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孢白僵菌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及其与常用农药的生物相容性测定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正跃 张青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61,共5页
室内测定了从云南分离的7株球孢白僵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接菌孢子浓度为105个/mi和107个/mL下,接种后7d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3.3%~70.0%和33.3%~86.7%,添加吐温80的清水对照死亡率仅为3.3%.筛选出毒... 室内测定了从云南分离的7株球孢白僵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接菌孢子浓度为105个/mi和107个/mL下,接种后7d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3.3%~70.0%和33.3%~86.7%,添加吐温80的清水对照死亡率仅为3.3%.筛选出毒力较高的Eb7001、Bb7004、Bb8001 3个菌株,其中菌株1b8001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最高,在孢子浓度1×105、1×107个/mi下,第7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70.0%和86.7%,其毒力回归方程Y=0.366X+3.409(R=0.956),剂量效应LC50=2.24×104个/mL,孢子浓度107个/mL下的LT50为4.3do测定了毒力较高的菌株与12种农药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供试农药推荐用量及其10、100倍稀释液下,球孢白僵菌Eb7001、Bb7004、Bb8001的3个菌株孢子在含所选农药的营养液中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农药有: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Bt)、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菜喜悬浮剂及松毛虫病毒可湿粉剂,可配伍使用;而阿维菌素、农安、卡死克、抑太保对球孢白僵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应避免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球孢白僵菌 马铃薯块茎蛾 杀虫毒力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测定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正跃 卢美榕 +2 位作者 孙跃先 罗佑珍 严乃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研究采用室内盆裁不同玉米品种,待其长至50~70cm 高时,剪其顶部一段(约10cm),磨碎后分别加入人工饲料中,用以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称虫重、量体长、观察记录化蛹时间,并用盆栽品种于室... 本研究采用室内盆裁不同玉米品种,待其长至50~70cm 高时,剪其顶部一段(约10cm),磨碎后分别加入人工饲料中,用以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称虫重、量体长、观察记录化蛹时间,并用盆栽品种于室外栽植,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这几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所表现的抗螟性和感螟性与田间测定一致,从而可得出不同玉米品种抗螟性的差异.为筛选抗螟品种和指导推广大面积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人工饲料 抗螟性 感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与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正跃 李国治 方文 《改革与开放》 2017年第15期112-113,118,共3页
我国农村贫困形势经历了普遍贫困到区域贫困、规模贫困到分散贫困的发展变化。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体系的历史演进,从精准识别、扶贫投入、项目整合等方面... 我国农村贫困形势经历了普遍贫困到区域贫困、规模贫困到分散贫困的发展变化。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体系的历史演进,从精准识别、扶贫投入、项目整合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精准扶贫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创新举措、科技带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措施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 精准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技推广部门年轻科技人员匮乏的原因与建议
4
作者 李正跃 桂富荣 《云南农业》 2011年第8期55-55,共1页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发展要靠改革、靠投入,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农技推广体系是各级政府履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基础。但目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科技“四级推广网络”正面临着“网破...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发展要靠改革、靠投入,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农技推广体系是各级政府履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基础。但目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科技“四级推广网络”正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困难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员 农技推广部门 原因 农业发展 农技推广体系 中国经济 服务职能 农业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8
5
作者 何恒果 李正跃 +1 位作者 陈斌 文良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介绍了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就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情况给予了总结,包括资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毒力、菌株选育、制剂研究、自然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作为杀虫剂使用、引入定殖、流行病的诱发与调整... 介绍了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就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情况给予了总结,包括资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毒力、菌株选育、制剂研究、自然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作为杀虫剂使用、引入定殖、流行病的诱发与调整等,并对虫生真菌以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害虫防治 生物防治 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理 菌株选育 真菌制剂 毒力 杀虫剂 引入定殖 流行病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差异 被引量:38
6
作者 蒋智林 刘万学 +1 位作者 万方浩 李正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0-664,共5页
入侵植物对自然生境土壤养分的正反馈作用促进了入侵,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入侵植物对入侵生境肥力平衡的打破而增加了其对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力。本文比较研究了入侵杂草紫茎泽兰和3种本地草本植物群落根际土壤肥力和土壤酶(蛋白酶、脲酶和... 入侵植物对自然生境土壤养分的正反馈作用促进了入侵,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入侵植物对入侵生境肥力平衡的打破而增加了其对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力。本文比较研究了入侵杂草紫茎泽兰和3种本地草本植物群落根际土壤肥力和土壤酶(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并对上述土壤酶活性和不同土壤肥力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群落根际土壤全氮、NH4+-N、NO3--N和全钾含量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高,而其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低,其土壤速效钾含量也较低;紫茎泽兰群落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高;土壤酶活性与全氮、NH4+-N、NO3--N和全钾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磷和速效磷显著负相关。与本地植物相比,紫茎泽兰改变了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这种改变可能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竞争和对本地植物生长的抑制,尤其有利于紫茎泽兰在贫瘠生境的入侵成功;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本文为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影响和其成功入侵的原因提供了试验证据,为紫茎泽兰入侵生理机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外来入侵植物 营养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果蝇田间诱捕方法比较 被引量:39
7
作者 伍苏然 太红坤 +4 位作者 李正跃 王旭 杨仕生 孙文 肖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76-778,782,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糖醋液和香蕉气味对樱桃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引诱效果。结果显示,5种(A,B,C,D,E)不同组份配比的糖醋液均以诱集雌虫为主,其中糖醋液B的效果最好。改变糖醋液中白酒与食用醋的比例对糖醋液诱集樱桃果蝇成虫的...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糖醋液和香蕉气味对樱桃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引诱效果。结果显示,5种(A,B,C,D,E)不同组份配比的糖醋液均以诱集雌虫为主,其中糖醋液B的效果最好。改变糖醋液中白酒与食用醋的比例对糖醋液诱集樱桃果蝇成虫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香蕉气味对樱桃果蝇成虫表现出显著的引诱效果,所诱到的成虫性比超过6∶1。在诱捕器上加挂红色气球后可加强糖醋液对成虫的诱集效果,但不能显著改变所诱得的成虫雌雄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果蝇 糖醋液 香蕉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淑颖 肖春 +4 位作者 李正跃 蒋小龙 太红坤 胡纯华 王旭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59-664,共6页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5,10,15,20,30,40,50,60 min)对不同剂量完整芒果(250 g,500 g,750 g,1000 g)、芒果果肉(0.01 g,0.1g,1.0 g,10 g)挥发物的反应。...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5,10,15,20,30,40,50,60 min)对不同剂量完整芒果(250 g,500 g,750 g,1000 g)、芒果果肉(0.01 g,0.1g,1.0 g,10 g)挥发物的反应。结果显示,桔小实蝇两性成虫对完整芒果挥发物不产生反应。芒果果肉挥发物对桔小实蝇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剂量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测试剂量的增加,芒果果肉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增强。时间反应结果显示,随着测试时间延长,实蝇成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增强。从生理状态上看,性未成熟成虫比性成熟成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更加敏感。从性别上看,雌虫比雄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芒果 挥发物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斌 李正跃 +2 位作者 孙跃先 严乃胜 许若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1-316,共6页
烟田黄板诱集及烟株烟蚜数量的定点定田块系统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 ,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呈“三峰夹二谷”型 ,3个峰期分别出现在 6月中旬 ,6月下旬 ,7月中旬。烟株上烟蚜主要是无翅蚜 ,达 80 6 1% ,有翅蚜仅占总蚜量的 19 39%。黄板... 烟田黄板诱集及烟株烟蚜数量的定点定田块系统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 ,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呈“三峰夹二谷”型 ,3个峰期分别出现在 6月中旬 ,6月下旬 ,7月中旬。烟株上烟蚜主要是无翅蚜 ,达 80 6 1% ,有翅蚜仅占总蚜量的 19 39%。黄板诱集的有翅蚜数量消长呈“四峰夹三谷”型 ,峰期为 5月下旬 ,6月初 ,6月下旬及 7月中旬 ,其中 6月初有翅蚜量最高达 6 0头 /黄板。同一烟田东、南、西、北、中设置的黄板诱集的烟蚜统计结果表明 ,东南面的有翅蚜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方向的蚜量 ,中部蚜量最低 ,各方向黄板诱集烟蚜数量差异显著 (F =6 5 48 )。在烟草整个生长季节中 ,同一烟株东、南、西、北 4个方位上蚜虫数量依次降低 ,各方位蚜虫数量差异显著 (F =10 16 8 )。烟株上、中、下 3段烟蚜数量依次降低 ,差异显著 (F =9 2 47 )。烟株东、南、西、北 4个方位蚜虫呈聚集分布 ,且呈高密度高聚集 ,其中以东部叶片烟蚜的聚集度最高。烟株上、中、下 3段蚜虫亦成聚集分布 ,其中以上部蚜虫的聚集强度最高。利用黄板诱集来预测烟蚜数量动态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种群动态 方位变化 植株部位 烟田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莱氏绿僵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8
10
作者 郑亚强 胡惠芬 +8 位作者 付玉飞 金新华 张栩 杨宝云 张志红 黄明亮 李永川 陈斌 李正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70,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目前国内关于草地贪夜蛾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报道很少。2019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安东村玉米田调查发现了...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目前国内关于草地贪夜蛾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报道很少。2019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安东村玉米田调查发现了被虫生真菌感染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经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和ITS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确认,感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病原性真菌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编号为ZYSP190701菌株。调查表明,2019年7月17日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莱氏绿僵菌感染率为15.46%±2.52%,8月2日感染率达29.83%±13.71%。用莱氏绿僵菌ZYSP190701菌株1×10^8个/mL孢子浓度接种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后第7天时草地贪夜蛾的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上述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ZYSP190701对草地贪夜蛾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草地贪夜蛾生防菌剂开发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莱氏绿僵菌 昆虫病原真菌 生防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植株上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16
11
作者 蒋兴川 张勇 +3 位作者 桂富荣 李正跃 李隽 高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5-471,共7页
研究于2010年对昆明市近郊大棚和露地辣椒植株上的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棚内更适合西花蓟马生存,降雨可明显降低露地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辣椒开花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迅速上升,成虫数量在盛花期... 研究于2010年对昆明市近郊大棚和露地辣椒植株上的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棚内更适合西花蓟马生存,降雨可明显降低露地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辣椒开花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迅速上升,成虫数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为平均7.35头/朵花,而若虫数量在末花期达最大(7.9头/朵花);西花蓟马成虫在辣椒上部叶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中、下部,而其若虫数量以辣椒中部叶片最多。运用聚集度指标、Taylor方法和Iwao的M*-m方法进行空间分布检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主要集中在辣椒花朵,其成虫、若虫的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其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种群动态 空间分布 聚集分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蓟马种类和种群季节动态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淑娟 张宏瑞 +2 位作者 谢永辉 赵勇 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5,182,共7页
2010年1~12月对建水县柑橘蓟马种类及种群季节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柑橘的蓟马有11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intonsa)、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2010年1~12月对建水县柑橘蓟马种类及种群季节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柑橘的蓟马有11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intonsa)、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棕榈蓟马(T.palmi)、杜鹃蓟马(T.andrewsi)、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普通大蓟马(M.usitatus)、褐三鬃蓟马(Lefroyothrips lefroyi)、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不同柑橘品种上蓟马种类稍有不同,其中普通大蓟马(M.usitatus)仅在脐橙采集到,而花蓟马仅在椪柑上采集到。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是脐橙和椪柑的共有优势种种类,采集量分别占46.28%和48.46%,主要危害的种类还有黄胸蓟马(T.hawaiiensis)、杜鹃蓟马(T.andrewsi)和棕榈蓟马(T.palmi)。在椪柑发现一种捕食性蓟马长角蓟马属(Franklinothrips sp.)。文中提供了上述12种蓟马成虫的分类检索表。柑橘蓟马雌雄虫均有发生,而且雌虫明显多于雄虫,脐橙和椪柑各蓟马种类的雌雄虫数量变动情况不同。种群数量季节动态调查结果显示,脐橙蓟马数量明显多于椪柑的蓟马数量,蓟马种群出现两次高峰期,3~4月花期和幼果期及9~10月秋梢抽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种类 检索表 季节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rDNA ITS2和COⅠ基因5’末端序列的克隆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武晓云 程晓非 +2 位作者 张仲凯 桂富荣 李正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利用PCR技术克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rDNAITS2和COⅠ基因5末端的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相应序列对两者的突变类型、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Ⅰ基因较r... 利用PCR技术克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rDNAITS2和COⅠ基因5末端的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相应序列对两者的突变类型、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Ⅰ基因较rDNA ITS2更适合于F.occidentalis的种内遗传分析;F.occidentalis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株系或隐存种组成的复合体;入侵我国的F.occidentalis以温室系(greenhouse strain)为主体,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羽扇豆系(lupin strain).据此,推测F.occidentalis最先是被传播至云南,再从云南扩散至北京、哈尔滨等地.本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F.occid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株系组成以及入侵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遗传分析 株系组成 入侵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蒋兴川 谢兴伟 +5 位作者 董文霞 肖春 陈斌 严乃胜 李祥 李正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2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甘蔗苗期、玉米苗期分别分离出45种、38种化合物,而甘蔗茎伸长期和玉米吐丝期分别鉴定出44种、42种化合物。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其中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均存在的化合物有25种,玉米特有化合物有4种,甘蔗特有化合物有12种。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萜类、绿叶气味、醛类、酮类、酸类、醇类、酯类、酰胺类和烃类,且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均以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对检测的24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绿叶气味>萜类和醛类化合物>酸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其中以顺-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相对值最大(145.91±5.43);交配雌蛾的反应相对值在同一类化合物(绿叶气味除外)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亚洲玉米螟对同一类化合物的嗅觉辨识能力较差。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玉米 生育时期 植物挥发物 亚洲玉米螟 触角电位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郑亚强 张立敏 +8 位作者 杨进成 杨坚 高锐 陈亮新 董雪梅 孙继红 肖关丽 李正跃 陈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8-627,共10页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川试验点甘蔗...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川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7.08%、11.25%、63.16%、1.31%和2.26%;元江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10.58%、48.40%、43.42%、0.20%和1.65%。由此表明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且元江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效率低于陇川。与单作甘蔗相比,元江试验点间作甘蔗根际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胺类、羧酸类和酚酸类利用率分别提高141.71%、50.53%、62.38%、92.82%、43.21%和6.30%,陇川试验点分别提高42.90%、51.50%、33.30%、42.64%、16.72%和24.47%。其中,两个试验区间作田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D-纤维二糖、D,L-a-甘油、D-半乳糖-γ-内酯、L-丝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和2-羟苯甲酸的利用率比单作显著提高10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甘蔗与玉米间作改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且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这3类碳源是区分甘蔗单作和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陇川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2种多聚化合物、6种碳水化合物、2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1种酚酸;元江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1种多聚化合物、5种碳水化合物、3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2种胺类化合物。综上所述,宿根甘蔗间作玉米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增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间作玉米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成虫在田间对不同颜色的反应 被引量:20
16
作者 段登晓 李江涛 +5 位作者 邓建华 李正跃 刘忠善 刘国琴 丁元明 肖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9-691,共3页
[目的]比较西花蓟马成虫对不同颜色的反应。[方法]采用大棚种植康乃馨与田间种群调查相结合法,将不同种颜色的彩色蜡光纸分别卷成筒状(长10.0 cm、直径4.5 cm),在外面涂上石蜡油后悬挂于植株上方10 cm左右,分别测定了4种单一颜色(蓝色... [目的]比较西花蓟马成虫对不同颜色的反应。[方法]采用大棚种植康乃馨与田间种群调查相结合法,将不同种颜色的彩色蜡光纸分别卷成筒状(长10.0 cm、直径4.5 cm),在外面涂上石蜡油后悬挂于植株上方10 cm左右,分别测定了4种单一颜色(蓝色、黄色、紫色、褐色)以及不同比例混合色(蓝色+黄色、蓝色+紫色、黄色+紫色)对西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蓝色对西花蓟马成虫引诱效果最强,显著高于其他3种颜色;黄色、紫色和褐色3种颜色对西花蓟马的引诱效果无显著差异。混合色对西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果均显著低于单一蓝色和黄色。利用黄色板监测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的准确性要明显优于蓝色色板。[结论]混合色对西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要明显低于单一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颜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褐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蒋智林 刘万学 +1 位作者 万方浩 李正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7-272,共6页
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测定了紫茎泽兰入侵不同年份的种群根际土壤N、P、K养分状况及其季节动态,比较分析了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养分影响在其入侵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NH4+-N、NO3--N、全钾和有效钾的含... 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测定了紫茎泽兰入侵不同年份的种群根际土壤N、P、K养分状况及其季节动态,比较分析了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养分影响在其入侵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NH4+-N、NO3--N、全钾和有效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而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同入侵种群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为:土壤NH4+-N上升,NO3--N降低,有效磷和全钾先升后降,而全氮和全磷无明显季节变化,这可能是在年内生长过程中,紫茎泽兰能够通过活化土壤含磷化合物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对土壤NO3--N和有效钾的吸收利用较多,而对土壤NH4+-N的需求较少所致。紫茎泽兰入侵对根际土壤不同肥力特征的正负影响及其自身的适应特性可能是其能够入侵成功和快速扩张蔓延的生态机制之一;应用不同功能型植物建立生态群落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资源,将在紫茎泽兰的生态控制和其入侵地的生态修复中起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土壤肥力特征 外来人侵植物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种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恒 曹志勇 +3 位作者 桂富荣 李正跃 万方浩 许来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紫茎泽兰是我国最具入侵性的外来杂草之一,现已在西南大部分地区造成危害。研究了紫茎泽兰和非洲狗尾草在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和未入侵土壤中单种和混合种植时的表型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种植时非洲狗尾草的长势... 紫茎泽兰是我国最具入侵性的外来杂草之一,现已在西南大部分地区造成危害。研究了紫茎泽兰和非洲狗尾草在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和未入侵土壤中单种和混合种植时的表型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种植时非洲狗尾草的长势明显强于紫茎泽兰,混种非洲狗尾草可明显降低紫茎泽兰的生长势。混种区的紫茎泽兰株高、节间距、节数、单株叶片数、绿叶率、叶绿素含量和根长均小于单种区,其中株高、节间距和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其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在非洲狗尾草植株数量3倍于紫茎泽兰时抑制效果最大,紫茎泽兰株高只有其单种的1/3,节间距只有单种的1/2,叶绿素含量不足单种的1/2。对不同入侵类型土壤中的替代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相同种植比例下,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的抑制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紫茎泽兰与非洲狗尾草等比种植时,重度入侵土壤中的紫茎泽兰节间距和单株叶片数与轻度和中度入侵土壤中的紫茎泽兰节间距和单株叶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轻度入侵土壤中开展紫茎泽兰的牧草替代控制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非洲狗尾草 混种 单种 表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象在不同豆类上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燕 Narayan Sarjerao Talekar +2 位作者 陈斌 李正跃 陈宗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9,共6页
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Linn.)]对不同豆种的产卵选择性、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供试的17种豆粒上绿豆象的着卵率均达80%以上,且不同豆种粒上产卵量差异显... 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Linn.)]对不同豆种的产卵选择性、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供试的17种豆粒上绿豆象的着卵率均达80%以上,且不同豆种粒上产卵量差异显著(P<0.01),卵在不同豆种上的孵化率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卵孵化后,幼虫仅在蚕豆、绿豆、红皮豇豆、豌豆、黑豆、红小豆、大豆上可蛀入危害,蛀孔数分别为3.00±0.25,2.00±0.18,3.50±0.09,2.50±0.21,4.50±0.10,2.00±0.22,2.50±0.17蛀孔/豆,差异显著(P<0.05)。在蚕豆、绿豆、红小豆、红皮豇豆、黑豆、大豆粒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0.63±0.12)%,(54.84±0.09)%,(44.40±0.08)%,(46.33±0.11)%,(66.88±0.10)%,(45.71±0.11)%,(21.59±0.21)%;雌虫的产卵期分别为(4.24±1.58)d,(5.10±0.22)d,(5.40±0.26)d,(5.21±1.25)d,(5.30±0.38)d,(4.63±0.41)d和(4.30±0.80)d,差异不显著(P>0.05),卵历期分别为(5.01±0.15)d,(4.30±0.05)d,(4.10±0.08)d,(5.10±0.18)d,(4.30±0.07)d,(4.20±0.14)d及(4.51±0.16)d,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33.40±4.85)d,(31.60±1.78)d,(28.22±3.56)d,(30.91±2.49)d,(27.30±1.98)d,(29.50±1.93)d及(36.70±4.97)d,差异显著(P<0.05)。不同豆种上绿豆象雄虫寿命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雌虫寿命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生长发育 豆类作物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素与鱼藤酮及其复配混剂对斜纹夜蛾的毒效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家颖 肖春 +6 位作者 柯贤江 叶敏 袁盛勇 李正跃 杨丽 陆进 朱文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用印楝素和鱼藤酮及其复配混剂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鱼藤酮单剂的毒力作用为一种剂量依赖关系;其复配混剂的触杀最佳配比为2∶6,此时印楝素和鱼藤酮浓度分别为200μg/mL和100μg/mL,共毒系数为423.15;其复... 用印楝素和鱼藤酮及其复配混剂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鱼藤酮单剂的毒力作用为一种剂量依赖关系;其复配混剂的触杀最佳配比为2∶6,此时印楝素和鱼藤酮浓度分别为200μg/mL和100μg/mL,共毒系数为423.15;其复配混剂的拒食最佳配比为3∶5,此时AFC50为1.2 mg/L,发育抑制率达90%以上只需3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 鱼藤酮 斜纹夜蛾 复配 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