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燕婷、邓灵康作品
1
作者 李燕婷 邓灵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2年第1期131-13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燕婷、古容娣作品
2
作者 李燕婷 古容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1年第7期128-128,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疾病谱与基因变异分析
3
作者 刘芙蓉 王兴 +4 位作者 李燕婷 张钏 郭媛媛 惠玲 郝胜菊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8-38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甘肃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疾病谱、发病率和基因变异谱,探究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遗传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进行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的213786例新生儿干血斑样本,可疑阳性... 目的:回顾性分析甘肃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疾病谱、发病率和基因变异谱,探究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遗传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进行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的213786例新生儿干血斑样本,可疑阳性患儿进行尿气相质谱和(或)高通量基因测序诊断,对确诊患儿的疾病谱、发病率和基因变异谱进行分析。结果:在189例复筛阳性患儿中确诊145例,包含15种遗传代谢病,甘肃地区遗传代谢病总体发病率为1/1474,其中高苯丙氨酸血症99例,占68.28%,是甘肃地区遗传代谢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发现20种变异基因相关的268个变异位点,如一些热点变异:PAH基因c.728G>A、c.611A>G和MMACHC基因c.609G>A、c.567dupT,以及未报道的新变异:MMACHC基因c.298G>T、MUT基因c.2000A>G、MMAA基因c.734-7A>G。结论:质谱学筛查联合基因检测技术可有效探究遗传代谢病的遗传特征,为该类疾病后续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海燕 付跃 +2 位作者 李燕婷 张健 覃拥灵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桑叶蛋白含量,优化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黄酮初提液的抑菌效果。参照《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计算粗蛋白质含量,使用溶剂提取与酶辅助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桑叶黄酮,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方法,使用滤纸... 本试验旨在探究桑叶蛋白含量,优化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黄酮初提液的抑菌效果。参照《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计算粗蛋白质含量,使用溶剂提取与酶辅助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桑叶黄酮,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方法,使用滤纸片法来测定桑叶黄酮对5种菌种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9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黄酮提取效果最为理想,总得率达4.93%。抑菌试验表明提取液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Link)、厚垣镰孢霉HML278(Fusarium chlamydosporum HML27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桑叶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桑叶富含黄酮及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改善畜产品品质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桑叶的抑菌活性可以延长青贮饲料保质期,是优质的饲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蛋白质 黄酮 提取工艺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碳链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提高磷在土壤中的扩散距离和有效性
5
作者 孔维众 张水勤 +5 位作者 李燕婷 徐久凯 许猛 高强 赵秉强 袁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3-1172,共10页
【目的】有机酸与磷肥结合施用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磷固定,但有机酸碳链长度与磷肥有效性的关系尚不明确。将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研究其对磷酸二铵在土壤中的扩散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高效磷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有机酸与磷肥结合施用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磷固定,但有机酸碳链长度与磷肥有效性的关系尚不明确。将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研究其对磷酸二铵在土壤中的扩散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高效磷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草酸(OA)、丁二酸(BA)、己二酸(AA)、辛二酸(SA)为供试材料,分别按0.5%的质量比与粉状磷酸二铵混合均匀后挤压造粒,得到4个含有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磷肥试验样品(代号分别为OAP、BAP、AAP、SAP),磷酸二铵样品(DAP)也按照同样方法挤压造粒。磷培养试验以5个肥料样品为处理,以不添加磷肥为对照(CK),每个处理设置18个重复。在培养的第1、3、7、14和28天,进行滤纸可视化显色,测定肥料磷的扩散距离(半径),同时采集土样测定速效磷、Ca2-P和Ca8-P含量,测定pH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DAP相比,OAP、BAP、AAP、SAP处理均增加了磷素扩散距离,扩散距离各处理的排序为OAP>BAP>AAP>SAP,OAP处理的磷扩散距离较DAP平均增加了29.5%。培养28天时,4个二元羧酸磷酸二铵复合磷肥处理的土壤平均速效磷、Ca2-P、Ca8-P含量分别较DAP提高了0.48%~12.6%、4.06%~37.1%、1.25%~20.9%,均以OAP的提高幅度最高。在培养3~28天,二元羧酸磷酸二铵复合磷肥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DAP,以OAP处理的活性最高。与CK处理相比,施磷肥处理土壤pH显著下降,以OAP处理降幅最大。【结论】供试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均可减少磷的固定,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磷肥在土壤中的扩散距离;其中,以草酸磷酸二铵复合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羧酸 碳链长度 羧基含量 磷扩散 速效磷含量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pH和铁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燕婷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2 位作者 张福锁 江荣风 毛达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16,共5页
在无植物栽培的条件下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试验研究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 pH值、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失绿黄化症的矫正效果。结果表明 ,酸性根际肥 (pH 1.0~ 2 .0 )中的酸在土壤中扩散的影... 在无植物栽培的条件下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试验研究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 pH值、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失绿黄化症的矫正效果。结果表明 ,酸性根际肥 (pH 1.0~ 2 .0 )中的酸在土壤中扩散的影响半径可达 6cm ,但对土壤pH降低作用最显著的是在距肥料 2cm内 ;在施肥 2 8d内 ,距肥料 2cm处 ,土壤 pH值降低了 0 .9个单位 ,土壤铁有效性 (DTPA浸提量 )增加了 5 .9mg kg ;施用酸性根际肥可使花生叶绿素SPAD值与叶片活性铁含量显著提高 ,克服了花生缺铁黄化症状 ,使施肥区 (肥料周围 2cm内 )土壤pH值显著降低 ,并显著提高了该区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对土壤Fe的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根际肥 石灰性土壤 pH值 有效性 影响因素 无植物栽培 扩散试验 症状 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源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非药物疗法研究概况
7
作者 胡晓颖 雷婷 +1 位作者 李燕婷 施茵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脊源性痛经是一种由骶髂关节和骨盆解剖异常所导致的痛经,临床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收效甚微。从脊源性痛经相关结构的生理解剖学、脊源性痛经与脊柱解剖结构异常的相关性、脊源性痛经的致病机理以及中医学对脊源性疾病的认识4个方面探... 脊源性痛经是一种由骶髂关节和骨盆解剖异常所导致的痛经,临床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收效甚微。从脊源性痛经相关结构的生理解剖学、脊源性痛经与脊柱解剖结构异常的相关性、脊源性痛经的致病机理以及中医学对脊源性疾病的认识4个方面探讨脊源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并对近年来非药物疗法治疗脊源性痛经做了简要介绍,以期为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源性痛经 脊柱病因学 非药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江仓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燕婷 张文 +3 位作者 宁黎平 才永吉 程璐 顾改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江仓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综合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和人为采矿活动影响因素2个子评价指标和植被覆盖、降水量、居民建筑活动占地、采... 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江仓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综合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和人为采矿活动影响因素2个子评价指标和植被覆盖、降水量、居民建筑活动占地、采矿活动占地等13个单指标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阐述矿区内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构建能够满足高海拔矿区生态环境评价要求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江仓露天矿区 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米索前列醇在足月胎膜早破及延期妊娠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燕婷 张丽莉 +1 位作者 金莉娅 吕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8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微量米索前列醇在足月胎膜早破及延期妊娠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0例胎膜早破或延期妊娠的分娩孕妇,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孕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孕妇选择缩宫素治疗,实验组孕妇选择微量米索前列醇治疗,对两组孕... 目的分析微量米索前列醇在足月胎膜早破及延期妊娠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0例胎膜早破或延期妊娠的分娩孕妇,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孕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孕妇选择缩宫素治疗,实验组孕妇选择微量米索前列醇治疗,对两组孕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为42.5%(17/40)、剖宫产率为22.5%(9/40)、总产程为(20.1±2.4)h、羊水污染为27.5%(11/40)、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2.5%(13/40);实验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为70.0%(28/40)、剖宫产率为5.0%(2/40)、总产程为(11.5±2.1)h、羊水污染为7.5%(3/40)、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7.5%(3/40);实验组孕妇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妇的宫缩时间、宫缩到分娩时间、总产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量米索前列醇对足月胎膜早破及延期妊娠孕妇进行治疗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不良后果,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孕妇认可度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米索前列醇 足月胎膜早破 延期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施肥调控对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燕婷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2 位作者 张福锁 江荣风 毛达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4-529,共6页
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肥料周围不同距离处土壤中NH+4与NO-3增量的变化,验证不同施肥方式对小油菜产量与NO-3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作用,肥料氮对土壤NH+4与NO-3增量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距肥料4 cm内,但集中施肥与酸... 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肥料周围不同距离处土壤中NH+4与NO-3增量的变化,验证不同施肥方式对小油菜产量与NO-3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作用,肥料氮对土壤NH+4与NO-3增量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距肥料4 cm内,但集中施肥与酸性根际肥(pH1.0 ~ 2.0)的显著差异则是在2 cm 内; 后者的NH+4扩散与硝化作用都较前者弱.其中,在距肥料1 cm处,集中施肥的土壤NH+4增量于施肥一周后达最大值,而酸性根际肥则在两周后,且两者NH+4增量差异显著; 在2 cm处,二者土壤NH+4增量达最大值的时间都较1 cm处晚一周,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而后者土壤的NO-3增量都低于前者.在盆栽试验中,酸性根际肥使小油菜的土壤NH+4含量显著提高,而NO-3含量却很低.与集中施肥比较,土壤NH+4含量提高13%,NO-3含量降低72% ~ 89%,小油菜的硝酸盐累积量降低了28%,小油菜产量增加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根际肥 油菜 硝酸盐 铵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后叶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燕婷 金莉娅 +1 位作者 张丽莉 吕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2期122-123,共2页
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8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催产素,实验组产妇则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米索前列醇,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实... 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8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催产素,实验组产妇则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米索前列醇,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为(185.2±63.3)ml、产后24 h出血量为(247.7±67.4)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2.3±65.7)ml、(291.7±69.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米索前列醇能对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后叶素 米索前列醇 预防 产后出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12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3 位作者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5-1076,共12页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途径,阐述了腐植酸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机理,旨在梳理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现状,为腐植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进展】1)腐植酸能够对植物产生类似生物刺激素的效应。它能够提高植物根系H+-ATP酶等的活性、刺激植物根伸长和侧根生长点的增加,从而增加根系活力及植物根系与土壤养分的接触面积,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逆境胁迫下,腐植酸能够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缓解甚至消除逆境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3)腐植酸能够通过与氮素、磷素和钾素发生结合效应,与磷酸盐产生竞争效应和对钾离子的吸附作用固持与活化土壤与肥料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料有效性和缓释性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促进植物生长;4)腐植酸还能够影响土壤中与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在活化养分的同时,保蓄养分,降低养分的损失,为植物生长保障持久的养分供应;5)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应受腐植酸结构特征、添加量和供试植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与展望】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研究技术的差异,人们对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腐植酸的基本特征、影响腐植酸作用的主控因子、土壤–植物系统中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途径和腐植酸对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等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植物生长 根系 抗逆性 养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30
13
作者 刘恩科 赵秉强 +2 位作者 胡昌浩 李秀英 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9-794,共6页
以1990年建立的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北京昌平站)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地施NPK肥或NPK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 以1990年建立的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北京昌平站)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地施NPK肥或NPK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并能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而不均衡施肥(N、NK、NP、PK)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耗竭。相关分析表明,在褐潮土上增施磷肥和有机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肥料 玉米产量 土壤肥力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值尿素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2
14
作者 袁亮 赵秉强 +2 位作者 林治安 温延臣 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0-628,共9页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15N尿素,采用尿素熔融工艺分别制备了普通尿素(U)、海藻酸增值尿素(AU)、腐植酸增值尿素(HAU)和谷氨酸增值尿素(GU)试验产品,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N 0.1 g/kg干土,以0—30cm土层干土重量计算)3种增值尿素...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15N尿素,采用尿素熔融工艺分别制备了普通尿素(U)、海藻酸增值尿素(AU)、腐植酸增值尿素(HAU)和谷氨酸增值尿素(GU)试验产品,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N 0.1 g/kg干土,以0—30cm土层干土重量计算)3种增值尿素产品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1)与U相比,AU、HAU和GU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7.12%、13.63%和3.65%;2)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有44.8%48.0%来自肥料氮,AU、HAU、GU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吸收的肥料氮量均显著高于U处理,分别高出4.83%、7.41%和3.12%;3)虽然所有处理土壤残留的肥料氮均主要集中在0—50 cm土层中,U处理在50—90 cm层次土壤肥料氮累积量显著高于AU和HAU处理;4)AU、HAU和GU处理的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U处理显著提高6.38、15.63、3.08个百分点,HAU和AU处理的15N利用率分别较普通尿素高出3.70和2.41个百分点,AU、HAU和GU处理的肥料氮的损失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显著降低7.64、9.52和2.1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值尿素 小麦产量 氮肥利用率 残留氮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中腐植酸添加比例对玉米产量、磷素吸收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15
作者 李军 袁亮 +4 位作者 赵秉强 李燕婷 温延臣 李伟 林治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1-648,共8页
【目的】腐植酸可提高磷肥的肥效,对于其在磷肥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可为我国磷肥的"增效减量"提供依据。【方法】将腐植酸增效剂按1%、5%、10%和20%的比例添加到磷酸一铵中,制成四种腐植酸磷肥试验产品(HP1、HP2、HP3和HP4),... 【目的】腐植酸可提高磷肥的肥效,对于其在磷肥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可为我国磷肥的"增效减量"提供依据。【方法】将腐植酸增效剂按1%、5%、10%和20%的比例添加到磷酸一铵中,制成四种腐植酸磷肥试验产品(HP1、HP2、HP3和HP4),利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在等磷量(施P_2O_5量0.1 g/kg干土)投入及等肥料重量(施磷肥实物量0.16 g/kg干土,即施P_2O_5量分别减少1%、5%、10%、20%)投入情况下,腐植酸磷肥对玉米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1)在等磷量施用情况下,与普通磷肥(P)相比,四种腐植酸磷肥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增加4.5%~13.6%,且腐植酸添加量越大产量越高,均显著高于普通磷肥处理;在等肥料重量施用下,随着腐植酸磷肥施入P_2O_5量的减少,玉米籽粒产量逐渐降低,当P_2O_5施用量减少20%时籽粒产量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仍未显著降低。2)腐植酸磷肥处理在等磷量施用下较普通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吸收量和地上部吸磷总量,分别增加6.0%~15.4%和6.3%~14.0%,但秸秆磷吸收量无显著变化;当腐植酸磷肥施入P_2O_5量减少20%时籽粒磷吸收量和地上部磷吸收总量会显著低于普通磷肥处理。3)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在等磷量施用下,腐植酸磷肥的表观利用率提高5.9~13.1个百分点,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6.5%~79.1%、4.5%~13.5%,且均达到显著水平。4)施入腐植酸后主要影响0—5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其中15—3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最为显著,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增加18.1%~36.6%。【结论】腐植酸增效剂在1%~20%的添加比例范围内对磷肥均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可提高玉米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磷肥利用效率,并可提高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且腐植酸添加量越大效果越好;利用腐植酸的增效作用来减少磷肥施用量是可行的,在当前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可减少磷肥用量20%左右而保证玉米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增效剂 磷酸一铵 玉米产量 磷吸收利用 土壤速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效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0
16
作者 李志坚 林治安 +3 位作者 赵秉强 袁亮 李燕婷 温延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9-1336,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制备了含腐植酸、海藻酸和谷氨酸3种增效剂的增效磷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磷(设置低、高2个施磷水平)投入条件下不同增效剂添加量的增效磷肥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制备了含腐植酸、海藻酸和谷氨酸3种增效剂的增效磷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磷(设置低、高2个施磷水平)投入条件下不同增效剂添加量的增效磷肥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比普通磷酸一铵提高9.74%33.54%,高磷水平下,含腐植酸增效磷肥和含海藻酸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分别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26.81%和30.65%。低磷和高磷水平下,不同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均随增效剂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2)低磷和高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含磷量与普通磷酸一铵处理差异不显著。3)低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吸磷总量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14.81%42.59%,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8.71 26.21个百分点;高磷水平下,腐植酸增效磷肥和海藻酸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吸磷总量分别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18.18%和32.73%,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6.13和10.1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磷肥 冬小麦 产量 磷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5 位作者 李伟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土柱栽培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普通尿素(U)和腐植酸尿素(HAU)3个处理,所有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柱0—30 cm土层。玉米成熟后,采集植株地上部样品进行考种,同时,分别测定玉米叶片、茎秆、苞叶、穗轴、籽粒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15)N丰度;分别采集0—15 cm、15—30 cm、30—50 cm、50—70 cm、7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素含量和15N丰度。【结果】各处理玉米植株地上部及各器官(苞叶除外)干物质量由低到高为CK<U<HAU,而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占该植株地上部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处理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与U处理相比,HAU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平均提高13.8%,籽粒产量提高14.2%;玉米籽粒产量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百粒重却无显著差异。同时,HAU处理玉米对氮素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比U处理高0.989 g和0.072 g,提高了氮肥利用率4.8个百分点;各处理氮素和肥料氮在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苞叶、穗轴<茎秆<叶片<籽粒,籽粒总氮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占整个植株地上部总吸收量的65.7%~74.2%和58.6%~60.5%;从氮素来源分析,各器官所吸收的肥料氮仅占该器官氮素总吸收量的13.3%~30.9%。另外,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中肥料氮的总残留量影响不显著,但HAU处理肥料氮在施肥层(0—15 cm)的残留量显著高于U处理(P<0.05)。HAU处理肥料氮的损失率为34.9%,低于U处理5.1个百分点。【结论】供试条件下,施用腐植酸尿素能够增加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肥料氮向下层土壤的淋溶,有利于土壤残留氮的进一步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尿素 玉米 产量 15^N标记技术 肥料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对玉米生长及肥料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军 袁亮 +5 位作者 赵秉强 李燕婷 张水勤 温延臣 李伟 林治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4-530,共7页
【目的】利用腐植酸对氮肥的增效作用,通过研究尿素中腐植酸添加量对玉米生长及肥料氮(15N)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腐植酸提高尿素肥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将腐植酸增效剂按1%、5%、10%、20%的比例分别添加到普通尿素中,利用... 【目的】利用腐植酸对氮肥的增效作用,通过研究尿素中腐植酸添加量对玉米生长及肥料氮(15N)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腐植酸提高尿素肥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将腐植酸增效剂按1%、5%、10%、20%的比例分别添加到普通尿素中,利用熔融法制备四种腐植酸尿素试验产品(HAU1、HAU2、HAU3和HAU4),在土柱栽培试验中利用同位素15N示踪法,研究在等氮量(施氮量0.1 g/kg干土)投入情况下,尿素中腐植酸添加量对玉米生长,玉米肥料氮吸收、分配及肥料氮在不同土层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普通尿素处理(U)相比,1)四种腐植酸尿素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5.5%~13.8%和6.3%~17.3%,且随着腐植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2)腐植酸尿素提高了玉米籽粒、茎、穗轴中的肥料氮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降低了苞叶中的肥料氮含量;腐植酸尿素可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和籽粒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增加11.6%~17.0%和16.8%~25.9%,但随着腐植酸添加量的增加,叶和苞叶中的肥料氮吸收量会有所降低;腐植酸尿素的肥料氮收获指数提高2.5~4.2个百分点。3)腐植酸尿素可显著提高15N肥料利用率和15N肥料土壤残留率,并降低15N肥料损失率,15N肥料利用率提高5.9~8.6个百分点,15N壤残留率提高1.4~2.5个百分点,损失率降低7.3~11.2个百分点。4)玉米收获后,土壤中的肥料氮主要残留在0—50cm土层,腐植酸尿素在0—90 cm土层中的肥料氮累积残留量比普通尿素高5.2%~10.1%。【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在腐植酸增效剂添加比例为1%~20%的范围内,腐植酸对尿素均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随着腐植酸添加量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逐渐增加;腐植酸还可促进玉米叶片和苞叶中的肥料氮向籽粒的转运,提高玉米肥料氮收获指数及籽粒肥料氮吸收量;同时还可提高尿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氮素淋溶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尿素 玉米生长 肥料氮利用 土壤肥料氮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小分子有机物对小油菜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5
19
作者 于会丽 林治安 +2 位作者 李燕婷 袁亮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0-1568,共9页
【目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具有良好的渗透、保湿及粘着性,与养分混合喷施可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在农业生产上常被用作肥料助剂,但关于小分子有机物本身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小油菜盆栽试... 【目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具有良好的渗透、保湿及粘着性,与养分混合喷施可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在农业生产上常被用作肥料助剂,但关于小分子有机物本身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小油菜盆栽试验,喷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山梨醇、葡萄糖酸钠、甘氨酸),以研究小分子有机物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的影响和明确不同小分子有机物的最佳喷施浓度。【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作物选用小油菜,小分子有机物选用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每种小分子有机物各设4个喷施浓度:山梨醇为30、90、150和300 mg/kg,葡萄糖酸钠为150、300、600和1200 mg/kg,甘氨酸为60、120、250和500 mg/kg,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共13个处理,每个处理四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油菜三叶期开始喷施,之后每隔7天喷施一次,共喷施4次。小油菜收获后,测定生物量、叶片SPAD值以及植株硝态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分析喷施小分子有机物对小油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小分子有机物喷施浓度与上述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喷清水)相比,喷施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的小油菜生物量平均增加了9.80%、26.37%、25.40%,其中,以喷施山梨醇300 mg/kg、葡萄糖酸钠600 mg/kg和甘氨酸250 mg/kg的小油菜生物量增幅最大,分别为25.60%、31.87%、35.87%;2)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喷施3种小分子有机物均可改善小油菜品质、促进养分吸收,其中,喷施适宜浓度的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可显著降低小油菜硝态氮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SPAD值,显著促进小油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3)根据回归分析结果,3种小分子有机物喷施浓度与小油菜生物量、品质和养分吸收量均呈二次曲线相关,表明在适宜的喷施浓度下,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均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其中,以山梨醇150 300 mg/kg、葡萄糖酸钠600 1200 mg/kg、甘氨酸120 250 mg/kg喷施效果最佳。【结论】小分子有机物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叶面喷施可促进小油菜生长和对养分(氮、磷、钾)的吸收、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作为作物的叶面有机营养剂直接施用,并可进一步研究作为有机水溶性肥料的助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有机物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氮素吸收及其产量效应 被引量:38
20
作者 车升国 袁亮 +4 位作者 李燕婷 林治安 沈兵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5,共9页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氮含量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地上部氮吸收、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结果】小麦产量、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t/hm^2(n=5484,变异系数34.37%),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7.06 t/hm2),西北冬春兼播麦区最低(4.71 t/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居中(5.60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全国平均为2.87 kg(n=5073,变异系数25.43%),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2.98 kg),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2.60 kg和2.84 kg);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17%(n=3456)、0.55%(n=2460)、180.9 kg/hm^2(n=4962),变异系数分别为23.96%、38.18%、44.50%。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均以黄淮海麦区居高,分别为2.24%、0.56%、211.1 kg/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1.92%、0.5%、146.7 kg/hm2和2.14%、0.53%、138.0 kg/hm2。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随小麦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产量范围<4.5、4.5 6.5、6.5 8.5、8.5 10.5、>10.5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2.79、2.80、2.91、3.03和3.05 kg,对应的籽粒氮含量分别为2.01%、2.11%、2.27%、2.26%和2.40%,秸秆氮含量分别为0.46%、0.53%、0.58%、0.61%和0.63%。【结论】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栽品种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差异,造成了小麦氮素吸收特性的区域间差异,因此小麦施肥应根据各区域的小麦产量、小麦氮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氮素吸收 需氮量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