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6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静、李林、栗丽鑫、尹臻作品 被引量:1
1
作者 成静 李林 +1 位作者 栗丽鑫 尹臻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7年第6期156-15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叔丁基醚(MTBE)/轻汽油醚化装置腐蚀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
作者 李林 孙丽琳 +1 位作者 薛金召 张尚勇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25年第2期37-41,共5页
甲基叔丁基醚(MTBE)/轻汽油醚化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因强酸性树脂催化剂磺酸基脱落、强酸性树脂催化剂中存在残余的游离酸、原料中存在金属离子和碱性物质、甲醇原料中存在微量酸性组分等问题,导致装置反应分馏系统和甲醇回收系统中的... 甲基叔丁基醚(MTBE)/轻汽油醚化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因强酸性树脂催化剂磺酸基脱落、强酸性树脂催化剂中存在残余的游离酸、原料中存在金属离子和碱性物质、甲醇原料中存在微量酸性组分等问题,导致装置反应分馏系统和甲醇回收系统中的部分设备和管线发生腐蚀。为预防或减轻装置的腐蚀问题,通过优化设备选材、控制原料质量、稳定反应器温度、置换甲醇回收系统萃取水、碱中和萃取水以及增加萃取水脱酸系统等措施,来实现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其中,萃取水脱酸技术是目前醚化装置使用较多、能够解决装置腐蚀问题的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化 反应分馏 甲醇回收 腐蚀 脱酸剂 甲基叔丁基醚 强酸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力耦合的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
3
作者 李林 张等红 +2 位作者 张淼 顾晓强 徐龙飞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3-1355,1367,共14页
黄土因具有结构性强度和水敏性,桩-黄土接触面的剪切变形特性受水分影响显著,且剪切变形过程中因结构性强度退化而呈现出应变软化特性。根据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的水-力耦合特性,以有效饱和度和Bishop有效应力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反映饱和... 黄土因具有结构性强度和水敏性,桩-黄土接触面的剪切变形特性受水分影响显著,且剪切变形过程中因结构性强度退化而呈现出应变软化特性。根据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的水-力耦合特性,以有效饱和度和Bishop有效应力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反映饱和度对黄土结构性强度的影响。为考虑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剪切变形过程中结构性强度的退化特征,分别构建了接触面黏聚力、摩擦角和压缩指数的结构性参数,并建立了各结构性参数随塑性应变和土体有效饱和度的演化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等效侧限条件下非饱和结构性黄土与饱和无结构性黄土的塑性变形,在有效应力-有效饱和度空间建立了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的增湿屈服方程,进而耦合土-水特征曲线,提出了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的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兰州非饱和结构性黄土的直剪试验数据和山西非饱和黄土桩的现场试桩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可以描述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剪切变形的水-力耦合特性,体现桩-非饱和黄土接触面剪切强度随饱和度增加而减小的特征,且能够有效反映桩-土接触面应变软化特征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模型为非饱和黄土桩基灾变防控设计、计算和承载特性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黄土接触面 荷载传递 结构性强度 水-力耦合 应变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聚力单元的热力耦合作用下细观混凝土数值模拟
4
作者 李林 刘勇 +2 位作者 魏珍中 马小敏 雷建银 《科技通报》 2025年第3期70-76,92,共8页
基于Python和ABAQUS联合仿真方法,本文采用二维混凝土细观模型,实现了单轴拉伸断裂模拟以及热力耦合作用下热传导的数值模拟。介绍了采用Python脚本进行混凝土随机骨料高效建模的方法、黏聚力(cohesive)单元的参数设置以及基于cohesive... 基于Python和ABAQUS联合仿真方法,本文采用二维混凝土细观模型,实现了单轴拉伸断裂模拟以及热力耦合作用下热传导的数值模拟。介绍了采用Python脚本进行混凝土随机骨料高效建模的方法、黏聚力(cohesive)单元的参数设置以及基于cohesive单元的热力耦合实现方法。分析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准静态单轴拉伸弹性模量、强度及内能的影响,并讨论了不同温度荷载、骨料形状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及骨料分布随机性对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荷载的升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骨料的空间随机分布使混凝土导热性能产生随机性;骨料形状对热力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影响不大。该方法为混凝土领域的热力耦合研究提供了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细观模型 热力耦合 黏聚力单元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高角度裂缝指示因子地震反演方法
5
作者 李然 张广智 +3 位作者 李胜军 高建虎 李林 严彬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页岩气储层具有水平层理特征,并且同时发育若干平行排列的高角度裂缝,利用传统的VTI和HTI模型不能对这种裂缝型储层进行准确描述,但利用正交各向异性(OA)介质能够更准确地对其进行描述。根据高角度裂缝在地震反射方程中的各向异性特征,... 页岩气储层具有水平层理特征,并且同时发育若干平行排列的高角度裂缝,利用传统的VTI和HTI模型不能对这种裂缝型储层进行准确描述,但利用正交各向异性(OA)介质能够更准确地对其进行描述。根据高角度裂缝在地震反射方程中的各向异性特征,提出一种表征高角度裂缝发育强度的裂缝指示因子,再利用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以及等效正交各向异性参数,推导出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中含裂缝指示因子的方位弹性阻抗方程,建立了裂缝指示因子及裂缝方位弹性阻抗反演的方法流程。为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将推导的方位弹性阻抗方程改写为双参数的形式,并采用基于模型的迭代最小二乘反演来进行裂缝指示因子和裂缝方位的稳定估算。模型测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合理可靠的裂缝指示因子和裂缝方位预测结果,有助于指导页岩气储层高角度裂缝发育区域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高角度裂缝 OA介质 裂缝指示因子 裂缝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增强CuO_(x)/TiO_(2)催化丙烯氧气直接环氧化反应
6
作者 吕卓岩 丁杨铭 +4 位作者 康磊磊 李林 刘晓艳 王爱琴 张涛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丙烯氧气直接环氧化(DEP)反应是合成环氧丙烷(PO)一种理想途径,但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本工作发现通过光热协同催化作用,在CuO_(x)/TiO_(2)催化剂上可以提升PO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在180℃时,引入光照可使PO的生成速率提高20倍以上(从8.... 丙烯氧气直接环氧化(DEP)反应是合成环氧丙烷(PO)一种理想途径,但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本工作发现通过光热协同催化作用,在CuO_(x)/TiO_(2)催化剂上可以提升PO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在180℃时,引入光照可使PO的生成速率提高20倍以上(从8.2增加到180.6μmol·g^(-1)·h^(-1)),同时选择性提高了3倍以上(从8%增加到27%),打破了半导体在DEP反应中活性和选择性极低的传统认知。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可显著降低PO生成的活化能(从95降至40 kJ·mol^(-1))。采用原位电子顺磁共振(E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和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技术,对铜氧化物物种的价态进行了动态表征,确定了氧气分子活化中间体的构型,首次捕捉到促进PO生成的活性氧物种。光生电子能够促进Cu^(+)活性物种的形成以及μ侧过氧化二铜结构的产生,削弱O―O键,从而提高PO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本工作为设计用于DEP反应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铜氧化钛 选择氧化 丙烯直接环氧化 氧气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钙对源弱库大型花生源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杨智翔 高晴 +5 位作者 刘光华 唐康 罗梓楠 刘登望 曾宁波 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4,共8页
花生是嗜钙作物,不同品种对土壤缺钙的敏感度差异较大。为探究施钙对源弱库大型花生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选择两个品种湘黑小果(V_(1),中小籽)、湘花522(V_(2),大籽)和南方典型酸性缺钙红壤(交换性钙700.0 mg/kg)为材料,设3个施钙量... 花生是嗜钙作物,不同品种对土壤缺钙的敏感度差异较大。为探究施钙对源弱库大型花生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选择两个品种湘黑小果(V_(1),中小籽)、湘花522(V_(2),大籽)和南方典型酸性缺钙红壤(交换性钙700.0 mg/kg)为材料,设3个施钙量即每666.7m^(2)分别施钙0(Ca_(0))、50(Ca_(50))、75 kg(Ca_(75))即分别代表土壤背景(对照)、中钙、高钙水平,运用形态建成、干物质积累、源库特性、产量构成等指标,研究源弱库大型花生的源库特征及其钙素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施钙的强源扩库效应明显,结荚期至成熟期两品种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及分枝数均明显增加,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与不施钙对照相比,两个施钙水平下V_(1)、V_(2)的LAI分别提高5.76%~53.66%、21.22%~40.25%;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大幅增加,成熟期V_(1)单株生物量、籽仁分别提高37.30%~43.73%、66.26%~68.68%,V_(2)分别增加33.74%~44.50%、136.51%~154.46%;单株产量显著增加,V_(1)、V_(2)分别增产44.21%~44.58%、21.35%~26.92%。施钙显著提高V_(1)饱果期根冠比(23.08%~38.46%)及V_(2)结荚期与成熟期经济系数(115.79%~131.58%、26.09%)。(2)施钙在花生生长中期的强源效应大于扩库效应,而后期反之。施钙明显增加V_(1)结荚期、饱果期的源库比,分别达17.05%~63.25%、11.28%~31.71%,成熟期差异较小;V_(2)施钙处理的源库比在结荚期、成熟期较Ca_(0)分别显著降低60.42%~63.36%、22.43%~22.66%,饱果期则增加35.96%~49.28%。施钙促进了V_(1)结荚期、饱果期V/R值的增加,成熟期则下降;V_(2)除结荚期外,其他时期施钙效果与V_(1)基本一致;成熟期V_(1)、V_(2)的V/R值降幅分别达11.00%~16.00%、35.42%~37.50%。综上,增施钙肥能协调花生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调控源库关系,有利于干物质向荚果转化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钙肥 形态建成 干物质积累 源库关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流化床富氧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
8
作者 金则陈 卢骏营 +4 位作者 胡维杰 张鹏飞 周智浩 李林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5,共9页
污泥焚烧处置是实现其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富氧燃烧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捕集技术之一,将污泥焚烧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相结合的污泥富氧燃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污泥的清洁高效处理,还可以实现燃烧中的CO_(2)富集。但针... 污泥焚烧处置是实现其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富氧燃烧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捕集技术之一,将污泥焚烧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相结合的污泥富氧燃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污泥的清洁高效处理,还可以实现燃烧中的CO_(2)富集。但针对污泥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尚不充分,富氧燃烧独特的高O_(2)浓度、高浓度CO_(2)气氛会对污泥燃烧及污染物生成转化特性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实验室规模的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系统考察了O_(2)浓度、床层温度、流化数、污泥粒径和污泥含水率等因素对污泥富氧燃烧特性和氮氧化物排放特性(NO、NO_(2)、N_(2)O)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O_(2)浓度条件下,O_(2)在O_(2)/CO_(2)气氛中扩散速率低于其在O_(2)/N_(2)气氛,污泥颗粒在O_(2)/CO_(2)气氛下的燃烧速率和燃尽特性均弱于其在O_(2)/N_(2)气氛下燃烧;而O_(2)/CO_(2)气氛中燃料氮的转化率低于相同氧浓度的O_(2)/N_(2)燃烧气氛下;随着O_(2)浓度的增加,污泥颗粒的富氧燃烧特性显著改善,但是也导致了更高的NO_(x)排放和燃料氮转化率;污泥含水率的增加可以降低燃尽时间和燃料氮的转化率,床层温度和流化数的增加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污泥颗粒的燃尽时间,床层温度和污泥粒径的增加会提高NO_(x)的排放和燃料氮的转化率,但是流化数的增加会明显降低燃料氮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流化床 富氧燃烧 燃烧特性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合物固化风积沙应力-应变-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
9
作者 陈锐 陈海 +3 位作者 郝若愚 包卫星 李林 罗文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为了满足沙漠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固结不排水(CU)三轴压缩试验与扫描电镜(SEM)分析,基于临界状态理论,探讨细粒的质量分数和地聚合物掺量对风积沙抗剪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粒的质量分数增加,风积沙的应力-应变曲线... 为了满足沙漠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固结不排水(CU)三轴压缩试验与扫描电镜(SEM)分析,基于临界状态理论,探讨细粒的质量分数和地聚合物掺量对风积沙抗剪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粒的质量分数增加,风积沙的应力-应变曲线由软化型向硬化型转变,峰值偏应力降低;固化风积沙的峰值与残余偏应力均随着地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固化风积沙表现出显著的脆性破坏特征与剪胀趋势;细粒土的掺入能增大风积沙的黏聚力并减小风积沙内摩擦角,地聚合物的胶结作用显著增大了固化风积沙的黏聚力,对风积沙内摩擦角影响较小.固化风积沙与未固化风积沙的临界状态线大致平行,细粒的质量分数为20%的固化风积沙临界状态线均位于未固化风积沙临界状态线的下方,且随着地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而逐渐下移;细粒的质量分数为30%的固化风积沙临界状态线均位于未固化风积沙临界状态线的上方,且随地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而逐渐上移.SEM分析结果显示,掺入的细粒土填充了风积沙颗粒间的大孔隙,使土体结构致密,改变了风积沙颗粒间的接触形式,为地聚合物提供了可胶结面积;细粒土与地聚合物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固化风积沙的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状态 三轴试验 风积沙 地聚合物 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中药炮制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径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林 李伟东 +8 位作者 苏联麟 季德 郁红礼 史亚博 梅茜 李昱 李铭轩 张玖捌 陆兔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3-660,共8页
当前中药饮片炮制生产存在主观性强、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智能化程度缺乏等问题,为加快推动中药炮制智能化转型升级,深入剖析当前中药饮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传统中药炮制基础理论缺乏现代科学阐述... 当前中药饮片炮制生产存在主观性强、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智能化程度缺乏等问题,为加快推动中药炮制智能化转型升级,深入剖析当前中药饮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传统中药炮制基础理论缺乏现代科学阐述、在线数字化质量表征技术缺失、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较低及优质饮片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为导向,提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手段深入探讨中药炮制机理,明晰饮片炮制过程“药性-质量”关联规律,应用仿生传感与人工智能实现饮片全息质量表征、云边协同大数据系统助推生产线智能升级,构建“物理-化学-生物”多模态数据融合的优质饮片评价体系,促使中药炮制过程向更高效、精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多模态 炮制火候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汗液发电:原理、器件结构及应用
11
作者 戴江炫 姬文辉 +2 位作者 卢嘉铖 谢瑞杰 李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兴科技产品,已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能源供给方式仍采用传统的纽扣电池或锂电池组供电,此类电池刚性大、体积臃肿、储能量有限、寿命短,严重限制了... 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兴科技产品,已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能源供给方式仍采用传统的纽扣电池或锂电池组供电,此类电池刚性大、体积臃肿、储能量有限、寿命短,严重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及推广。人体排汗的连续性以及汗液中包含了大量的电解质和代谢物,使得汗液成为可穿戴器件持续能源供给的潜在来源。汗液电池是一种利用人体汗液作为燃料进行供电的新型技术,具有轻薄柔软、反应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高、可穿戴等优点。本综述旨在全面总结汗液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特性、器件结构与最新进展,以期为柔性汗液电池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液发电 柔性可穿戴器件 水伏效应 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崩塌松散堆积体路基沉降变形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12
作者 刘静 李林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8,共13页
为深入评估地震堆积体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潜力,以汶川地震灾后南华隧道和盘龙山隧道处的典型堆积体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获取其黏聚力、内摩擦角、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等关键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5组不同工况下的土... 为深入评估地震堆积体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潜力,以汶川地震灾后南华隧道和盘龙山隧道处的典型堆积体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获取其黏聚力、内摩擦角、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等关键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5组不同工况下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重点探讨含水率变化和颗粒级配特征对堆积体路基稳定性与变形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路基沉降与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堆积体呈粗粒含量高、孔隙大但级配良好的特征,CBR试验结果显示其承载性能良好,压实后具备较高的路用能力;填筑过程中中下部坡面出现水平位移,沉降量随压实度提升而显著减小;地震荷载作用下,中下部边坡易出现滑塌破坏,安全系数偏低,亟需采取有效支挡与防护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灾后堆积体区域公路重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稳定性 离心模型试验 堆积体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分布载荷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
13
作者 魏鹏云 李林 金英玉 《力学与实践》 2025年第2期409-415,共7页
直接利用力法或位移法求解局部分布载荷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非常困难。本文利用积分法,借助单个集中载荷作用下的载常数推导了局部均布载荷和局部三角形分布载荷作用下的载常数,从而解决了直接利用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在局部分布载... 直接利用力法或位移法求解局部分布载荷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非常困难。本文利用积分法,借助单个集中载荷作用下的载常数推导了局部均布载荷和局部三角形分布载荷作用下的载常数,从而解决了直接利用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在局部分布载荷作用下的内力问题。根据积分法推导局部分布载荷作用下的载常数要比力法、虚梁法及能量原理等巧妙易懂,可以加深学生对位移法和载常数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分布载荷 超静定结构 载常数 位移法 固端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频相关性融合的深度网络频谱预测方法
14
作者 张宗昌 李林 +2 位作者 谢茂林 臧博 于飞 《航天电子对抗》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电磁频谱环境日益复杂,繁多的用频设备和稀缺的频谱资源增加了空间频谱资源管理的难度,频谱预测技术作为认知无线电领域的重要组成,在频谱干扰规避、战场电磁对抗等诸多应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传统时序预测方法...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电磁频谱环境日益复杂,繁多的用频设备和稀缺的频谱资源增加了空间频谱资源管理的难度,频谱预测技术作为认知无线电领域的重要组成,在频谱干扰规避、战场电磁对抗等诸多应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传统时序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时空维度关联,且当频谱数据量庞大时性能受限。采用时频相关性捕获模块作为网络分支进行相关性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基于Sequence-to-Sequence架构深度网络的频谱预测模型。数据集采用软件无线电设备对周围电磁环境采集生成,经实测频谱数据验证,该模型方法在频谱多信道预测效果上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预测 认知无线电 时频相关性 深度网络模型 实测频谱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散货码头数字孪生综合管控平台架构与实践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林 张钊 +1 位作者 范垂荣 鲁东起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期189-195,共7页
为加快干散货智慧港口建设,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干散货码头中的应用。分析干散货码头运营呈现出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指出当前面临的数据爆炸性增长、数据采集不全面等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孪生在港口的应用领域进行... 为加快干散货智慧港口建设,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干散货码头中的应用。分析干散货码头运营呈现出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指出当前面临的数据爆炸性增长、数据采集不全面等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孪生在港口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梳理,围绕数字孪生模型内容,提出7大应用业务领域。通过干散货码头数字孪生的建设路线,提出以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为核心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结合干散货码头智能化建设现状,提出干散货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架构方案。选取典型门机设备和港区全局典型案例,分别从微观设备孪生构建和宏观全局孪生场景两个层面阐述应用实践经验,以期为智慧港口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港口 干散货码头 数字孪生 数据驱动 模型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脚不均匀沉降对单斜撑钢井架的影响与治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林 穆德君 +3 位作者 刘勇 李翔宇 阴琪翔 常鸿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共9页
长期的荷载作用可能导致矿井井架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甚至可能引起结构整体倾覆。针对童亭煤矿钢结构单斜撑井架的沉降和受力特点,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单斜撑井架结构模型,研究了斜撑基础不均匀沉降对井架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并对... 长期的荷载作用可能导致矿井井架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甚至可能引起结构整体倾覆。针对童亭煤矿钢结构单斜撑井架的沉降和受力特点,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单斜撑井架结构模型,研究了斜撑基础不均匀沉降对井架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并对井架内力受不均匀沉降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立架与斜撑间的沉降差值会引起立架C柱底和顶部横梁的应力呈线性增加,对斜撑影响较小;X方向沉降率达到2.04‰时,立架最大应力出现于C柱底,约为148 MPa,低于钢材设计强度的限值。②两斜撑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对单斜撑井架的不利影响更大,断绳工况下的Y方向沉降率为0.88‰时即发生应力超限破坏,略低于《矿山井架设计标准》中对单斜撑式钢井架斜撑基础间最大1‰的沉降差值限制。③不均匀沉降导致井架内力重分布,井架最大应力值和位移值均随沉降值增大而增大,其中立架C柱和斜撑上下天轮梁为最危险部位。针对井架沉降现状,提出了重点部位的加固和顶升方案,加固后井架内力和变形均大幅降低,静力性能提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耸钢结构 单斜撑井架 不均匀沉降 静力性能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小籽花生萌发及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7
作者 吴晓峰 杨日华 +2 位作者 孔玄庆 李林 严亚辉 《作物研究》 2025年第2期95-100,178,共7页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式对小籽花生萌发及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2023年在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花生试验基地以新收获的小籽花生湘花5011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干燥方式处理,对不同处理花生的含水量、种子活力、质膜透性和根系抗氧化...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式对小籽花生萌发及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2023年在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花生试验基地以新收获的小籽花生湘花5011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干燥方式处理,对不同处理花生的含水量、种子活力、质膜透性和根系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6种干燥方式处理花生的含水量均小于10%,符合花生存储要求;不同处理花生的发芽率都超过90%,但发芽势差异较大,均为去壳棚下阴干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去壳棚下阴干和带壳棚下阴干处理花生的质膜透性较小,浸泡48 h时,带壳暴晒晒干处理花生的相对电导率分别是带壳棚下阴干和去壳棚下阴干处理的2.08、2.48倍,去壳暴晒晒干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分别是带壳棚下阴干和去壳棚下阴干处理的1.94、2.31倍;幼苗根系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播种后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均以去壳棚下阴干和带壳棚下阴干处理较低,其他处理均波动较大后逐渐平稳。综合分析,小籽花生采用传统干燥留种工艺时,以阴干的干燥方式,特别是去壳棚下阴干的方式较好,有利于保证花生种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籽花生 干燥方式 抗氧化系统 种子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码和数联网技术的新型“可信数据空间”体系构想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林 任伏虎 +2 位作者 蔡华谦 董锦华 叶自燊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4年第6期89-96,共8页
梳理回顾欧盟“国际数据空间”和我国“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由来,针对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存在的制度和技术层面的瓶颈问题,引入一个新的“时空码+数联网”底层技术框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新型“可信数据空间”的概念内涵、系... 梳理回顾欧盟“国际数据空间”和我国“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由来,针对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存在的制度和技术层面的瓶颈问题,引入一个新的“时空码+数联网”底层技术框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新型“可信数据空间”的概念内涵、系统架构、功能视图以及有特色的融合底座等体系化设计。其主要创新体现在可信体系与实现路径、技术框架与系统架构、平台定位与生态培育等层面。并建议以新型“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我国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路线,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加快试点验证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信数据空间 数据流通 数据基础设施 时空码 数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测试数据的原位固结系数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林 左林龙 +1 位作者 胡涛涛 宋博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89-2899,共11页
固结系数是软基沉降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参数,现有固结系数原位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且精度低的缺点。根据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penetrationtest,简称CPTU)贯入机制与锥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模式,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和轴对称固结方... 固结系数是软基沉降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参数,现有固结系数原位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且精度低的缺点。根据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penetrationtest,简称CPTU)贯入机制与锥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模式,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和轴对称固结方程描述CPTU锥肩超孔隙水压力的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利用神经网络自动微分功能将轴对称固结方程嵌入深度神经网络,通过物理方程损失函数、边界条件损失函数和初始条件损失函数形成神经网络的物理信息约束,同时将CPTU孔压测试数据作为数据驱动项,以最小化超孔隙水压力损失函数为优化目标,建立了CPTU孔压测试数据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简称PINNs)模型。通过已有离心模型试验数据反演验证了PINNs模型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的有效性,并利用CPTU孔压测试数据分析了PINNs模型反演原位固结系数的鲁棒性。结果表明:提出的PINNs模型能够有效利用CPTU孔压测试数据快速准确地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由于模型融入了物理机制约束,所需训练数据量少,且对有噪声的孔压测试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为准确、快速可靠测试场地原位固结系数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固结系数 静力触探 孔压测试数据 固结方程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部地下矿山开采引发地表露天矿山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林 王智能 +4 位作者 杨磊 李树建 郑魁 史磊 徐亚飞 《采矿技术》 2024年第5期63-68,共6页
浅部地下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表露天矿山边坡及建(构)筑物的影响较大。针对某浅部地下磷矿山开采工程,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和变形统计的方式,分别研究地下矿山1 890 m和1 800m两个开采中段对地表露天矿山及其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的影响,... 浅部地下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表露天矿山边坡及建(构)筑物的影响较大。针对某浅部地下磷矿山开采工程,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和变形统计的方式,分别研究地下矿山1 890 m和1 800m两个开采中段对地表露天矿山及其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的影响,并将结果与安全要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开采后,随着矿体的深度下降,移动变形量逐渐增大。矿山所采用的地下开采方式引起的扰动范围较小,1 800 m中段以上矿体开采后,引起地表变形的最大沉降量为11.65 mm,最大倾斜值为2.401 mm/m,最大曲率值为0.045 mm/m^(2),最大水平变形值为0.073mm/m,地表所有变形值都未超过Ⅰ级保护的允许变形值,对露天终了边坡及地表已有或是新增的构筑物不具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露天边坡 构建筑物 数值模拟 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