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活性化合物,研究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活性化合物,研究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检索白头翁汤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从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得UC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中药复方目标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目标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核心基因,获得相关的靶点通路。将白头翁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目标-靶点网络包括43个主要化合物和66个靶点,包括PTGS2、IL-4、IL-17、IL-8、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3)、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等,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在AKT、IL-4、IL-17、RGE-RAGE等信号通路。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和黄柏碱是主要成分,分别与PTGS2和IL-4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和黄柏碱对PTGS2和IL-2多条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如IL-4、IL-17、AKT信号通路等。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的污染程度,并评估当地居民膳食铅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年在广州市11个区采集了3类重点食品的310份样本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铅检测。结合2011年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膳食中铅...目的了解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的污染程度,并评估当地居民膳食铅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年在广州市11个区采集了3类重点食品的310份样本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铅检测。结合2011年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膳食中铅的暴露量,并采用暴露边际比(margin of exposure,MOE)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铅的总体检出率为83.23%,超标率为0%,铅含量平均值为0.040 mg/kg。其中双壳类食品的铅检测均值最高,为0.205 mg/kg。广州市全人群及各年龄段(3~6岁、7~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每日膳食铅暴露量的平均值和各年龄段膳食高暴露消费者(第95百分位数P_(95))分别为:0.082、0.120、0.097、0.078、0.081μg/(kg·d)和0.225、0.330、0.268、0.206、0.226μg/(kg·d)。米及米制品、芸薹类和叶菜类蔬菜对膳食铅暴露贡献比较大。各年龄段居民铅MOE值均大于1,未成年人尤其膳食高暴露人群铅的MOE值小于成年人,。结论2023年广州市市售重点关注食品存在一定的铅污染。各年龄段居民平均膳食铅暴露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仍需要关注重点食品并采取措施减少广州市居民铅膳食暴露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活性化合物,研究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检索白头翁汤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从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得UC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中药复方目标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目标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核心基因,获得相关的靶点通路。将白头翁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目标-靶点网络包括43个主要化合物和66个靶点,包括PTGS2、IL-4、IL-17、IL-8、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3)、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等,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在AKT、IL-4、IL-17、RGE-RAGE等信号通路。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和黄柏碱是主要成分,分别与PTGS2和IL-4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和黄柏碱对PTGS2和IL-2多条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如IL-4、IL-17、AKT信号通路等。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文摘目的了解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的污染程度,并评估当地居民膳食铅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年在广州市11个区采集了3类重点食品的310份样本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铅检测。结合2011年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膳食中铅的暴露量,并采用暴露边际比(margin of exposure,MOE)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铅的总体检出率为83.23%,超标率为0%,铅含量平均值为0.040 mg/kg。其中双壳类食品的铅检测均值最高,为0.205 mg/kg。广州市全人群及各年龄段(3~6岁、7~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每日膳食铅暴露量的平均值和各年龄段膳食高暴露消费者(第95百分位数P_(95))分别为:0.082、0.120、0.097、0.078、0.081μg/(kg·d)和0.225、0.330、0.268、0.206、0.226μg/(kg·d)。米及米制品、芸薹类和叶菜类蔬菜对膳食铅暴露贡献比较大。各年龄段居民铅MOE值均大于1,未成年人尤其膳食高暴露人群铅的MOE值小于成年人,。结论2023年广州市市售重点关注食品存在一定的铅污染。各年龄段居民平均膳食铅暴露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仍需要关注重点食品并采取措施减少广州市居民铅膳食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