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采样,并进行精确测量,利用在该区建立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资料,结合沉积学等研究,讨论了...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的干柴沟背斜南西翼的西岔沟层型剖面进行系统测制和2~3m等间隔磁性地层学、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采样,并进行精确测量,利用在该区建立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资料,结合沉积学等研究,讨论了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变化趋势对环境的指示,并揭示在约23~6.2Ma期间环境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Ⅰ阶段(22.4~13.4Ma)为湿润环境;Ⅱ阶段(13.4~8.2Ma)为温干环境向干冷转型;Ⅲ阶段(8.2~6.2Ma)气候转冷变干且变化更复杂。认为7.8Ma以来气候转型及有规律的变化与现代季风形成有关。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提供可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柴达木盆地 气候变化 西岔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地块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壳源岩浆成因和构造背景的限定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生喜 何碧 +7 位作者 杨博 魏志福 陶刚 甘保平 赵飞 孙平原 赵振琯 黄鹏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2-639,共18页
提要:【研究目的】西南天山造山带内塔格拉克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南天山地块,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对南天山壳源岩浆成因的限定、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 提要:【研究目的】西南天山造山带内塔格拉克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南天山地块,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对南天山壳源岩浆成因的限定、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84.0±1.9)~(284.3±3.2)Ma,为早二叠世花岗岩。岩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1)SiO_(2)(70.92%~72.78%)含量高,碱质(K_(2)O+Na_(2)O=7.91%~8.44%)含量较高,A/CNK(0.89~0.99)较高,表明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2)LREE(196×10^(-6)~280×10^(-6))相对富集,HREE(22.8×10^(-6)~28.2×10^(-6))相对亏损,负Eu异常(δEu为0.51~0.64)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右倾Ⅴ型特征;(3)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二长花岗岩 地质调查工程 塔格拉克地区 南天山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生喜 《现代园艺》 2015年第14期145-145,共1页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园林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盲目追求引进外来树种是城市园林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不仅会造成园林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会对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威胁,甚至造成严重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园林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盲目追求引进外来树种是城市园林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不仅会造成园林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会对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威胁,甚至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增加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比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城市园林建设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平原 何碧 +8 位作者 赵飞 李生喜 胡杨 王宁祖 张志玺 赵振琯 张文斌 黄鹏飞 赵洪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51,共11页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55%)、辉石(±35%)与少量玻璃质(±7%)、磁铁矿(±3%)等组成。为深入探讨二叠系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对其13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玄武岩具...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55%)、辉石(±35%)与少量玻璃质(±7%)、磁铁矿(±3%)等组成。为深入探讨二叠系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对其13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玄武岩具有高TiO_2(平均4.22%)、Al_2O_3(平均13.06%)、Fe_2O_3(平均4.59%)、FeO(平均8.85%)、MgO(平均4.39%)、CaO(平均6.97%)含量,低SiO_2(平均49.30%)、Na_2O(平均2.67%)、K_2O(平均1.42%)和P_2O_5(平均0.47%)含量的特征,Mg~#值介于19.63~41.89。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明显右倾特征,轻重稀土分异不显著,具弱负Eu异常,δEu=0.81~0.9;岩石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Ba、Sr、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高的La/Sm(3.33~6.62),低的(Th/Ta)_(PM)(0.61~1.33)与(La/Nb)_(PM)(0.96~1.22)。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该套玄武岩属于晚二叠世峨眉山高钛玄武岩;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组分,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下地壳物质的混染;深入探讨了贵州乌蒙山区及领区二叠系的成岩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峨眉山玄武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黔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合山组硅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碧 辛欢 +6 位作者 赵飞 陶刚 张文斌 王宁祖 李生喜 孙平原 张志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321-11333,共13页
为明确黔北官坝—革木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硅质沉积物(硅质岩、硅质灰岩)特征及其成因,对硅质沉积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其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官坝剖面硅质岩SiO_(2)含量在90.95%~93.98%,Al_(2)O_(3)含量在0.4... 为明确黔北官坝—革木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硅质沉积物(硅质岩、硅质灰岩)特征及其成因,对硅质沉积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其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官坝剖面硅质岩SiO_(2)含量在90.95%~93.98%,Al_(2)O_(3)含量在0.46%~0.94%;申家寨剖面硅质灰岩SiO_(2)含量在39.18%~63.55%,Al_(2)O_(3)含量在0.49%~0.82%,CaO含量在18.44%~29.81%;硅质沉积物常量元素Al/(Al+Fe+Mn)在0.18~0.43,Al/(Al+Fe)在0.18~0.44,U/Th在0.76~1.34、平均为1.07,ΣREE为7.70×10^(-6)~35.25×10^(-6),均指示硅质沉积物为热水沉积成因;硅质沉积物Ce/Ce^(*)为0.72~0.87,呈负Ce异常,Eu/Eu^(*)为1.10~1.41(PM315-DH1为0.98),呈正Eu异常,(La/Yb)_(N)为1.02~5.45,平均为3.07,(La/Ce)_(N)为1.25~1.60,平均为1.48,指示其形成于受陆源影响输入不明显的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区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在黔北官坝-革木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硅质沉积物为热水成因,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山组 硅质沉积物 热水成因 上二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