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结核病变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相关性的CT血管成像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王佳 吕发金 +3 位作者 李琦 张艳 郑伊能 褚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依据胸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寻找咯血责任血管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64例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临床、数字减影血管成... 目的:通过分析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依据胸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寻找咯血责任血管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64例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临床、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CTA资料,着重分析肺部结核病灶表现、邻近胸膜受累情况及其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肺结核不同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间的相关性。结果:结合DSA确诊的咯血责任血管,64例患者CTA检查均可见病理性扩张的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ies,BA),其中41例合并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y,NBSA)分支参与供血,最常见的NBSA为肋间动脉(37例,40.2%),其次为锁骨下动脉(22例,23.9%)。64例患者中,肺部病变以增殖、渗出、纤维化为主者,胸膜无/轻度增厚、明显增厚者以及病灶与胸膜无/轻度粘连、紧密粘连者分别为17例(26.6%)、15例(23.4%)、32例(50%),26例(40.6%)、38例(59.4%)及25例(39.1%)、39例(60.9%),其中各组中伴有病理性NBSA者分别为6例(35.3%)、6例(40.0%)、29例(90.6%),4例(15.4%)、37例(97.4%)及2例(8.0%)、39例(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的累及范围及其内有无支气管扩张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紧密相关,对于肺部病灶以纤维化为主,邻近胸膜明显增厚且二者紧密粘连者,CTA除要评价BA外,还需进一步全面评估有无NBSA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咯血 CT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体循环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在颅内动脉瘤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郑婉琳 郭浩明 张丽娟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 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郭浩明 郑婉琳 张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记录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总减影时间,并从血管的显示、杂质的干扰等方面对减影后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图进行质量评价。比较2个工作站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图像等级。结果 VCTDSA法和MMBE法的总减影时间分别为(355.29±64.87)s、(93.04±16.9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手动减影后的整体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73.33%,22/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下切上视图的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60.00%,18/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总体图像质量,两种方法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减影技术各获得300张最大密度投影图,其中采用VCTDSA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52张、13张、8张和27张,采用MMBE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48张、31张、13张和8张,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5,P=0.002)。结论MMBE法较VCTDSA法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更节约时间,VCTDSA对头颈CTA显示更好,可作为优先选择,两种减影方法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均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主干血栓在CT平扫图像上的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勇 李王佳 +2 位作者 郁仁强 李琦 褚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主干血栓在CT平扫图像上的显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证实的79例肺动脉主干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 目的:探讨肺动脉主干血栓在CT平扫图像上的显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证实的79例肺动脉主干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CTPA图像,评价肺动脉主干血栓在CT平扫图像上能否显示及其表现特征,同时评价平扫血栓表现与肺血管和心室腔的径线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79例患者中,表现为单纯主干、单纯主干远端及主干合并远端栓塞者分别为6(7.5%)、40(50.6%)和33(41.9%)例。CT平扫图像上,管腔内血栓表现为低、等及高密度者分别为34(43.0%)、23(29.1%)和22(27.9%)例,3组间血栓C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21.5±6.1)HU vs.(37.9±7.7)HU vs.(63.4±7.0)HU,P=0.000],而邻近管腔内血液CT值无统计学差异[(45.4±7.9)HU vs.(38.6±5.0)HU vs.(40.7±5.2)HU,P>0.05]。CTPA图像上,血栓类型以中央型(30例,38.0%)最为常见,其次为锐角附壁型(25例,31.6%)和钝角附壁型(16例,20.2%)。结论:对于可疑肺栓塞患者,当CT平扫图像上肺动脉主干的管腔中央或一侧出现片状高、低密度影时,要高度怀疑血栓栓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婉琳 姜雪 +3 位作者 李王佳 郭浩明 郑伊能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检查并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3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同一操作者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CT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病灶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自动、手动减影后整体图像质量等级,并比较两者后处理时间。结果:2种技术的自动、手动及总体减影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VCTDSA法自动减影时间短于MMBE法,而手动减影时间及总体减影时间长于MMBE法。37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图像质量比较,自动减影图像质量MMBE法Ⅱ级者更多(59.5%,22/37),VCTDSA法Ⅲ级者更多(62.2%,2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动减影图像质量VCTDSA法Ⅰ级者更多(56.8%,21/37),MMBE法Ⅱ级者更多(62.2%,2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中,VCTDSA法对引流静脉显示优于MMBE法(P=0.03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CTDSA法与MMBE法对37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17,P=0.739)。结论:VCTDSA显示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明显优于MMBE,而MMBE去骨更彻底,自动减影图像质量优于VCTDSA,减影后处理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