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特夫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1-205,共5页
随着18世纪中西文化间的大规模接触与交流,杜甫诗歌在1735年便与马若瑟所选译的《诗经》以及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起,通过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进入了西方世界。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从法语被转译为英语,... 随着18世纪中西文化间的大规模接触与交流,杜甫诗歌在1735年便与马若瑟所选译的《诗经》以及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起,通过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进入了西方世界。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从法语被转译为英语,开启了迄今已知可考英译杜诗和唐诗的源头;杜诗的英译历史距今已达270年。在20世纪之前的西方世界,尽管西译杜诗数量有限,西方世界对杜甫和杜诗的认识也比较笼统和模糊,且不乏一些误读误译。但"筚路蓝缕,赓续不辍"。正是20世纪前杜诗西译先行者们零星译介所拉开的"序幕",才逐渐引发了后来英美百家译杜的高潮迭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西方世界 20世纪前 译介 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术语英译论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特夫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基于国内武术英译研究现状以及武术术语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底蕴,武术术语英译应准确定位为文化翻译,并以“外尽其形,内显其理”为准则。此外,尤需注重以下文化表现问题:音译的文化传真优势、语码混杂的文化共生特色、形象移植的文化整体... 基于国内武术英译研究现状以及武术术语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底蕴,武术术语英译应准确定位为文化翻译,并以“外尽其形,内显其理”为准则。此外,尤需注重以下文化表现问题:音译的文化传真优势、语码混杂的文化共生特色、形象移植的文化整体韵味、借词的文化语境适应、图像附注的文化跨媒介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术语 文化翻译 文化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的“文化乡愁”与译诗的“文化生态”──英美华人学者汉诗英译思想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特夫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3,共5页
文化离散背景使得英美华人学者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英美本土学者,也有别于普通中国本土学者。在英语世界,英美华人学者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的族裔文化身份且贡献卓著的汉诗英译群体。本文从文化离散角度,剖析英美华人学者的文化认知心... 文化离散背景使得英美华人学者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英美本土学者,也有别于普通中国本土学者。在英语世界,英美华人学者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的族裔文化身份且贡献卓著的汉诗英译群体。本文从文化离散角度,剖析英美华人学者的文化认知心理、认知模式和认知目标,总结出这个群体译诗观的三种表现:文化寻根的心理诉求、文化共生的翻译理想和多方兼顾的读者关照,揭示了英美华人学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对其译诗观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华人学者 离散文化 文化认知 译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然·偶然·不然——英美格律体英译汉诗与节奏误读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特夫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7-82,共6页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格律体英译汉诗自成品格,走过了从勃兴到式微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英美的格律体英译汉诗因崇尚诗律形式而备受关注和争议,但其长期被忽略并湮没于历史的"内在痼疾"是:看似寻常的译格律背后,却隐...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格律体英译汉诗自成品格,走过了从勃兴到式微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英美的格律体英译汉诗因崇尚诗律形式而备受关注和争议,但其长期被忽略并湮没于历史的"内在痼疾"是:看似寻常的译格律背后,却隐藏着汉诗节奏的误读。这一偶然性的误读因素不仅对格律体译诗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而且也深刻揭示出译诗节奏范式嬗变之必然,为重新审视汉诗格律译介,尤其节奏的英译处理带来新的视角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译者 汉诗英译 格律体译诗 节奏误读 以步代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中的“政治”:政论翻译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特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0-133,共4页
政论翻译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严格的译事要求,是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和研究素材。通过细致探讨政论语言文体特征,对政论翻译定位、总体策略及五大基本原则加以归纳论述,并进一步就政论翻译实践中五类易犯错误问题进行例证分析。
关键词 政论 文体特征 翻译定位 基本原则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诗人笔下独特的“杜甫书写”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特夫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历经两百多年的英语译介与传播,诗圣杜甫在英语世界获得普遍赞誉,引发了英美"百家学杜"的热潮。众多受杜甫影响的英美诗人创作出带有鲜明"杜甫印记"的作品。沃德的杜诗"拾得诗"与"希伯莱俳"、... 历经两百多年的英语译介与传播,诗圣杜甫在英语世界获得普遍赞誉,引发了英美"百家学杜"的热潮。众多受杜甫影响的英美诗人创作出带有鲜明"杜甫印记"的作品。沃德的杜诗"拾得诗"与"希伯莱俳"、史密斯的《杜甫来到美国》以及哈蒂尔的《(杜甫)在城市》就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案例。这些英美诗人通过极具个性的想象和手法,谱写一曲曲热爱杜甫的乐章,揭示了杜诗传播的跨文化意义和价值,折射出杜甫在英美诗坛的较大影响以及英美诗人对杜甫的多样化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诗人 杜甫 接受与影响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社会属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特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6-86,共1页
诗歌翻译具有文艺审美和社会功用二重属性。我国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大都局限于对译诗审美要求的探讨 ,而在社会属性方面 ,却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借鉴西方译学理论 。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社会属性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