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物源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卫国 侯恩科 +2 位作者 李焕同 周佳瑞 杨佳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中伴生有多种高含量元素,属性特征鲜明。为查明该区石煤的沉积物来源,从石煤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了研究区12个石煤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中伴生有多种高含量元素,属性特征鲜明。为查明该区石煤的沉积物来源,从石煤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了研究区12个石煤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根据石煤中常量元素组合关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的沉积物源区。结果表明: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以无机矿物质为主要组成部分,石煤中SiO_(2)含量占比最高,SiO_(2)与其他常量元素(及其他常量元素之间)关系不明显,石英矿物形态具有陆源输入特征;石煤中微量元素(V,As,Sr,Mo,Cd,Sb,Ba,Bi,U)具有明显富集特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和Nb/Y–Zr/TiO_(2)关系表明石煤受到了中性岩影响,LaN/YbN表明石煤沉积物沉积速率自东南向西北有减小趋势,即物源来自东部和南部方向;w(SiO_(2))/w(Al_(2)O_(3)),w(Al_(2)O_(3))/w(Al_(2)O_(3)+Fe_(2)O_(3)),w(Al)/w(Al+Fe+Mn)和K_(2)O/Na_(2)O–SiO_(2)构造判别模型显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于大陆边缘区域,主要接受陆源输入。通过与研究区东南方向分布的上墅群中酸性岩中稀土元素、Rb、Nb、Pb含量以及双溪坞群出露的岩浆岩中常量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综合比较,并结合江南造山带的演化历史,认为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发育的中、酸性岩带为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物源区,亦是石煤富集微量元素的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北 石煤 元素 地球化学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煤的分子结构演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夏炎 许睿 +5 位作者 路学忠 郭伟勇 杨小兵 李焕同 何亮 毛兴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4-933,共10页
以宁夏宁东、贺兰山、宁南和香山等四大煤田不同矿区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煤结构参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光学性质是各向同性的,芳香层片尺寸... 以宁夏宁东、贺兰山、宁南和香山等四大煤田不同矿区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煤结构参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光学性质是各向同性的,芳香层片尺寸较小,任意取向;随着煤级的增加,芳香层间距d002值以最快的速率减小,延展度La则加快增长,在Rmax大于2.0%后,d002值变化幅度减缓与堆砌度Lc值增大相对应;在d002<0.3480 nm,拉曼参数ID1/IG、AD1/AD1+G开始线性减小,煤的分子结构中芳香层片尺寸增大,定向性增强,光学性质在平行和垂直于芳香层片方向上呈现各向异性,结构有序化程度增大;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红外光谱显示脂肪结构含量较低,芳香结构吸收带显著,芳香度参数迅速增大,脂肪烃侧链快速脱落,生烃潜力参数‘A’变小;贺兰山煤田和香山煤田煤叠加了岩浆热作用,变质温度较高,导致芳香环缩合程度增强,芳香烃类物质增多。研究结果对煤的结构演化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煤阶煤 X射线衍射 拉曼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煤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保当富镜煤与富惰煤大分子结构模型构建及分子模拟
3
作者 邹晓艳 李焕同 +3 位作者 朱志蓉 姚征 马越 赵培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13)C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小保当煤富镜质组分离物(XV)和富惰质组分离物(XI)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小保当煤中氧元素主要是以羰基、醚键、醚氢键、羟基环氢键等形... 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13)C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小保当煤富镜质组分离物(XV)和富惰质组分离物(XI)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小保当煤中氧元素主要是以羰基、醚键、醚氢键、羟基环氢键等形式存在,XI结构中的羰基氧含量高于XV结构;氮元素主要以吡啶型氮(N-6)和吡咯型(N-5)的形式存在,XPS S(2p)谱信号极弱,在构建平均结构模型时不考虑硫的赋存形式。XV和XI的芳碳率分别为57.91%和66.02%、桥碳和周碳之比分别为0.17和0.33、脂肪碳和芳香碳之比分别为0.97和0.71;XV较XI含有较多的链状或者环状脂肪结构,XV结构中芳香核以苯和萘为主,平均尺寸为0.448 nm,平均缩合环数为2.68;XI结构中芳香核以萘和蒽为主,平均尺寸为0.676 nm,平均缩合环数为3.03。2种煤大分子结构的分子式分别为C_(170)H_(150)O_(40)N_(2)与C_(192)H_(136)O_(37)N_(2),利用所构建的分子结构模型可进一步研究煤的热解、孔隙结构演化及煤层气吸附等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镜煤 富惰煤 分子结构模型 密度模拟 核磁共振谱模拟 孔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涟源地区褶皱-断裂构造控煤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焕同 王林杰 +1 位作者 武玉良 曹代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16,共7页
为研究湘中涟源地区煤系多期次、多层次区域性顺层滑动断层、构造控煤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采用现代地质学和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提出了有利的含煤地段。结果表明:在各矿区表现为缺失... 为研究湘中涟源地区煤系多期次、多层次区域性顺层滑动断层、构造控煤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采用现代地质学和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提出了有利的含煤地段。结果表明:在各矿区表现为缺失性滑覆断裂,大部分地段沿测水组煤层顶段滑动,有时斜切地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在地表浅处较陡,向深部变缓;由于顺层滑动断层多发育在煤层的顶部,对煤层赋存有利,使煤层埋藏变浅,在老矿区外围有利于找煤;构造演化背景、多层次滑脱层的控制作用、煤系上覆和下伏岩性组合差异性及深部构造及基底属性对浅部构造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涟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煤 构造变形 褶皱-断裂构造特征 成因机制 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涟邵煤田控煤构造样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焕同 王林杰 曹代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6-69,73,共5页
涟邵煤田位于湘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加里东褶皱带西北缘。涟邵煤田主体属推覆、滑脱构造类型,沉积盖层构造变形强烈,煤系地层赋存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紧密。本文根据煤系赋存特征、含煤沉积特征、断裂构造展布特点,以区域性大断裂为... 涟邵煤田位于湘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加里东褶皱带西北缘。涟邵煤田主体属推覆、滑脱构造类型,沉积盖层构造变形强烈,煤系地层赋存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紧密。本文根据煤系赋存特征、含煤沉积特征、断裂构造展布特点,以区域性大断裂为界,将涟邵煤田划分为三个含煤区,并根据各含煤区的几何形态和形成机制,将涟邵煤田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三大类型、八大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邵煤田 构造分区 赋煤特征 控煤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寒婆坳矿区煤层夹矸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焕同 张卫国 +2 位作者 王楠 潘彦宁 陈应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6-212,共7页
煤变质程度升高和煤层夹矸中矿物的转化与周围变形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湖南寒坡坳矿区煤层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伊利石结晶度等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黏土矿物特征直接或间接指示煤变质程度,... 煤变质程度升高和煤层夹矸中矿物的转化与周围变形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湖南寒坡坳矿区煤层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伊利石结晶度等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黏土矿物特征直接或间接指示煤变质程度,以及对温度、压力等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黏土矿物这一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对研究区变形环境变化反应十分敏感,煤层夹矸中红柱石(空晶石)与伊利石、叶蜡石和绿泥石等共生,伊利石结晶度高,结晶度分布于0.14060°~0.09090°△2θ,平均晶层厚度(L_(c))大于566×10^(-1) nm;利用伊利石(001)峰面积、半高宽分别与不规则部分γ峰的面积和半高宽的比值,伊利石结晶有序度显示与煤有机结构演化一致的特征;镜质体反射率和拉曼光谱地质温度计揭示煤系石墨形成的变质温度为400~500℃或更高,指示研究区煤层遭受低级浅变质作用,煤层夹矸中伊利石为2M_(1)多型,b_(0)分布于8.8836~9.0305×10^(-1) nm,指示煤层及围岩遭受低中压的变形环境,形成的压力条件在250~400 MPa或更高;依据不同变质程度煤的XRD结构参数随形成温度的变化,显示较高的受热条件是有机质演化和夹矸中矿物转变的重要因素,但是相近温度变化区间内煤中有机质结构单元面网间距(d_(002))持续减小,指示着地质过程强烈的构造应力能明显催化石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寒坡坳矿区 煤层夹矸 矿物特征 伊利石 煤系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新化天龙山岩体侵位对煤系变形变质的构造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焕同 陈飞 +4 位作者 邹晓艳 左晓峰 莫佳峰 韩雪 陈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06-2215,共10页
煤对应力、应变和温度十分敏感,在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热运动下必然会留下各种应力作用(静压力和构造应力)痕迹。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RD,SEM及ICP-MS等方法,探讨了新化中生代天龙山岩体侵位对煤系变形变质、煤结构变化的构造效... 煤对应力、应变和温度十分敏感,在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热运动下必然会留下各种应力作用(静压力和构造应力)痕迹。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RD,SEM及ICP-MS等方法,探讨了新化中生代天龙山岩体侵位对煤系变形变质、煤结构变化的构造效应以及元素迁移富集的应力-应变环境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天龙山岩体侵位引起的岩浆热及构造应力作用,促进煤化程度升高逐渐转变为隐晶质石墨,煤及围岩出现大量热变质矿物;岩体侵位施加放射状挤压应力集中带,节理与岩组主压应力轴方位与岩体边界近于垂直,靠近岩体构造变形增强;构造应力与岩浆热变质叠加作用对煤的大分子结构影响显著,d002值、La/Lc分别随变质程度降低及远离岩体而减小。岩体附近煤层受岩浆热作用显著,岩浆侵位的构造效应(机械能、热能及化学能)造成煤岩结构破坏、变质程度升高以及元素富集、迁移,煤中REE含量增加;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曲线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A型与C1型靠近岩体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与泥盆纪灰岩及硅化灰岩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曲线相似,岩浆热液使围岩矿化,但局限于蚀变带。岩浆热变质作用驱使稀土元素向富轻稀土方向演化,构造应力驱使稀土元素向着富重稀土的方向演化,导致ΣL/ΣH比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山岩体 煤系变形变质 X射线衍射分析 稀土元素 构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塔煤矿富油煤赋存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控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焕同 朱志蓉 +4 位作者 张战波 郭书全 乔军伟 姚征 师庆民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6,共4页
为查明柠条塔煤矿富油煤煤岩煤质变化特征、成煤环境,通过收集整理的煤岩特征、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等数据,统计分析镜惰比、形态硫分布、灰成分指数、三角端元图及干酪根类型等参数,探讨各煤层参数变化及成煤环境。结果表明:各煤层焦油... 为查明柠条塔煤矿富油煤煤岩煤质变化特征、成煤环境,通过收集整理的煤岩特征、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等数据,统计分析镜惰比、形态硫分布、灰成分指数、三角端元图及干酪根类型等参数,探讨各煤层参数变化及成煤环境。结果表明:各煤层焦油产率平均值7.5%~11.5%,以富油煤为主,煤岩组分中惰质组含量较高,镜惰比为0.65~1.62,煤系剖面上呈低-高-低变化特征,与焦油产率、硫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灰分及灰成分指数显示成煤沼泽接近陆源区,覆水程度较浅,2^(-2)、3^(-1)和4^(-2)煤偏向于覆水较深的还原性环境;活性组分(镜质组+壳质组)、挥发分及氢含量较高的煤层,焦油产率也高,惰质组含量高则相反;各煤层煤化程度相当于石油开始形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焦油产率 成煤环境 煤岩煤质特征 柠条塔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焕同 李搛倬 +2 位作者 李阳 梁辉 李连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6-891,共6页
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在强烈的岩浆热活动的影响下,叠加在区域变质作用背景之上,同时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变形,使煤化作用过程复杂化。采用煤质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对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系的煤化学... 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在强烈的岩浆热活动的影响下,叠加在区域变质作用背景之上,同时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变形,使煤化作用过程复杂化。采用煤质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对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系的煤化学组分及结构特征、显微构造分析,探讨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煤变质带总体为北东向展布,在规模较大的含煤向斜周缘呈反向环带,呈反希尔特定律现象;层滑断裂引起的应力集中叠加岩浆热作用使局部地区煤变质程度增高,煤的物理性质、结构改变,形成构造煤;由于新化寒婆坳向斜天龙山岩体的构造-热耦合作用,煤中常见有镶嵌结构,且煤大分子结构趋向有序化,面网间距d002减小,芳香层片堆砌度增大,具有动力变质作用的典型结构特征,高煤级煤逐渐过渡为隐晶质石墨,由细小鳞片组成集合体,粒径在50~2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变形 变质作用 X射线衍射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煤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易向斜控煤构造成因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李焕同 王林杰 +1 位作者 王信国 曹代勇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95,共3页
毛易向斜煤系经历印支期以来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顺层发育的逆冲推覆,在向斜两翼形成应力集中带,造成煤系的缺失与重复,F1断层产状向深部逐渐变缓可能兜底。采用野外地质调查、FLAC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毛易向斜控煤构造成因机制。
关键词 构造控煤 数值模拟 毛易向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东井田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11
作者 李焕同 关英斌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第28期35-35,共1页
根据区域重磁异常特征研究及其数据处理成果,初步揭示隆东井田内主采煤层石炭纪太原组8号煤层煤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充分利用该煤炭资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重磁异常 岩浆侵入 煤变质 隆东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背景与风险区带划分 被引量:41
12
作者 曹代勇 占文锋 +3 位作者 李焕同 李小明 刘德民 魏迎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76-2388,共13页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是静态地质环境与开采扰动耦合作用的结...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是静态地质环境与开采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背景通过构造变形产物、构造形成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等方式决定煤矿床赋存方式和动力环境,从而影响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实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把致灾构造因素归纳为断层构造、褶皱构造、构造复杂程度、构造活动性、煤变形-变质特征、煤层赋存深度等六大类,各类构造因素对不同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具有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基本特点;规模大、损失严重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煤田构造域,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二级构造带以东的东北赋煤构造区中东部、华北赋煤构造区东部和华南赋煤构造区中部,以及受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与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复合作用控制的华南赋煤构造区西部。根据致灾构造因素和动力地质灾害特征,结合煤系赋存特点和煤炭开发现状,将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为Ⅰ级(低风险)、Ⅱ级(中风险)和Ⅲ级(高风险)等3个等级。从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的时空差异性出发,在中国赋煤构造单元框架内进行煤矿主要动力地质灾害风险区带划分,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北四大赋煤构造区共划分煤矿动力地质灾害Ⅲ级区带11个、Ⅱ级区带7个,其余地区属于Ⅰ级区带或未评价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动力地质灾害 致灾构造因素 煤田构造 区域构造背景 风险区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石墨鉴别指标厘定及分类分级体系构建 被引量:24
13
作者 曹代勇 魏迎春 +6 位作者 李阳 刘志飞 李焕同 王路 吴国强 宁树正 徐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3-1846,共14页
煤系石墨是煤经受岩浆热变质及构造应力作用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发育不同程度石墨结构、具有石墨或类似石墨的物理化学特征和工艺性能,是战略性矿床晶质石墨的重要补充。为了给煤系石墨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可靠基础,从煤系石... 煤系石墨是煤经受岩浆热变质及构造应力作用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发育不同程度石墨结构、具有石墨或类似石墨的物理化学特征和工艺性能,是战略性矿床晶质石墨的重要补充。为了给煤系石墨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可靠基础,从煤系石墨成矿机制及演化途径研究入手,深入分析相关测试技术方法的适用性,以我国典型煤系石墨矿区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系石墨鉴别指标,建立煤系石墨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表明,煤系石墨是由不同演化程度的石墨化组分和残留煤岩显微组分组成的集合体,具有矿物学与岩石学或矿石学的双重属性,不同于区域变质成因的晶质鳞片石墨矿物,难以简单地采用单一指标鉴别。煤系石墨的形成是化学成分单一化、分子结构有序化的演化过程,鉴别指标亦应包括成分参数和结构参数两大类。挥发分和反射率指标在煤化作用阶段变化规律较明显,进入石墨化阶段后敏感性降低,可综合运用于初步区分煤与煤系石墨。煤石墨化的实质是纳米级大分子结构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结晶度增加和缺陷消亡的过程,因此,XRD和Raman等结构参数是鉴别煤系石墨和划分煤系石墨类型的可靠指标。基于煤系石墨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所揭示的规律,采用d_(002)=0.344 nm,G峰位=1590 cm^(-1)和R_(2)=0.6区分煤与煤系石墨两大矿种;煤系石墨划分为半石墨和石墨2种类型,其中半石墨鉴别指标为d_(002)=0.338~0.344 nm,G峰位=1585~1590 cm^(-1),R_(2)=0.5~0.6,石墨鉴别指标为d_(002)<0.338 nm,G峰位<1585 cm^(-1),R_(2)<0.5。此外,成分指标固定碳与煤变质演化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作为石墨矿石的品位参数,可用于评价煤系石墨矿石的质量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成矿机制 鉴别指标 类型划分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与赋煤构造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曹代勇 谭节庆 +3 位作者 陈利敏 郭爱军 李焕同 刘亢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共5页
我国煤田地质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为正确指导我国煤田的找煤方向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在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工作上,笔者提出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开展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为区域地质背景... 我国煤田地质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为正确指导我国煤田的找煤方向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在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工作上,笔者提出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开展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为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构造形态和展布规律、构造成因和演化、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依照我国煤田构造地质特点,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对煤系赋存的构造区划,具有构造单元和赋煤单元的双重涵义,总结归纳了5大赋煤构造区的煤田构造特征,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赋煤构造单元 构造控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地区中煤阶煤分子结构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焕同 邹晓艳 +1 位作者 张卫国 乔军伟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8-1127,共10页
为研究陕南地区中煤阶煤结构中官能团的变化,以北秦岭商洛煤产地和上扬子镇巴煤产地的8个中等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及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镜... 为研究陕南地区中煤阶煤结构中官能团的变化,以北秦岭商洛煤产地和上扬子镇巴煤产地的8个中等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及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镜质体反射率增大,芳环层面网间距逐渐减小,堆砌度与延展度逐渐增大,芳香度在反射率为1.30%时出现拐点;中煤阶煤芳香结构中苯环取代方式以三取代和二取代为主,随着变质程度的增高,苯环二取代的比例升高,脂肪族结构逐渐脱落导致相对比例降低,含氧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其中在反射率为1.3%时羰基相对含量最低;自缔合羟基、醚氧羟基和环羟基的相对含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煤分子结构中链状结构的环化使环状羟基相对含量在反射率为1.30%后增大,环化作用增强导致甲基含量减少,分子结构空间排列紧密,自缔合羟基相对含量增加;红外结构参数芳碳率、芳香性、芳香环缩聚程度和CH _(2)/CH_(3)等随反射率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度的变化与醚氧或酚羟基的转化相关。总体上芳香结构相对含量增大,脂族结构减少,缩聚程度增加,生烃潜力随反射率增大,反映煤结构的生烃潜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煤阶煤 X射线衍射测试 傅里叶红外光谱 煤分子结构 陕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煤炭资源分布与赋煤构造分区 被引量:5
16
作者 宁树正 李焕同 +2 位作者 谭节庆 李友飞 王林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18,23,共4页
华南赋煤区是我国重要的二叠纪煤炭资源分布区,煤田构造复杂,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对该区开展煤炭资源与赋存特征研究尤为重要。从煤炭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入手,以赋煤构造分区与控煤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华南赋煤区划分为扬子和东南2个赋煤... 华南赋煤区是我国重要的二叠纪煤炭资源分布区,煤田构造复杂,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对该区开展煤炭资源与赋存特征研究尤为重要。从煤炭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入手,以赋煤构造分区与控煤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华南赋煤区划分为扬子和东南2个赋煤构造亚区,18个赋煤构造带(点),着重分析了扬子陆块北缘逆冲赋煤带、滇东褶皱赋煤带、赣中湘南粤北坳陷赋煤带和上饶—安福—曲仁坳陷赋煤带4个赋煤构造带的控煤特征,有助于对该区煤炭资源评价和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赋煤构造单元 控煤特征 华南赋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27
17
作者 曹代勇 宁树正 +5 位作者 郭爱军 李焕同 陈利敏 刘亢 谭节庆 郑志红 《矿业科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的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性显著;决定现今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历程、深部构造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以及煤系岩性组合特征等方面。中国大陆自晚古生代主要成... 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的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性显著;决定现今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历程、深部构造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以及煤系岩性组合特征等方面。中国大陆自晚古生代主要成煤期以来,相继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大陆构造演化的时空非均匀性和基底属性的复杂性,导致煤田构造格局呈现复杂而有序的总体面貌。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可以划分为两大煤田构造区域、三条煤系变形构造组合带、五大赋煤构造区。以赋煤构造亚区为单元,总结归纳了全国五大赋煤构造区的煤田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构造控煤 赋煤构造单元 含煤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浸取法的石煤中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卫国 杨建业 +2 位作者 李军 李焕同 车晓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55-3267,共13页
石煤中伴生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稀有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限制和影响了其从石煤中被提取出来的可能和效率,同时也决定了有害元素向周边环境的迁移、转化能力。立足石煤属性特点,设计了一套石煤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分... 石煤中伴生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稀有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限制和影响了其从石煤中被提取出来的可能和效率,同时也决定了有害元素向周边环境的迁移、转化能力。立足石煤属性特点,设计了一套石煤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的实验方案,根据物料平衡原则及相关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验证,认为该实验方案设计合理、逻辑严谨、可操作性强,结果可信,适用于石煤中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研究。通过对不同赋存状态中稀有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石煤中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种类多样,总体以无机态为主,其中以杂矿态居多。其中Zr,Nb,Hf,Ta与杂矿态(石英、伊利石及难溶硅酸盐矿物)结合紧密,Li,V,Cr,Ga,Y,Ba,Bi,Th以杂矿态形式存在为主,Cu,Rb,Mo,Cd,Sb,W与有机质关系密切,Co,Ni,Zn,Y,Cd,Bi,Th与碳酸盐矿物存在联系,Y,Mo,Tl,Th存在少量的氧化物态,其他元素氧化物态含量较低;Co,Ni,Cu,Zn,Mo,Cd存在一定量的水溶态形式;大部分元素不存在或存在微量吸附态形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稀有金属元素的联合开发,有助于减缓有害元素向周边环境的迁移。根据石煤中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建议在石煤稀有金属元素提取工艺设计中选取温和、可控的破坏有机质方案,有机质破坏后再进行无机矿物态元素提取;重点关注“杂矿态”中赋存的稀有金属元素的联合提取,并且要注意残渣、废液的回收,以减少和监控有害元素向环境的迁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稀有金属元素 赋存状态 化学浸取法 湘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易矿区及其外围控煤构造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代勇 王林杰 +5 位作者 易海霞 刘登 陈健明 蒋艾林 周荣洲 李焕同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4,共4页
毛易矿区及其外围的主要控煤构造样式为隔档式褶皱和层间滑动断层,在经历了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作用后,形成了以毛易-晏家铺向斜为主体,逆冲推覆构造为基本构造格架,且盖层构造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研究区大量斜歪褶... 毛易矿区及其外围的主要控煤构造样式为隔档式褶皱和层间滑动断层,在经历了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作用后,形成了以毛易-晏家铺向斜为主体,逆冲推覆构造为基本构造格架,且盖层构造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研究区大量斜歪褶皱、构造透镜体、擦痕等构造均指示逆冲推覆的性质,镜下显微构造现象显示了该区所处的浅层低温变形环境。软弱层的存在为滑脱构造提供了基础,煤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易矿区 控煤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平衡水分测定系统开发及实验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卫国 李焕同 +2 位作者 李智 李沛 张渴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5-68,共4页
针对目前制备煤的平衡水分基样品实验方法中普遍存在温度、压力和湿度等指标控制不准,制备样品量太少,耗时费力等问题,开发一套煤的平衡水分基样品的制备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利用该系统对6样次平衡水... 针对目前制备煤的平衡水分基样品实验方法中普遍存在温度、压力和湿度等指标控制不准,制备样品量太少,耗时费力等问题,开发一套煤的平衡水分基样品的制备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利用该系统对6样次平衡水分测定进行重复实验,结果符合一般实验测试允许误差要求,且数据稳定、重现性好。选取2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长焰煤和无烟煤),进行平衡水分基样品制备过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2组样品在8~36h内的水分平衡效率最高,长焰煤早于无烟煤达到水分平衡。综上所述,该系统适用于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平衡水分基样品制备,通过多次实验总结经验,设定合理的平衡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便于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平衡水分 测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