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脑创伤与二次脑损伤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费舟 章翔 +4 位作者 何远东 李志刚 李树合 梁景文 刘先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52-554,共4页
为研究弥漫性脑创伤 (DBI)与二次脑损伤 (SBI)后鼠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mGluR1a)、cAMP、cGMP含量变化及I类mGluRs拮抗剂MCPG的治疗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DBI、脑损伤合并SBI及MCPG作用组。脑损伤后 ,以低血压作为SBI... 为研究弥漫性脑创伤 (DBI)与二次脑损伤 (SBI)后鼠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mGluR1a)、cAMP、cGMP含量变化及I类mGluRs拮抗剂MCPG的治疗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DBI、脑损伤合并SBI及MCPG作用组。脑损伤后 ,以低血压作为SBI指标 ,于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研究。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单纯DBI组脑皮层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1h增加 ,2 4h达高峰 (P <0 .0 1) ,伤后2 4hcAMP水平下降 ,cGMP升高 ,cAMP/cGMP比值下降 ;合并SBI组 ,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h即明显增加 ,6h达高峰 (P <0 0 1) ,cAMP改变也更加明显 ;MCPG可减少SBI后损伤神经元的数目。提示mGluR1a参与了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应急 ,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受体 谷氨酸 环AMP 环G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作用后脑组织环核苷酸与TXA_2、PGI_2代谢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费舟 章翔 +3 位作者 李树合 刘先珍 陈景藻 贾克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4-266,共3页
本研究探讨次声作用后脑皮层组织环核甘酸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A2 (TXA2 )和前列环素(PGI2 )代谢改变及意义。将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次声作用 1次、7次、1 4次及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α 甲基 4 羧基苯氨基乙酸 (MCPG... 本研究探讨次声作用后脑皮层组织环核甘酸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A2 (TXA2 )和前列环素(PGI2 )代谢改变及意义。将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次声作用 1次、7次、1 4次及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α 甲基 4 羧基苯氨基乙酸 (MCPG)治疗 5组。采用本校研制的次声压力仓。次声作用组用 8Hz、1 2 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 ,每次作用 2h。各组到预定时间后 ,取脑组织匀浆 ,用放免进行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与TXB2 及 6 酮 (TXA2 、PGI2 稳定代谢产物 )含量测定 ,并对脑组织匀浆进行蛋白定量。结果 :cAMP、cGMP与TXB2 及 6 酮含量 ,在次声作用 1次组 ,无显著改变 ;在 7次与 1 4次组 ,cAMP与TXB2 含量显著升高 (P<0 .0 1 ) ,6 酮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TXB2 /6 酮比值呈递增趋势 ;治疗组 :cAMP、TXB2 及 6 酮含量与TXA2 /PGI2 比值有明显恢复。提示次声可以通过引起脑cAMP、cGMP与TXA2 、PGI2 代谢改变造成脑损害 ,这是次声导致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相同强度的次声的作用下 ,作用次数的多少与脑cAMP、cGMP与TXA2 、PGI2 代谢改变程度呈直接相关关系。MCPG可能通过影响脑cAMP与TXA2 、PGI2 代谢改变而起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颅脑损伤 血栓素A2 前列环素 环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6细胞表达的人Angiostatin Kringle(1-3)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大宽 章翔 +4 位作者 吴景文 屈延 荆俊杰 梁景文 李树合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3-86,共4页
为研究人AngiostatinKringle( 1 3) [AK( 1 3)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活性 ,利用脂质体法将带有大鼠血清白蛋白分泌信号的人AK( 1 3)基因导入大鼠C6胶质瘤细胞 ,并用G41 8筛选获得目的细胞株。采用电镜、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和Wes... 为研究人AngiostatinKringle( 1 3) [AK( 1 3)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活性 ,利用脂质体法将带有大鼠血清白蛋白分泌信号的人AK( 1 3)基因导入大鼠C6胶质瘤细胞 ,并用G41 8筛选获得目的细胞株。采用电镜、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等方法 ,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及AK( 1 3)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目的细胞株表达的AK( 1 3)蛋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活性。结果表明 ,成功转染人AK( 1 3)基因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可稳定表达AK( 1 3)蛋白 ,且具有抗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良好作用 ,为进一步进行体内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STATIN C6细胞 脑胶质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