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SS-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的MMP-2表达影响
1
作者 李晟磊 赵志华 +4 位作者 陈奎生 张岚 高冬玲 张云汉 张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KISS-1基因对食管癌细胞EC-9706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9706细胞分为A、B、C组,A、B组加入pcDNA3.1-KISS-1质粒、pcDNA3.1空质粒进行转染,C组不予处理。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MMP-... 目的观察KISS-1基因对食管癌细胞EC-9706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9706细胞分为A、B、C组,A、B组加入pcDNA3.1-KISS-1质粒、pcDNA3.1空质粒进行转染,C组不予处理。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MMP-2蛋白及mRNA。结果A组KISS-1蛋白为1.143±0.118,MMP-2蛋白为0.737±0.115,B组分别为0.752±0.113、0.985±0.178,C组分别为0.761±0.127、1.038±0.233,A组与B、C组比较,P均<0.05。A组KISS-1 mRNA为0.892±0.166,MMP-2 mRNA为0.685±0.104,B组分别为0.679±0.141、0.808±0.057,C组分别为0.686±0.148、0.815±0.073,A组与B、C组比较,P均<0.05。结论KISS-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中MMP-2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抑癌基因 KISS-1基因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严家芹 李峰 +3 位作者 陈壬寅 李晟磊 赵国强 刘晓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①EGFR位点:胃癌组EGF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T26.22%、T/T73.78%;对照组分别为C/T5.00%、T/T95.00%,两组均未发现C/C基因型;P=0.031 6;②C、T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分别为13.11%、86.89%,对照组分别为2.50%、97.50%,P=0.044 3;③胃癌组两种基因型者HP感染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④EGFR C/T多态性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结论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31)、CD_(34)和CD_(105)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微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庞霞 郑湘予 +2 位作者 李晟磊 赵志华 陈奎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ESCC和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标记染色,按Weidner法计算三种蛋白标记物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ESCC及正常... 目的探讨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ESCC和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标记染色,按Weidner法计算三种蛋白标记物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ESCC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VD-CD31、MVD-CD34及MVD-CD105均依次降低,组间比较P<0.01;MVD-CD31、MVD-CD34与ESCC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VD-CD105与ESCC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ESCC组织中MVD-CD31、MVD-CD34均显著高于MVD-CD105(P<0.01)。结论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ESCC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三者可望为判断ESCC发展及利用血管抑制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抗原 CD31 抗原 CD34 抗原 CD105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TG-1的表达及其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9706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明 刘丽英 +1 位作者 李晟磊 张明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7期7-10,F0004,共5页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细胞转位基因1(BTG-1)的表达及其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9706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存档的164个鳞状细胞癌存档手术或内镜活检蜡块、76个癌旁正常组织手术蜡...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细胞转位基因1(BTG-1)的表达及其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9706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存档的164个鳞状细胞癌存档手术或内镜活检蜡块、76个癌旁正常组织手术蜡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检测BTG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参数的关系;建立BTG-1过量表达细胞株,Annc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9706的凋亡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BTG-1蛋白、信使核糖核酸(m RNA)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χ~2=32.718、55.729,均P<0.001);且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组织学分级Ⅱ~Ⅲ级标本中BTG-1蛋白、m RNA阳性表达率显著较低(χ~2=29.078、5.970、7.660、31.127、8.624、10.624,均P<0.001);且BTG-1组早期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15.484,P<0.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TG1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其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密切,BTG-1高表达或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B细胞转位基因1 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9706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峰 严家芹 +3 位作者 陈壬寅 赵国强 李晟磊 曹娟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法结合DNA测序法对49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NA中EGFR基因的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G/G、G/A...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法结合DNA测序法对49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NA中EGFR基因的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G/G、G/A、A/A基因型的分布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多态性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5%、59.2%、14.3%,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体积、浸润深度、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携带G/A、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基因型G/G、G/A与A/A比较的OR分别为7.0、1.3,等位基因G与A比较的OR为2.7)、TNM分期递增(基因型A/A、G/A、G/G的平均秩次分别为18.43、23.14、32.69,等位基因A与G的平均秩次分别为42.71、54.81)。结论检测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组织中cFLIP mRNA、Caspase-8 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6
作者 马丽影 李晟磊 +2 位作者 高冬玲 陈奎生 赵志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99-100,共2页
目的寻找有效预测宫颈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6例宫颈鳞癌组织、21例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26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IL-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mRNA及Caspase-8 mRNA。结果cFLIP ... 目的寻找有效预测宫颈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6例宫颈鳞癌组织、21例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26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IL-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mRNA及Caspase-8 mRNA。结果cFLIP mRNA在宫颈鳞癌、CIN及正常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为76.1%、28.6%、15.4%,两两比较,P均<0.05;cFLIP mRNA表达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鳞癌、CIN及正常黏膜组织中Caspase-8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9.5%、57.1%,两两比较,P均<0.05;Caspase-8 mRNA表达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cFLIP mRNA、Caspase-8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42,P<0.05)。结论在宫颈癌发展中cFLIP及Caspase-8分别发挥正负调节作用,Caspase-8可能通过抑制cFLIP的表达限制肿瘤细胞的侵犯和转移。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原位杂交 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 Caspase-8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及纵隔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艺林 许跃 +3 位作者 刘亚清 范小月 张岚 李晟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0期1752-1755,共4页
目的探讨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4月至2018年7月间7例诊断为肺、纵隔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采取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4月至2018年7月间7例诊断为肺、纵隔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采取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关基因的特点,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结果7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34岁,中位年龄14岁。左肺及纵隔2例,右肺5例。肿块大小5.7~15.9cm,中位数9.7cm。光镜下观肿瘤细胞为形态较一致的小圆形细胞,呈弥漫或被血管纤维组织分隔为巢状、梁状分布,胞质较少,核椭圆形或短梭形,可见菊形团结构,核分裂像易见,可有坏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99、Fli-1、Syn、Vimentin、CD56,而不表达CK(AE1/AE3)、TTF-1、EMA、LCA。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WSR1基因均发生断裂。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的罕见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WSR1基因检测对其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8
作者 李韵霏 高献争 +2 位作者 韩静 杜倩 李晟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1166-1170,共5页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在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男女之比...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在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男女之比约为1.3∶1;发病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4岁。24例(92.3%)肿瘤位于颅内(22例位于脑室,2例位于脑实质),余2例位于颈髓。颅内肿瘤最大径为2.1-8.1cm,平均3.4cm;颈髓内为长条形肿块,长径分别为6.1cm和8.0cm。磁共振成像(MRI)呈团块状影,61.5%(16/26)的肿瘤界限清,多为长T_(1)长T_(2)信号(75.0%,12/16)。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65.4%,17/26)、头晕(30.4%,7/23),可伴视物不清或视力下降、恶心呕吐。26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大体灰白、灰红色,切面灰白,质软至中,显微镜下低倍多呈分叶状,高倍主要表现为丰富胶质纤维基质背景中见簇状分布的细胞核,部分呈束状流水状排列,常伴微囊形成,细胞核小至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形态一致,核分裂罕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GFAP(100.0%,20/20),S-100蛋白(100.0%,20/20),部分表达NSE(66.7%,2/3),不表达EMA、Oligo-2、Syn、Neu-N、IDH1和AE1/AE3,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5%)。临床神经外科医生均采用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6例患者中18例获得随访结果,其中17例存活。结论室管膜下瘤是一种罕见但预后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典型的MRI及组织学改变,结合免疫组化易于诊断并与其他低级别胶质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瘤 影像 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