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
1
作者 张聪 刘琪 +2 位作者 李海奎 刘鹏举 詹思颖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含哑变量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独立模型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的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考虑起源、龄组2个主要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通过加权回归消除异方差,采用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平均预估误差(MPE)、总相对误差(TRE)和差异百分比(VP)对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利用2021年林草综合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的差异。【结果】1)共构建2974类尺度兼容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分别为1383和1591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661和0.9652,MPE分别为0.75%和0.78%,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09,MPE仅上升0.03%。2)共构建2520类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尺度兼容模型结果一样,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均为1260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443和0.9424,MPE分别为0.48%和0.49%,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19,MPE仅上升0.01%。3)构建4种不同建模方式(独立-尺度模型、独立-树种模型、联立-尺度模型、联立-树种模型)的森林碳储量模型。相比独立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参数变动幅度更小。4种不同建模方式共包含参数a和参数b分别为46157和23935个。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a的平均值分别为0.5965和0.6200,极差分别为2.3186和2.1922,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264;参数b的平均值分别为0.9332和0.9318,极差分别为0.6723和0.5065,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667。4)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时,无论何种尺度,独立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大于联立方程组模型,但总体上各种尺度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在3%以内。【结论】1)本研究提出的从森林蓄积量直接到森林碳储量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数据有效、方法可靠,可用于直接估算森林碳储量。2)基于含哑变量的非线性似然无关的联立方程组方法,可更好地建立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3)本研究构建的森林碳储量模型平均R^(2)在0.95以上,MPE在1%以内,可用于林业实践中快速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4)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以及参数的稳定性,建议使用以联立-尺度(以尺度为建模总体的联立树种分类模型)为建模方式的森林碳储量模型。5)在5%精度要求下,可使用国家尺度考虑林分起源、龄组的树种分类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模型 非线性似然无关 哑变量 参数库 尺度兼容 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阈值优化——以广东省为例
2
作者 詹思颖 刘鹏举 +2 位作者 李海奎 张聪 刘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目的】探究优化的地理相似性模型在省级尺度上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系统的1 175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壤因子、林分因子、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协变量,改进个体样点代表性的数字土壤制图(iP... 【目的】探究优化的地理相似性模型在省级尺度上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系统的1 175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壤因子、林分因子、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协变量,改进个体样点代表性的数字土壤制图(iPSM)方法。选用决定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3个指标评价该改进方法在省级尺度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优化后的iPSM方法的预测精度优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可达0.741 9;(2)土壤因子中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是广东省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协变量。【结论】优化后的iPSM方法在广东省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相较于iPSM方法精度有一定提高,在省级尺度上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数字土壤制图 环境变量 地理相似性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森林碳储量、碳汇变化预估与潜力提升途径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2 位作者 李海奎 余振 栾军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72,共16页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汇转移4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修复、精准绿化、科学经营与合理利用以及多时空尺度的优化布局,同时重视森林土壤碳库增汇的长期效应。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框架下,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未来研究重点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适宜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经营增汇技术,森林碳储、碳汇协同提升与木质产品库的碳汇转移与存续的时空配置优化模式,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机制以及潜力研究,准确评估森林碳汇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汇 森林面积 固碳潜力 碳增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0
4
作者 李海奎 赵鹏祥 +1 位作者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估算乔木林生物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量,可变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大,固定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的估算结果较为适宜;对于转换因子,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区域间,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最为稳定;各个树种7次清查的转换因子,IPCC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较大;对于2期生物量增长率,可变BEF2的IPCC法和固定BEF2的IPCC法结果接近,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 乔木林生物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被引量:233
5
作者 李海奎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2,共6页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清查 生物量回归模型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冯欣 孔四新 +4 位作者 格桑罗布 周凤 李海奎 卓玛加 达瓦加布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9期1551-1555,共5页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其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栽培密度、遮阴度、施肥方案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基粗度、果长、果径、单株结果数、结果总数、种子千粒质量...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其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栽培密度、遮阴度、施肥方案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基粗度、果长、果径、单株结果数、结果总数、种子千粒质量、单株种子产量和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研究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下全缘叶绿绒蒿的农艺性状变化与种子产量、质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的农艺性状、千粒质量及产量影响较大;遮阴是全缘叶绿绒蒿大田栽培、种子生产的必要条件;有机复合肥+有效微生物群菌肥可显著提高种子千粒质量和产量。结论:筛选出的最佳栽培密度、遮阴度和施肥方案适用于全缘叶绿绒蒿的人工栽培和种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种子 品质 产量 栽培措施 藏族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级的全国主要树种树高-胸径曲线模型 被引量:84
7
作者 李海奎 法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90,共8页
采用树高分级方法,通过双重迭代算法,建立栎类、杉木、马尾松、杨树、落叶松和油松6个全国主要树种的树高-胸径曲线模型。数据来自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树高测定资料,总样本数118441个,其中建模样本79095个,验证样本39346个。与... 采用树高分级方法,通过双重迭代算法,建立栎类、杉木、马尾松、杨树、落叶松和油松6个全国主要树种的树高-胸径曲线模型。数据来自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树高测定资料,总样本数118441个,其中建模样本79095个,验证样本39346个。与未分级方法相比,分级后模型的决定系数从0.5203~0.7532提高到0.9438~0.9665;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和验证模型的应用表明:模型总体稳定,参数可靠,为构建全国所有树种的树高-胸径模型提供可行的方法,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进一步考虑林分特点,可以用来进行全国所有现有森林的立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胸径模型 树高分级 双重迭代算法 参数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分析软件FORSTAT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海奎 唐守正 +1 位作者 李永慈 苗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4-106,共3页
林业信息数据的复杂性 ,决定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业统计分析软件的必要性 .该文在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以IBM PC系列程序集为原型 ,加入许多近代的统计方法 (包括似乎不相关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混合模型和度量误差模型... 林业信息数据的复杂性 ,决定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业统计分析软件的必要性 .该文在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以IBM PC系列程序集为原型 ,加入许多近代的统计方法 (包括似乎不相关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混合模型和度量误差模型等 ) ,运用组件对象模型技术 ,从统计功能模块划分、用户界面设计和开发环境选择等3个方面 ,对具有林业特色的统计分析软件FORSTAT进行了设计 .用树干解析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件对象模型 统计分析软件 系统需求 树干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和林分因子对区域尺度碳计量参数的影响——以杉木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海奎 欧强新 +2 位作者 赵嘉诚 杨英 全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2,共8页
【目的】研究模型和林分因子对区域尺度生物量碳储量转化和扩展系数(BCCEF)的影响,为区域尺度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数和估算方法。【方法】选择我国南方主要树种杉木,以福建、江西、湖南和广东4省固定样地为区组,选用区... 【目的】研究模型和林分因子对区域尺度生物量碳储量转化和扩展系数(BCCEF)的影响,为区域尺度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数和估算方法。【方法】选择我国南方主要树种杉木,以福建、江西、湖南和广东4省固定样地为区组,选用区域内模型和区域外模型,按独立和兼容2种方式从单木到区域扩展,分一元和二元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确定稳定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起源、龄组,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胸高断面积和株数密度为定量因子,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和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确定林分因子与区域尺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碳储量转化和扩展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扩展方式和选用模型对2种碳计量参数有显著影响,独立模型估计的参数大于兼容模型,选用模型会对参数造成8%~17%的误差,一元和二元模型对地上部分碳计量参数(BCCEFA)影响不显著,对地下部分碳计量参数(BCCEFR)影响显著;林分因子中起源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天然林的碳计量参数大于人工林,龄组对BCCEFA有显著影响,从幼龄林到过熟林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对BCCEFR影响不大,平均高、株数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对BCCEFR的影响大于对BCCEFA的影响,其中平均高、株数密度与2种碳计量参数呈负相关,胸高断面积与2种碳计量参数呈正相关,平均胸径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影响不显著;使用区域内模型的湖南和广东间,除总BCCEFR外,2种总碳计量参数和分起源、龄组参数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同样使用区域内模型的福建和江西间,2种总碳计量参数和分起源、龄组的碳计量参数均差异显著。【结论】区域内二元兼容模型估计的2种总碳计量参数最稳定,林分起源、龄组、平均高、株数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对碳计量参数影响显著,即使使用同一区域内的模型,省际间林分因子的差异也可能造成碳计量参数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计量参数 扩展形式 模型选择 林分因子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3
10
作者 雷相东 符利勇 +2 位作者 李海奎 李玉堂 唐守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126,共11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首次严格定义潜在立地生产力概念,推导出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立地元素-林分元素-林分生长类型-现实生产力和...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首次严格定义潜在立地生产力概念,推导出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立地元素-林分元素-林分生长类型-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模型-落实到地块的立地质量制图技术流程,并以吉林省针阔混交林为例,利用4期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开展案例研究。【结果】影响吉林省林地立地质量的主要立地因子包括地貌、海拔、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和腐殖质层厚度;采用立地类型约束的树高生长分级法,将6个因子组合的立地类型分为5个等级,针阔混交林不同立地等级的林分平均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1 8、0.986 6和0.984 2; 5个立地等级的潜在蓄积生产力在3.6~5.8 m^3·hm^(-2)a^(-1)间,并给出了立地潜在生长量对应的合理林分密度。【结论】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纯林和混交林,可以回答一定立地的最大生产力及现存林分通过密度调控可以提高多少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 潜在生长量 立地分级 林分生长类型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及特种可燃气体对甲烷爆炸特性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任韶然 李海奎 +2 位作者 李磊兵 张亮 王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天然气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的防爆问题一直是安全控制的重点,常见的特种可燃气体(H2、H2S和CO)及惰性气体(CO2和N2)对天然气的爆炸特性有很大影响。为此,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分析了惰性气体和特种可燃气体对CH4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 天然气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的防爆问题一直是安全控制的重点,常见的特种可燃气体(H2、H2S和CO)及惰性气体(CO2和N2)对天然气的爆炸特性有很大影响。为此,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分析了惰性气体和特种可燃气体对CH4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惰性气体含量的增加,CH4爆炸极限范围变窄,爆炸的临界氧含量值增大,爆炸的危险性降低,其中CO2比N2具有更好的爆炸抑制效果;②随着特种可燃气体含量的增多,混合可燃气的爆炸极限会向所添加特种气体的爆炸上下限逼近,明显扩大了CH4的爆炸极限范围,降低了发生爆炸的临界氧含量,增加了爆炸风险;③在有惰性气体存在的条件下,温度、压力的上升也会增加CH4的爆炸风险。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气田、煤田开发和天然气集输过程中的防爆工艺,预防和降低天然气爆炸风险,保证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气体 特种可燃气体 甲烷 混合 爆炸极限 临界氧含量 气田开发 风险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余涛 庞勇 +3 位作者 蒙诗栎 荚文 李海奎 孙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来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工程实施成效除了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更多的表现为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估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利用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评价指... 【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来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工程实施成效除了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更多的表现为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估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利用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天保一期(2000-2010年)、天保二期(2011-2020年)工程实施期间的森林质量变化。【方法】综合年度植被指数合成策略、优化纯植被像元和纯裸土像元值域的动态确定方法,构建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天保工程区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度产品。基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郁闭度数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郁闭度数据、机载高光谱植被覆盖度数据,验证该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天保工程林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天保一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68,天保二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71,增加了4.41%;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林区总面积的78.22%,而呈减小趋势的面积仅占林区总面积的9.56%。【结论】在中国天保工程森林地区,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的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高于MODIS产品的精度。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说明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显著,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林业遥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视觉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超 王雪峰 李海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5,共6页
将立体视觉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是一种全新的手段 ,能高效地对样地进行调查 ,并且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提供一种获取林分调查因子的技术 .该文从林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立体视觉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可行技术路线 .针对树干边缘... 将立体视觉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是一种全新的手段 ,能高效地对样地进行调查 ,并且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提供一种获取林分调查因子的技术 .该文从林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立体视觉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可行技术路线 .针对树干边缘的特点 ,提出了Canny算子检测的树干边缘和外极线约束下、交互式的区域相关立体匹配策略 .采用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树林中FUJIFILMFinePix 6 90 0Zoom数码相机拍摄的立体图像对 ,实现了立体视觉技术测量树木点位和胸径 ,并估计了在实验条件下的量测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调查 立体视觉 摄像机标定 立体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孔四新 崔旭盛 李海奎 《农学学报》 2013年第11期14-19,共6页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正遭受着过度开发带来的灾难,生态问题正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追溯生态文...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正遭受着过度开发带来的灾难,生态问题正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追溯生态文明起源和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业的主要问题,如:农业政策和体制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水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问题,生物质能源、能源植物开发相关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途径和对策: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二要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三要保护自然资源、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四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系统整合创新;五是改革现有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农业。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及多元农业是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农业则是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业问题 多元化农业 景观农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和ForStat软件进行模型整合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永慈 唐守正 李海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78,共4页
以同龄林分的年龄X、平均单株胸径Y1 (cm)和平均单株材积Y2 (m3)的关系模型为例 ,应用ForStat软件 ,分别用常规方法和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整合。结果表明 ,应用常规方法得到的Y2 估计值明显有偏 ,而应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 以同龄林分的年龄X、平均单株胸径Y1 (cm)和平均单株材积Y2 (m3)的关系模型为例 ,应用ForStat软件 ,分别用常规方法和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整合。结果表明 ,应用常规方法得到的Y2 估计值明显有偏 ,而应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得到的Y2 估计值明显优于应用常规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事实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 ForStat软件 模型整合 数值算法 系统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有机农业发展比较及中国有机农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解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孔四新 李海奎 +1 位作者 Shuya K 崔建平 《农学学报》 2016年第8期64-69,共6页
中国的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居全球第四位,整体水平较低。存在问题有:有机产品单元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单纯强调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而忽视生态协调、环境友好的理念和实践;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生物肥料技术、除草技术研究和推广滞... 中国的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居全球第四位,整体水平较低。存在问题有:有机产品单元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单纯强调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而忽视生态协调、环境友好的理念和实践;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生物肥料技术、除草技术研究和推广滞后,不能满足有机农业规模发展的要求,生产成本高;山区有机农业基地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土壤和大气污染对有机农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国内有机认证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国际竞争力。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将有机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国家对有机农业项目重点扶持;开展国家层面的特色有机农业规模基地规划;完善有机食品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规范,建立有机农业诚信体系;各大院所、有机农业相关机构和生产企业应加强合作,促进有机农业产学研结合,延长有机农业产业链;重视山区有机农业的水土保持问题,加强对区域有机农业基地土壤和大气污染的防控和预警;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切实可行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国际间有机证书的互认,提高中国有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冬凌草叶中铅含量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四新 李海奎 +3 位作者 李吉学 崔建平 王保民 郭玉海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10期1300-1304,共5页
目的:利用数量化理论方法筛选影响冬凌草Pb含量的关键因子,为冬凌草Pb污染水平预测及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冬凌草Pb质量分数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生态环境因子为样地调查实测和收集产地环境监测资料相结合,采用数量化方法 I拟合曲... 目的:利用数量化理论方法筛选影响冬凌草Pb含量的关键因子,为冬凌草Pb污染水平预测及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冬凌草Pb质量分数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生态环境因子为样地调查实测和收集产地环境监测资料相结合,采用数量化方法 I拟合曲线分析。结果:经多因子筛选,确定影响冬凌草铅含量(Y)的贡献值最大的关键因子分别为:土壤Pb含量(X1),降水p H值(X6),污染源(X3),公路距离(X4)。结论:建立的冬凌草铅含量预测模型,可为冬凌草药源铅污染程度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冬凌草 数量化理论 预测模型 关键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surement assessment of forest benefit in reducing flood disaster 被引量:1
18
作者 郎璞玫 李海奎 +2 位作者 宋彩平 陈炎 袁志强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1-72,共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rest inner mechanism, forest benefit in re ducing flood disaster is defined.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forest benefit in reducing flood disaster,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is im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rest inner mechanism, forest benefit in re ducing flood disaster is defined.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forest benefit in reducing flood disaster,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ado pt the microanalysis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forest benefit in reducing flood, t he macro analysis is the only method to be adopted. With the special case of dis aster flooding of Changjiang River happened in 1998, the forest benefit in reduc ing flood disaster was scientifically assessed. The estimated results of forest benefit in reducing flood shows that forest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is the radi cal way to control flood, but it only equals to 5 percent of the total benefit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 analysis Forest benefit Flood disas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农业研究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5
19
作者 孔四新 李海奎 +2 位作者 崔建平 王保民 詹延廷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6期131-133,135,共4页
景观生态学作为传统生态学研究向宏观与空间方向发展的自然延伸的生态学的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数学模型模拟等研究领域进展较快、日渐成熟。国际景观生态学界对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更为重... 景观生态学作为传统生态学研究向宏观与空间方向发展的自然延伸的生态学的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数学模型模拟等研究领域进展较快、日渐成熟。国际景观生态学界对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更为重视,景观生态学与农村、农业的结合成为当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取得多方面成果。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农业研究相互促进、完善。近年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和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不足,RS和GIS技术滞后,研究方法单调,景观稳定性及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不够,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缺乏宏观实证研究。今后研究发展方向: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重视"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自动化制图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数量化研究和模拟技术的应用;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当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景观农业 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感知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奇刚 雷相东 +2 位作者 国红 李海奎 李玉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7,共11页
【目的】神经网络模型能避免林分生物量模型建模时自变量共线性与异方差问题,研究多层感知机在林分生物量模型中的应用,为森林经营单位、区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吉林省一... 【目的】神经网络模型能避免林分生物量模型建模时自变量共线性与异方差问题,研究多层感知机在林分生物量模型中的应用,为森林经营单位、区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吉林省一类清查固定样地的917组数据,分别建立了基于传统的对数转化后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使用AIC、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r)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来评价模型。【结果】估计精度最高的模型是输入单元为林分平均胸径(D)-平均高(H)-林分密度指数(S)-海拔(HB)-坡向(PX)-坡位(PW)、2个隐藏层、隐单元数为40-20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对数转换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Adj.R^2)分别从0.902 1提高到了0.914 1,从0.897 9提高到了0.908 9;RMSEr分别从6.330 5%降低到了5.992 2%,从6.490 1%降低到了6.153 6%。包含立地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比未包含立地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估计精度略有提升,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Adj.R^2分别提高了0.88%和0.99%,RMSEr分别降低了5.33%和5.46%。【结论】多层感知机生物量模型的估计精度比传统回归模型略有提高,但它可以避免模型选型和违背传统统计假设的处理等问题,且能够一次性计算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林分生物量 对数转化后线性回归模型 多层感知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