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湘西全新世大熊猫亚化石的首次发现
1
作者 童光辉 刘立 +2 位作者 李永项 王文哲 蔡杏琳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报道并描述了来自湖南湘西的大熊猫头部骨骼亚化石新材料。该材料发现自海拔1200m的八面山的一个岩溶洞穴中,AMC碳十四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800±30BP。大熊猫在更新世期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在则被限制并孤立在中... 报道并描述了来自湖南湘西的大熊猫头部骨骼亚化石新材料。该材料发现自海拔1200m的八面山的一个岩溶洞穴中,AMC碳十四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800±30BP。大熊猫在更新世期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在则被限制并孤立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6座山脉中。这是大熊猫现生种在湖南湘西的首次发现,将其在全新世中国南部的地理分布向东扩展到了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将其近期的海拔分布范围向下扩展到1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湘西 八面山 全新世 大熊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刘护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ree lizard fossil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493±55 ka B.P.) Qinling caves in Luonan County, Shaanxi, China. Two lacertids reported here, Eumeces sp. (Fig.1, 3~6) and Eremias sp. (...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ree lizard fossil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493±55 ka B.P.) Qinling caves in Luonan County, Shaanxi, China. Two lacertids reported here, Eumeces sp. (Fig.1, 3~6) and Eremias sp. (Fig.1, 7~8) document the geologically first record of the fossil genus from China,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are ancestors of modern genus and species in this area. The specimen of Conicodontosaurus is documented a new species: Conicodontosaurus qinlingensis sp. nov. (Fig.1,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洛南 第四纪 秦岭 蜥蜴类 化石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1,共8页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洛南 第四纪 蜥蜴类 响蜥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龙牙洞小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永项 胡松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50,共19页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a cf.O.alpina,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艾克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始鼢鼠Eospalax sp.,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姬鼠Apodemus sp.,马来豪猪(华南亚种)Hystrix brachyura subcristata,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等。该动物群同时包括南方型和北方型动物,其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其中峨眉鼩鼹和似高山鼠兔为新发现的化石种。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类似于龙牙北洞,显示出比较古老的性质,时代上多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但龙牙南洞遗址含化石地层对应的热释光(TL)年龄结果分别为(356.6±17.8)ka BP,(273.9±13.7)ka BP和(210.5±10.5)ka BP,最近新的回授光释光(TT-OSL)测年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获得的地层年代亦为距今40~20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龙牙南洞 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子洲中侏罗世早期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永项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6-288,共13页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新遗迹种)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3)第2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nov.;4)第1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子洲 中侏罗统 延安组 恐龙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中晚更新世根田鼠化石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5-638,共4页
目的研究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中发现的根田鼠化石M icccrotus oeconomus。方法运用经典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化石解剖、系统描述、形态对比、统计归纳。结果M3舌侧3褶沟4褶角;m1有4个封闭的三角,第5个与前帽贯通,后环位于齿列纵轴上;m3唇侧... 目的研究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中发现的根田鼠化石M icccrotus oeconomus。方法运用经典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化石解剖、系统描述、形态对比、统计归纳。结果M3舌侧3褶沟4褶角;m1有4个封闭的三角,第5个与前帽贯通,后环位于齿列纵轴上;m3唇侧3褶角;M3和m1的长度、宽度从第6层洞到第1层洞逐渐变大,第6齿峡(Is6)的宽度变小。结论化石的主要特征可与周口店第1地点的M.epiratticeps相对比,主要测量值在现生种的变异范围之内,确定为中更新世以来不同时段的根田鼠化石,其颊齿趋于增大,第6齿峡趋于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田鼠化石 张坪洞穴群 中晚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田鼠的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从根田鼠动物地理分布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及其特点。方法利用现代根田鼠的动物地理分布、地史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分析。结果根田鼠M icrotus oeconomus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喜冷喜湿的北方型动物,其现代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目的从根田鼠动物地理分布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及其特点。方法利用现代根田鼠的动物地理分布、地史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分析。结果根田鼠M icrotus oeconomus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喜冷喜湿的北方型动物,其现代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结论西北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日趋暖干,其总的特征为“盆干山湿,湿润区呈斑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田鼠 分布变迁 环境气候演变 西北地区 中晚更新世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新发现的早渐新世巨犀化石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项 张云翔 +2 位作者 李冀 李智超 谢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7-381,共15页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伸且略微上翘,下颏孔位于p3之下,水平支下缘平直,p2前的齿隙部分向上隆起,下颌角圆钝,上升支后缘斜向后上方,齿式:?·?·3·3/1·0·3·3。除个体较大、下颌后缘有所不同之外,其下颌的总体特征与巴基斯坦的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最为接近,显示两者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新标本的发现为确定经典的Dera Bugti地点产大巨犀化石层位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讨论提供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早渐新世 巨犀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中更新世绒[鼠平](Caryomys)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80,共9页
详细描述了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中中更新世的洮州绒(鼠平)(Caryomys eva)和苛岚绒(鼠平) (C.inez),讨论了绒(鼠平)属的分类地位。分析显示,C.eva各齿测量的平均值小于C.inez;两种臼齿形态从约493 kaBP以来无显著变化,显示出该属的原始性质。
关键词 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 中更新世 绒[鼠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地热井新近纪岩心中的长短沟蜷Semisulcospira elegans化石简记
10
作者 李永项 任战利 +2 位作者 李兆雨 谢坤 陈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07-1709,共3页
陕西蓝田地区是中国几个新生代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其中的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闻名于世。关于该区新近纪的软体动物化石,20世纪60年代李云通等有过较详细的研究,2015年李智超等报道了渭河地区游河组腹足类口盖... 陕西蓝田地区是中国几个新生代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其中的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闻名于世。关于该区新近纪的软体动物化石,20世纪60年代李云通等有过较详细的研究,2015年李智超等报道了渭河地区游河组腹足类口盖化石的新发现。这些研究不但为相关生物类群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珍贵的化石材料,而且为研究区的古环境恢复、地层学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古生物证据。但这些化石主要采集于渭河盆地周边零星分布的新近纪地表露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露头 软体动物化石 渭河盆地 古生物学 陕西蓝田 地热井 生物类群 陕西咸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潏河南岸的马化石
11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张云翔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97,共5页
目的研究陕西西安潏河南岸的马类化石。方法运用经典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地层分析,化石解剖,系统描述,形态对比等。结果化石埋藏于一级阶地下部砂砾石层中,其下颌支冠状突明显后倾,上颊齿马刺弱,下颊齿内谷呈宽阔的U形,外谷长,... 目的研究陕西西安潏河南岸的马类化石。方法运用经典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地层分析,化石解剖,系统描述,形态对比等。结果化石埋藏于一级阶地下部砂砾石层中,其下颌支冠状突明显后倾,上颊齿马刺弱,下颊齿内谷呈宽阔的U形,外谷长,深入双叶颈内等特征与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一致;同时,它的下后附尖窄长,下前附尖尖窄等又与家马Equus caballus的某些特征类似。结论化石层的年龄为距今一万年左右,化石的主要特征与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一致,有些特征又与家马Equus caballus类似,定为似普氏野马Equuscf.przewalsk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 距今一万年左右 普氏野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坪洞穴群中田鼠类臼齿形态研究
12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田鼠类臼齿的形态变化和种类演替。方法运用经典的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化石标本的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统计等。结果田鼠齿列中M3和m1的长宽比值是其中最大的,其第5齿峡Is5相应的由宽变窄,趋于封闭,第6齿峡Is6从无到有,逐步变小。结... 目的探讨田鼠类臼齿的形态变化和种类演替。方法运用经典的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化石标本的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统计等。结果田鼠齿列中M3和m1的长宽比值是其中最大的,其第5齿峡Is5相应的由宽变窄,趋于封闭,第6齿峡Is6从无到有,逐步变小。结论在田鼠臼齿中,M3和m1由于特殊的形态及位置使它们容易延伸变化而成为形态学分析的重点,其形态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及其附近,田鼠类更新世以来的演替顺序分析为Allophaiomys(Q1)—Predromys(Q1)—Microtus(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鼠 臼齿形态变化 种类演替 张坪洞穴群 更新世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37
13
作者 王建强 刘池洋 +3 位作者 高飞 张东东 李永项 李智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1-1991,共11页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前新生代 渭北隆起 秦岭造山带 油气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智超 李文厚 +5 位作者 李永项 李玉宏 韩伟 闻金华 陈萌 秦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为一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厚度几千米,沉积类型多样,通过钻井及大量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及实测,开展了地层、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单位进行...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为一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厚度几千米,沉积类型多样,通过钻井及大量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及实测,开展了地层、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沉积特征划分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研究认为:整个沉积过程,盆地边断、边陷、边充填,纵向上极不对称,沉积中心偏南,平面上西窄东宽,盆地边部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向中心由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湖相沉积。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沉积,渐新世后期抬升并存在沉积间断,中新世冷水沟期接着开始沉积,水体逐渐扩大,寇家村期湖泊广泛发育,至灞河期沉积范围达到最大,上新世游河期盆地存在西安、固市两大沉积凹陷区,边部开始出现风成沉积,第四纪西部隆起,湖泊沉积范围开始缩小,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盆地内湖泊萎缩成区域上的小型洼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沉积相 风成沉积 西安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柳江地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物质源区组成--来自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22
15
作者 第五春荣 孙勇 +3 位作者 刘养杰 韩伟 戴梦宁 李永项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秦皇岛市柳江地区出露最古老的沉积岩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该石英砂岩与下伏的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在2635~2487Ma之间,其物质源区较单一。与北... 在秦皇岛市柳江地区出露最古老的沉积岩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该石英砂岩与下伏的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在2635~2487Ma之间,其物质源区较单一。与北京—蓟县标准剖面相比,本研究区在较长的一段地质时期为古陆壳的剥蚀区,直至新元古代早期,又沉积了长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它们的源区物质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但主要来自于古老的地壳物质再循环,暗示在~2.5Ga其碎屑物质源区的地壳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青白口系 长龙山组 石英砂岩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智超 李文厚 +3 位作者 赖绍聪 李永项 李玉宏 尚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古近纪主要出露地层为红河组及白鹿塬组,由于近些年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发现氦气前景,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野外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测定,运用Adams法、Walker相当硼法...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古近纪主要出露地层为红河组及白鹿塬组,由于近些年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发现氦气前景,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野外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测定,运用Adams法、Walker相当硼法、B/Ga、Sr/Ba比值法定量—半定量地分析了渭河古近系沉积时的盐度特征,同时结合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变化特征,对古近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古近系红河组、白鹿塬组盐度为2.2‰~11.7‰,为一内陆淡水湖泊,整体气候温暖湿润,局部地区干旱,并出现咸水沉积环境;同时发现蚀变指数CIA与盐度值成负相关关系,由红河组湖相环境至白鹿塬组河流及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环境,风化指数升高,而B/Ga比值所反映的盐度值降低。CIA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盐度特征,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导致样品出现高Sr值,使得Sr/Ba比值在反映盐度时出现异常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古近系 古盐度 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渭南段古三门湖的盐度估算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护军 薛祥煦 李永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古三门湖的盐度数值。方法在渭河盆地渭南部分地区的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中采集泥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B元素,然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得古三门湖的盐度。结果渭河盆地渭南段三门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66%~1.88%,游河组盐度... 目的研究古三门湖的盐度数值。方法在渭河盆地渭南部分地区的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中采集泥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B元素,然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得古三门湖的盐度。结果渭河盆地渭南段三门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66%~1.88%,游河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38%~2.06%。结论渭南段三门组为低盐度沉积,游河组为低盐度一半咸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古三门湖 渭南地区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物中的化石动物形象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冀 侯甬坚 李永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4-659,共6页
通过探讨古代文物上的一些化石动物形象,为历史动物地理及自然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佐证。运用动物形态学与动物分类学方法鉴识古代文物上的各种动物形象。从岩画、玉器、青铜器等多种古文物中,均可辨认出一些现已灭绝的化石动物的形象。... 通过探讨古代文物上的一些化石动物形象,为历史动物地理及自然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佐证。运用动物形态学与动物分类学方法鉴识古代文物上的各种动物形象。从岩画、玉器、青铜器等多种古文物中,均可辨认出一些现已灭绝的化石动物的形象。有许多先前被认为是灭绝于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的化石动物,实际上很可能要继续生存到5 000年以内的文明历史时期才逐渐从中国消失。因而,继续像以往那样一概用更新世末-全新世初的气候波动来解释这些动物的灭绝原因便显得有失偏颇,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对于其中部分动物种类的气候指示意义,也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生动物 化石动物 古代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永杰 李永项 +3 位作者 李红 牛元哲 刘璠 董杨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2-760,共9页
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鲤科鲃亚科鱼类化石,化石体长194 mm,出露部分长211 mm,体延长,稍侧扁,咽骨细长,呈镰状弯曲;咽齿3行,圆柱状,末端尖且稍弯曲。新材料的体型、咽骨形态及咽齿齿式与光唇鱼属、圆... 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鲤科鲃亚科鱼类化石,化石体长194 mm,出露部分长211 mm,体延长,稍侧扁,咽骨细长,呈镰状弯曲;咽齿3行,圆柱状,末端尖且稍弯曲。新材料的体型、咽骨形态及咽齿齿式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3属特征相近,仅在体长与头长的比值上有一定区别。通过特征比较发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的鲃亚科鱼类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鲃亚科化石在研究区属首次发现,且是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根据现生鲃亚科的栖息环境推测,研究区当时应为淡水湖泊环境,海拔高度在1 250~2 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渐新世 鲃亚科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中更新世野兔一新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薇 张云翔 +1 位作者 李永项 弓虎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70,共8页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山羊寨附近中更新世洞穴堆积中发现一种小型野兔化石:秦皇岛兔Lepus qinhuangdaoensis sp.nov.,该种以其个体小、p3后外褶沟深达内侧齿缘或贯穿整个齿冠面、部分标本p3具有釉岛及前内褶沟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已知种。...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山羊寨附近中更新世洞穴堆积中发现一种小型野兔化石:秦皇岛兔Lepus qinhuangdaoensis sp.nov.,该种以其个体小、p3后外褶沟深达内侧齿缘或贯穿整个齿冠面、部分标本p3具有釉岛及前内褶沟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已知种。它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体形最小的野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 中更新世 野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