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清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俊彤 李昱颉 +7 位作者 景泉凯 曹瑾 杨利娟 赵江豪 牟秋杰 吕威 赛音朝克图 李志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电针抗抑郁治疗是否会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浆中的6-ketoPGF1α、TXB2、P-selectin产生影响,并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从而进一步阐明抑郁症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80只,饲养...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电针抗抑郁治疗是否会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浆中的6-ketoPGF1α、TXB2、P-selectin产生影响,并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从而进一步阐明抑郁症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80只,饲养1周后通过开野实验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不足30次或超过120只的大鼠剔除,剩余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给予不可预知的应激刺激21天制作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抑郁模型。药物组灌胃给予百忧解,电针组取"百会""印堂"穴平刺进针进行刺激。22天后行开野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并断头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6-keto-PGF1α、TXB2、P-selectin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和皮层组织中5-HT、DA、NE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间相对糖水消耗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格数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运动格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DA、NE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模型组5-HT、DA、NE含量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5-HT、DA、NE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血浆中6-keto-PGF1α、TXB2、P-selectin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药物组及电针组大鼠血浆中6-keto-PGF1α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XB2、P-selectin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具有抗抑郁效果,可有效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能力及海马组织中5-HT、DA、NE含量水平,并使其血浆中的6-keto-PGF1α含量升高,TXB2、P-selectin含量降低,进一步提示抑郁症可能通过影响6-keto-PGF1α/TXB2、P-selectin水平引起血小板活化,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应激 抑郁 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栓素B2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三阴交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Ach、AchE、ChAT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翟丽静 王婧 +4 位作者 秦卓 游敏 吴娇娟 李昱颉 程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穴"对SAMP8快速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海马区内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的影响。方法将快速老化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并设同源SAMR1小鼠作为...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穴"对SAMP8快速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海马区内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的影响。方法将快速老化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并设同源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均为6只。电针组给予三阴交电针干预;对照组,模型组常规抓取,不进行针刺。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海马部位的乙酰胆碱含量、乙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显示:较SAMR1小鼠相比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海马内AchE、ChAT活性明显降低,Ach含量显著减少(P<0.01),电针治疗后AchE、ChAT活性明显升高,且Ach含量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明显改善老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提高海马区乙酰胆碱含量,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脑组织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 三阴交 学习记忆能力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医学十科考
3
作者 席榕 李昱颉 杨东方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85-288,共4页
元代是古代医学的又一个巅峰时期,元代时期的中医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成熟的知识体系,分科众多,关系错综。一般认为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 元代是古代医学的又一个巅峰时期,元代时期的中医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成熟的知识体系,分科众多,关系错综。一般认为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实际上,元代医学曾分为十科:将大方脉科与杂医科合并,口齿与咽喉科合并,祝由科与禁科合为祝由书禁科,正骨与金疮肿科整合为正骨兼金镞科和疮肿科,改产科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共计十科。对元代分科改革原因做出研究讨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医学分科 十科 影响因素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