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晨笛 梁宜文 +1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922,共11页
海拔梯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吊罗山245~1130 m海拔内的6个热带天然林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从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叶性质等方面分析沿海拔梯度吊... 海拔梯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吊罗山245~1130 m海拔内的6个热带天然林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从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叶性质等方面分析沿海拔梯度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升高、人为干扰减少,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组成以及Margalef、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格局;中海拔群落水热条件最为适宜、人为干扰适中、α物种多样性最高。(2)随海拔升高,优势种重要值占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格局,且优势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中海拔群落呈现低地雨林与山地雨林的过渡性质。(3)群落间S rensen群落相似度和海拔高度差呈显著负相关(P<0.05)。(4)区系组成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热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温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显著特点;小型叶、单叶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革质叶、非全缘叶比例和海拔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吊罗山低海拔群落水热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都与高海拔群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了物种分布和群落特征的差异性,体现出热带植物与其生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热带天然林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区系 叶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晨笛 李东海 +6 位作者 杨小波 史建康 赵俊福 李龙 陈琳 张培春 田璐嘉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物种组成 群落特征 区系 叶性质 热带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区域植物区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琳 杨小波 +5 位作者 李东海 田璐嘉 张培春 李龙 梁彩群 李晨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6-276,共11页
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上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因此植物区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的变化与保护区的次生性、面积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和样线调... 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上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因此植物区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的变化与保护区的次生性、面积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和样线调查法,对海南岛中偏东部会山保护区进行物种调查,并结合该团队以往调查的中部五指山原自然保护区(现属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部非沿海的白石岭保护区和东北部沿海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数据,对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五指山、会山、白石岭、铜鼓岭保护区分别分布有1893、1415、634、913种野生种子植物,中部的2个保护区植物种类明显高于其他2个保护区。(2)保护区之间的物种相似性与海拔差和面积差呈显著负相关(P<0.05)。(3)4个保护区均为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在属水平上五指山热带亚洲分布最多,其他3个保护区泛热带分布最多;在种水平上均为热带亚洲分布最多且铜鼓岭占比最大。综上认为,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表现出次生性越大,海拔高度越低,生境类型越少,植物物种数越少;同时,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呈现出热带成分增加,温带成分、中国特有分布和孑遗属、种均减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成分 海南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种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附生兰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培春 杨小波 +10 位作者 夏丹 王群 王豪 曾润娟 戚春林 李东海 陈琳 田璐嘉 李晨笛 李龙 梁彩群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选9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8%,其净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树皮类型、年平均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值、最干月降雨量、海拔、郁闭度、坡向、坡度,仅坡度的净效应未达到显著。(2)随海拔升高,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低海拔段(700~900 m)物种最丰富,附生兰多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缓坡地段,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均较高,阳坡和半阳坡的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较阴坡与半阴坡少;粗糙的树皮更易着生附生兰,覆盖物为树皮上的附生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多数附生兰倾向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低地雨林中附生兰物种最丰富,热带针叶林中的附生兰具较高的优势度;附生兰倾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在(7.8~7.85)℃之间的生境中;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型兰科植物 物种组成 丰富度 多度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